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3-9-12 13: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鸽 于 2015-4-15 21:14 编辑

内蒙古最早的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发现于阿拉善右旗雅布赖山的山洞之中。这些最早的岩画绘在洞穴的崖壁上,是由古代先民口含红褐色矿物颜料,用骨管把颜料喷绘在洞壁之上的手形岩画。由于这种矿物颜料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虽然历经几万年后至今仍然较为清晰。
    内蒙古岩画的作者虽无姓名可考,但其民族有原始氏族部落,有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民族。可以说,在内蒙古草原上活动过的古代北方草原民族,都有自己的岩画作品。
    纵观亚洲地区的古代岩画可以发现:自远古时代起,在广阔的亚洲大陆的山川、草原上,古代岩画形如两个新月形的分布带,构成了南北两个岩画系统。
    1.亚洲南部的岩画主要分布在环中国沿海岸边,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广西和云贵的横断山脉;
    2.亚洲北部的岩画东起俄罗斯境内的外兴安岭,西至帕米尔高原。
    亚洲南部以农业文明为代表的岩画艺术,以及亚洲北部主要反映游牧民族文明的岩画,早在新石器时代起,就沿着长江、黄河、辽河、珠江四大水系相互碰撞。例如,江苏连云港岩画中的人面像与内蒙古阴山岩画的人面像风格相似。在阴山、西鄂尔多斯、赤峰和阿拉善岩画中,人面像或大或小密集地分布在高山崖壁上;在三峡地区,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记录了西陵峡峭崖上的人面像岩画:“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人滩也。”
    内蒙古地区的岩画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在亚洲北方岩画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全面地反映了北方草原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思想,刻画出草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的风貌。同时,这些岩画的特点,也反映出草原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的联系和影响,从而能从中发现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一般规律。若以绘画的内容论,内蒙古地区的岩画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日月和星宿天体
    日月经天,星回斗转,天体变化的奥秘和太阳的光芒给万物以生机力量,令草原先民们顶礼膜拜。在内蒙古各地的岩画群中,可以见到在山崖的显要之处,刻绘有人们祭祀太阳、月亮等神祇的场景。例如:在西鄂尔多斯岩画中,有多幅呈放射光芒状的太阳神像和不放光芒的月亮神像,在日月神之间,还绘有星宿、人物和穹庐图案。在磴口县格尔敖包沟畔的石崖上(属阴山岩画系统),刻有一人在礼拜太阳,画面简练而生动。这些岩画反映了草原先民对日月神灵之敬畏,以及对于天体的原始认识。
    古代的人类生产活动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草原先民们很早就注意观察天体的运行规律,并将其刻绘在岩石上。因此,在内蒙古地区的岩画中,祭拜并刻绘日月星宿的画面,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古代世界,人们崇拜日月之神的观念十分普遍。历史上活跃于蒙古草原上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如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都十分尊崇日月神灵和天体星宿。《史记·匈奴传》记载有匈奴人崇拜日月的风俗:“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契丹皇帝以太阳神的子孙自居,每逢重大活动都要“东向拜日”,祈求得到太阳神的保护。成吉思汗在征战一生中,以“长生天”为最高神,每当进行重要战事之前,都隆重举行祭天仪式。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这种崇敬日月神灵和天体星宿的传统心理,代代绵延,史不绝书,内蒙古岩画中的天神图案和祭祀日月星宿的图画,是这种古老习俗的真实写照。
    二、生殖崇拜的内容
    草原先民自身的繁育生殖,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在内蒙古各地的岩画中,对人类生育崇拜的内容有许多,这是草原先民为求得氏族部落繁衍兴旺的写照。例如,在阴山岩画中,有许多是刻画妇女生孩子的姿势;对男性的刻画,则描绘其生殖力量和引弓射箭之力等同;在乌兰察布岩画中,则用刻成单个或多个凹状的小穴,以此隐喻妇女的生殖。这种凹穴岩画是世界岩画最古老的题材之一。这些类似杯状的小凹穴在世界许多地区都发现过。比如,西伯利亚岩画、蒙古国岩画、夏威夷群岛岩画,都有这类象征多产的题材。在阿拉善曼德拉山岩画中,则以写实手法,刻绘出老祖母及其一代又一代后人在穹庐中生活的场景,堪称是草原先民生殖崇拜和家族繁衍的图解。
