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3-9-11 13: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伊斯兰教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主要与元明时期穆斯林大量随军入滇和屯田戍边有关。据史料记载,伊斯兰教最早在唐代就已经传入云南并建有清真寺,但其真正大规模传播是在13世纪的元代。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亲率10万蒙回大军从甘肃进入四川,进而攻入大理城,随后又多次派军戍守和屯垦大理,大批回族军士、工匠落籍云南。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忽必烈又派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主政云南时,由于他的社会影响和伊斯兰世家的出身背景,伊斯兰教在云南顺利发展。此时,云南各地回族聚居区始建清真寺,其中赛典赤·赡思丁在昆明创建了12座。明洪武年间,回族将领沐英和蓝玉随傅友德征战云南,自唐初以来进入中原和江南一带的穆斯林也随军入滇。明王朝平定云南后,沐英以黔国公身份镇守云南,大力推行元代形成的屯田制度,不仅实行军屯,还积极推行民屯、商屯,大批回族军士、工匠和商人落籍云南各地,形成自元初以来的第二次穆斯林大规模入滇。随着元明两代回族穆斯林入滇落籍的两次高潮,云南成为全国较大的回族聚居区,伊斯兰教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清初和“康乾盛世”的百年间,清王朝对伊斯兰教持平和宽容的政策,云南伊斯兰教继续稳定发展。清乾隆以后,清王朝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最终在嘉庆、道光年间,激起了云南杜文秀回民起义。杜文秀回民起义遭受清王朝的血腥镇压,几十万回族穆斯林惨遭杀戮,全省清真寺几乎无一幸存。清末咸丰、光绪年间,事件平息,历经战乱幸存的穆斯林陆续回迁,开始安家立业,重建清真寺。在民国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云南伊斯兰教才得以正常发展。

  云南伊斯兰教主要有格底目、哲赫林耶、伊合瓦尼3个教派。清中叶以前,云南伊斯兰教基本上统一于格底目派。至今,格底目仍是云南伊斯兰教最大的教派,遍及全省各地,约有信教群众50余万。清中叶以后,哲赫林耶和伊合瓦尼等新教派传入云南并发展至今。哲赫林耶派在云南的传播,与清政府对西北回民起义的镇压有关。哲赫林耶派创始人马明心在西北回民起义时被清军杀害,其子流放云南被救后落籍定居,立室繁衍。自此,哲赫林耶派开始在云南传播并奠定了返回西北复兴发展的基础。因此,云南哲赫林耶派在全国哲赫林耶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哲赫林耶派在云南主要分布于昆明、玉溪、红河、思茅等地,信教群众约有1万多人。伊合瓦尼则主要分布在滇东北的昭通、鲁甸、寻甸和滇南的个旧等地,信教群众约两万人。

  云南伊斯兰教典籍丰富。著名的云南木刻版《古兰经》是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由经学大师马联元主持刊刻的,1984年又加以校勘重印,是我国伊斯兰教文化的珍贵遗产。云南籍穆斯林学者马坚通译的《古兰经》在我国也流传甚广。

  云南清真寺的分布与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相适应。云南的清真寺除少数具有阿拉伯风格外,大多为典型的中国庙宇式建筑,是伊斯兰文化和汉族、傣族、藏族、白族等云南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云南沙甸清真寺是目前全省最大的清真寺,可容纳4000多人礼拜。   

  云南伊斯兰教经过长时间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云南经堂教育在清初兴起后盛极一时,中、阿文并授,创建了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和地位的“云南学派”,造就出一批中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成为我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中心之一;二是回族穆斯林在云南多民族地区落籍繁衍,既顽强地保持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特性,又善于适应客观环境,对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使云南伊斯兰教具有多元特色。



伊斯兰教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主要与元明时期穆斯林大量随军入滇和屯田戍边有关。据史料记载,伊斯兰教最早在唐代就已经传入云南并建有清真寺,但其真正大规模传播是在13世纪的元代。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亲率10万蒙回大军从甘肃进入四川,进而攻入大理城,随后又多次派军戍守和屯垦大理,大批回族军士、工匠落籍云南。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忽必烈又派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主政云南时,由于他的社会影响和伊斯兰世家的出身背景,伊斯兰教在云南顺利发展。此时,云南各地回族聚居区始建清真寺,其中赛典赤·赡思丁在昆明创建了12座。明洪武年间,回族将领沐英和蓝玉随傅友德征战云南,自唐初以来进入中原和江南一带的穆斯林也随军入滇。明王朝平定云南后,沐英以黔国公身份镇守云南,大力推行元代形成的屯田制度,不仅实行军屯,还积极推行民屯、商屯,大批回族军士、工匠和商人落籍云南各地,形成自元初以来的第二次穆斯林大规模入滇。随着元明两代回族穆斯林入滇落籍的两次高潮,云南成为全国较大的回族聚居区,伊斯兰教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清初和“康乾盛世”的百年间,清王朝对伊斯兰教持平和宽容的政策,云南伊斯兰教继续稳定发展。清乾隆以后,清王朝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最终在嘉庆、道光年间,激起了云南杜文秀回民起义。杜文秀回民起义遭受清王朝的血腥镇压,几十万回族穆斯林惨遭杀戮,全省清真寺几乎无一幸存。清末咸丰、光绪年间,事件平息,历经战乱幸存的穆斯林陆续回迁,开始安家立业,重建清真寺。在民国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云南伊斯兰教才得以正常发展。

  云南伊斯兰教主要有格底目、哲赫林耶、伊合瓦尼3个教派。清中叶以前,云南伊斯兰教基本上统一于格底目派。至今,格底目仍是云南伊斯兰教最大的教派,遍及全省各地,约有信教群众50余万。清中叶以后,哲赫林耶和伊合瓦尼等新教派传入云南并发展至今。哲赫林耶派在云南的传播,与清政府对西北回民起义的镇压有关。哲赫林耶派创始人马明心在西北回民起义时被清军杀害,其子流放云南被救后落籍定居,立室繁衍。自此,哲赫林耶派开始在云南传播并奠定了返回西北复兴发展的基础。因此,云南哲赫林耶派在全国哲赫林耶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哲赫林耶派在云南主要分布于昆明、玉溪、红河、思茅等地,信教群众约有1万多人。伊合瓦尼则主要分布在滇东北的昭通、鲁甸、寻甸和滇南的个旧等地,信教群众约两万人。

  云南伊斯兰教典籍丰富。著名的云南木刻版《古兰经》是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由经学大师马联元主持刊刻的,1984年又加以校勘重印,是我国伊斯兰教文化的珍贵遗产。云南籍穆斯林学者马坚通译的《古兰经》在我国也流传甚广。

  云南清真寺的分布与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相适应。云南的清真寺除少数具有阿拉伯风格外,大多为典型的中国庙宇式建筑,是伊斯兰文化和汉族、傣族、藏族、白族等云南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云南沙甸清真寺是目前全省最大的清真寺,可容纳4000多人礼拜。   

  云南伊斯兰教经过长时间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云南经堂教育在清初兴起后盛极一时,中、阿文并授,创建了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和地位的“云南学派”,造就出一批中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成为我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中心之一;二是回族穆斯林在云南多民族地区落籍繁衍,既顽强地保持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特性,又善于适应客观环境,对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使云南伊斯兰教具有多元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