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查看: 1816|回复: 1

温如意“变脸”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4 15: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温如意,邯郸市峰峰矿区一社村农民。这个朴实的汉子被许多人认为会“变脸”,十几年间,从“黑脸”到“白脸”再到“黑脸”,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创业路。

最初说温如意是“黑脸”,缘于他曾经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煤老板。2000年,煤炭市场一片低迷,峰峰矿区一社村的村办煤矿对外承包经营,结果三四个月无人问津。最后,村干部温如意出手,承包下这座因管理不善濒临倒闭的煤矿,通过技术改造,后来成了邯郸市的整改示范矿。
温如意由“黑脸”变“白脸”,则是在2004年底。他兴建的峰峰众鑫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投产,个人事业重心由煤炭转向煤焦油、粗苯等煤炭深加工产品,短短几年间公司总资产达到2亿元,安排就业300余人。“承包的村办煤矿按政策关闭了,不再天天往矿上跑了,脸自然也就白多了”。温如意坦言,这是他的第一次事业转型。
“老温的‘白脸’又变‘黑’了。”这是近两三年,很多熟人见到温如意后做出的判断。原来,2012年,在众多同行仍围着煤炭“打转”时,温如意独辟蹊径,成立河北众怡农业开发公司,把大部分身家陆续投入到石鼓山5万余亩荒山荒坡的绿化上,长时间的风吹日晒,脸自然白不了。
“现在我的主业就是种树。”虽然说着轻松,可在温如意心里,他的这次转型绝非种树这么简单,因为他要“还一笔账”。
石鼓山属太行山余脉,紧邻温如意的老家一社村,是座光秃秃的石头山。前些年,山上小煤矿、采石场众多,山体被破坏严重。如今在众怡公司项目区内,小煤矿和采石场废址有五六处,采煤沉陷区占总面积的2/3,最长的一道裂缝蜿蜒上千米,最宽处达4米。
“我们这一代靠开采资源挣了钱,不能把这笔生态账留给子孙还。”温如意给众怡公司设计的发展路径是,通过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修复,绿化荒山,发展现代农业,力求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多赢。
5万余亩荒山荒坡涉及李庄、义张庄两个村的近千农户,土地流转十分顺利,因为在许多农民看来,这些荒山荒坡基本闲置,有人出钱承包,何乐而不为?
信心满满的温如意迎来的却是一连串难题。
贫瘠的山区种树不比平原,一棵树苗种下去,得经过挖坑、换土、浇水、覆土、施肥等多个环节,不算树苗钱投入就超过50元。他最初投资上千万元,试种了1600余亩速生杨,可这种树在山区生长速度慢,效益低。平原上种,树苗胸径一年能长三四厘米,可在石鼓山上3年也长不了这么多。
必须改变树种,发展经济林。被誉为“坚果之王”的榛子吸引了温如意的目光。但这一树种喜欢酸性土壤,太行山区土壤偏碱性,以前没有种植记录。执着的温如意设法与中国林科院搭上了线,该院把我国野生榛子与欧洲榛子杂交,培育出了平欧杂种榛,经过土壤土质和气象资料分析,温如意一下子引种了14个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种植面积4000亩,填补了太行山区榛子种植的空白。
谁料,201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冻雨造成近1/3的榛子苗冻死,温如意瞅着成片的死苗心疼得要落泪,对存活下来的更是视如珍宝、精心照料。“经过试验,有三四个品种完全适宜种植,今年即可挂果,后年进入盛果期后每亩收入可达2万元。”众怡公司还和中国林科院合作,创建了晋冀鲁豫榛子培育繁殖科研基地,建设了无菌组培室、智能温室大棚,进行大批量育苗。
石鼓山是峰峰矿区的义务造林基地,可“年年种树难见树”,主要原因就是山上缺水,树木成活率低。
必须引水上山。拿定主意,温如意带着工人搭起帐篷,吃住在山上,靠着绞车塔架和肩扛手抬,硬是将总重量超过100吨的管道运上了山。最终,5000多万元投资,换来一座5000立方米的水库、4个蓄水池、8眼机井和遍布山岭间的6万余米节水管道,利用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可对2万亩经济作物实施全天候节水灌溉,一举成为太行山区节水灌溉样板推广工程。
荒山绿化投资大、见效慢。2013年3月,资金成为温如意遇到的又一道坎。因建设无菌组培室、智能温室大棚和扩建引水设施急需资金,温如意只好用位于北京的几套房产抵押贷款2000多万元,才解了燃眉之急。
“不管遇到啥困难,我从未想过放弃。”温如意的这份执着,换来的是石鼓山上一片片新绿。截至目前,众怡公司累计种植各类树木600余万株,园区相继被评为河北省造林示范项目、山区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如今,温如意又有了新想法,把荒山绿化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