    三、动物和狩猎图案
    在内蒙古地区的岩画中,各种动物的图案占很大比重,这是草原文明的一大特点。因为在古代的草原地区,人类要生存必须依赖动物,而在畜牧业没有发达的时候,人们主要依靠猎获动物为生。因此,狩猎是支撑草原先民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以阴山岩画为例,岩画中的动物往往与执弓搭箭的猎人画在一起,而且动物身上常绘有箭头或猎人弓上的箭正对着动物,这是原始巫术的反映。就远古猎人的思维逻辑来说,他们常把可能与现实,主观与客观混同起来,甚至等同起来。射中野兽的画面,就意味着得到野兽。在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太山崖中的一幅狩猎图,充分证明了原始猎人的这种思想:一头鹿全身被射满利箭,这正是猎人在狩猎中所希望有的。目睹这幅图画,还能使人联想到法国诺克斯洞穴中绘于石器时代晚期的身着箭头的野牛壁画。看来,原始猎民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强的一致性。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鹿、狼、虎、鹰、野猪、熊等动物,曾先后被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古代北方民族所崇拜,有的还被奉为图腾。另据《辽史》所记,古代契丹人在父母死后便要祷告:“冬月向阳食,夏月向阴食,若我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
    根据考察发现,内蒙古岩画中的动物有数十种之多,有的动物如驼鸟、河套大角鹿,在距今1万年前便已从内蒙古地区消失。它们可以证明内蒙古岩画中这些动物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已被人们记录刻画出来。在众多的动物图案中,我们可以得悉古代的内蒙古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随着历史的进步,野马、野猪、犬、野牛逐渐被驯化,而且马和犬成为猎人的得力助手。
    通过研究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动物岩画,以熊、野猪、虎、鹿为多,而西部地地区则以狼、狐、骆驼、野马、北山羊、鹿为多。这显然与岩画作者所处地区动物种群的分布有关。
    四、舞蹈岩画
    在内蒙古的岩画中,有一批表现草原先民们舞蹈的岩画。这些古老的舞蹈岩画,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代猎牧人经济文化和宗教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舞蹈岩画种类很多,从其形式上可分为集体舞、多人舞、双人舞和独舞。从其内容划分,又可归纳为宗教舞、狩猎舞、战争舞、踏舞、爱情舞、仿牲舞等等。内蒙古的舞蹈岩画,再现了古代北方猎牧人及其所生活的游牧世界的社会生活。它说明了草原先民们经常进行祭祀、围猎、战争等活动,他们对于生存资料及自身的繁衍有着强烈的追求。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
    内蒙古岩画中的舞蹈图,真实地记录了古代猎牧人所创造的舞蹈艺术,是古代牧业文化绽开的一束艳丽的艺术之花。它不但给予各个历史时期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舞蹈艺术以深刻的影响,而且对现代民族的舞蹈有所启迪。
    除了上述几种岩画外,内蒙古岩画还有许多内容,形成一个庞杂丰富的系统。这些岩画的内容是:符号印记、车辆穹庐、放牧、植物、鱼鸟龟虫、生产生活用具等。这些内容丰富的岩画,也是我们研究和了解古代草原文明的重要内容。
    内蒙古岩画的绘制方法,因时代先后而异。除前文所述的旧石器时期的喷绘法外,还有磨刻法:先凿出一个大致的轮廓,然后用专门磨出钝尖的硬石,蘸上细沙磨出图案。其题材有人面像、大角鹿、驼鸟等。岩画考古证明,在世界各地发现的磨刻岩画的时代都是很早的。
    内蒙古地区的岩画制作方法,最常见到的是敲凿法,这种技法起于新石器时代,并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除此之外,岩画的制作方法还有刻画法,是用尖锐的金属工具用力刻画岩石而成形,图形往往是很细的线条,刀刻明显,不像敲凿法敲出的图形,这种刻画法制成的岩画时代最晚。
    历史发展到公元6-8世纪,即北朝至唐代,蒙古草原上出现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种文字——突厥文。以后,各个游牧民族又相继创造了回纥文、西夏文、契丹文和女真文、蒙古文,作为文字出现之前而代替文字记录生活的岩画,便逐渐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走向了历史的归宿,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借鉴、了解古代北方草原先民历史和艺术的珍贵文化遗产。



真人游戏|电子游戏|足球篮球|时时Ψ彩| 六合投Ψ注| 网络赚钱去SO娱Ψ乐Ψ城:顶级信用Ψ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