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2: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哲蚌寺晒大佛

东方第一缕霞光拂过哲蚌寺的金顶
照射在雪顿节的更培乌孜山坡上
照射着山坡上一幅巨大的唐卡大佛
顿时,漫山遍野的人群在穿过黑夜的
冷冻和疲乏中沸腾起来
大佛的面容在帘幕中如莲花盛开般展现
慈悲庄严的佛光与阳光交相辉映
高原和大地上所有的生灵接受神圣的洗礼
这是一种不同凡俗的仪式
没有鞭炮没有鲜花没有仪仗队
没有主持人也没有领导人讲话
只有民众的欢呼洁白的哈达祈福的祝愿
只有庄严的诵经虔诚的叩拜五彩的经幡
一切尘世的事物纷纷隐退藏匿
大佛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照亮每一个毛孔直抵内心的黑暗
仰望大佛灵魂变得格外安详宁静

2007年8月2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2: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叩长头的藏民

即使在夜晚
布达拉宫也是光明的圣地
无数朝圣的藏民
穿过雪山、沙漠、河流、草地
一步一叩地向它走来

双手合十,碰额碰口碰胸
与佛融为一体
五体投地,用身体丈量
朝圣途中的每一寸土地
触摸每一块尖锐的石头
雪域寒冷,高原烈日
餐风宿露,迢迢千里
叩头叩得头破血流,血上加痂
仍然一步一叩
朝着圣地的方向
直到叩出一只天眼
看到凡人看不到的事物

很多藏民把百分之八十以上
的财产,像哈达一样献给佛祖
叩头到布达拉宫,是一生的梦想
缺氧的高原有很多虔诚的信徒
他们的衣服和身体很脏
灵魂却干干净净

2007年10月4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2: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经

佛祖馈赠的礼物
用木材黄铜金银宝石制造
转经筒内收藏经文
外面刻着:唵嘛呢叭咪吽
转一下等于把经书念了一遍
寺庙里最大的转经筒
转一下等于诵经百遍
普度众生首先要方便众生

羊儿离不开草
藏民离不开转经
每天手持转经筒
围着寺庙转,围着佛塔转
围着圣山、圣湖转
刮风下雨转,成年累月转
转掉心中烦恼
转出六道轮回
转入极乐世界

请不要笑话藏民的痴迷和虔诚
我们没有拿转经筒
其实每天都在围绕某些东西转
就像月亮围着地球转
地球围绕太阳转

注:“唵嘛呢叭咪吽”是佛教的六字真言,信徒们不断念诵,据说可以与佛连成一体,
克服困难,排除杂念,获得幸福。

2007年10月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蝴蝶泉的传说

一串蝴蝶,一串
颜色相同的蝴蝶
首尾相连
从树上垂下来
一直垂到水面
泉水是红色的

一串蝴蝶,一串
气味相同的蝴蝶
源源不断
从树上垂下来
一直垂到水中
泉水是绿色的

一串蝴蝶,一串
灵魂相同的蝴蝶
生生不息
从树上垂下来
一直垂到水心
泉水是无色的

蝴蝶泉的传说是梦幻建筑的
蝴蝶泉的泉水不是蝴蝶们的

2005年5月3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2: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玉龙雪山

你是一幅站在高原上的风景画
在我梦幻中出现
一层一层,墨绿越往上越淡
淡成云和雾的颜色
淡到一种纯净的空无
在云之南,无人能解说
你亘古的神秘与庄严

正午的高原
是被谁点燃的巨大火炉
牦牛在蒸腾的热浪中浮游
时间和生命喘着热气老去
纳西人古铜色的皮肤
闪耀着灼人的红光
在更接近太阳的地方
玉龙雪山,你万年积雪
凭什么拒绝融化

在尘世保持冰清玉洁
千年不变。玉龙雪山
我虔诚地仰望你
超凡绝俗的女神

2005年6月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2: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涵雪湖的鱼

湖中并没有雪
水是玉龙雪山流下来的
水珊瑚草,柔软翠绿
给湖底铺上一张席梦思

涵雪湖的鱼
水族的隐居者
清心寡欲,一心修道
鱼在水中游
同时在天上飞……

2005年6月1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2: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旋转的世界

一个精灵
如一个浑沌的鸡蛋
在大气中旋转

乒乒乓乓的撞击
优美的音乐
物质与精神同在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阴阳正负,进攻防御
上帝完美的智慧与游戏

力量速度弧线落点
旋转瞬间
节奏千变万化

心念一动
牵系生死成败。祸福相依
无中生有,妙处不可言说

正如一个奇点
爆炸形成宇宙
一粒微尘隐藏无数秘密

你的旋转
带动人类奔走
带动地球月亮太阳银河系

这是一个旋转的世界
旋转着,渐渐来临
旋转着,渐行渐远

2013年2月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2: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录


一、专家点评/ 海啸 等
二、我所欣赏的日记体/刘荒田
三、为诗识得轻与重/ 陈芝国



附录一:

专家点评

(按收到时间为序)

2012年12月21日
在广州,我目睹并聆听了风姿绰约的“小蛮腰”,如何在诗人的笔下构筑成的纸上建筑。“头上是虚空,脚下仍是虚空”,在尘世,她霓裳羽衣,在诗中,她虚无缥缈。她是一个城市的高度,亦是一座诗歌的地标。熊国华这首诗歌,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元素、古典意象,并以强烈的“当代性”呈现出独具魅力的“小蛮腰”形象。
                                          —— 海啸(青年诗人、诗评家)

2013年2月16日
熊国华的《小蛮腰》在田园怀想和先锋批判之外,向我们提供了新诗面对当代都市空间时可以采用的略具后现代意味的新抒情策略。用丰富而充满个性的话语重新想象这样一个新的城市空间形象,重新点亮了被方块形空间和虚假魅力共同遮蔽的存在,使现代都市也获得了诗意化的真实性。他试图探索如何在一个非诗的空间重新做一个抒情诗人。
                                   ——陈芝国(青年诗评家、文学博士)

2013年4月30日
《我的2012年12月21日》内容的时效性如新闻般快和真,紧紧抓住全球人关注的事件来写。虽日记般罗列了“我”在“世界末日”一天里的生活和感想,语言朴素,人物的心理、活动也都显得平静和平常,但由于全诗容量超大,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科学、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心理、现实心态等等均囊括或涉及到了;更由于“世界末日”的特殊性,因此看似平静、平常的一天便隐含了非常不平静、不平常的诸多内容和重大主题,别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诗意,形成了一种冷峻的意境。读者被深深地打动和吸引,明显地体会到诗人的睿智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以及人文主义思想。
——东华(诗人)

2013年9月6日
造化给须,取之在我。熊国华的书写,尝试将尘世之诗、人境之诗和为我之诗绾结起来,用意象思维激活所触及的事物、经验、世相。他赋予诗歌以揭示、阐述、澄清、转化的力量。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让日常生活诗意化、生命化、个人化,《旋转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洞明世事的一种可能性。
                         ——杨匡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导、文学评论家)

2013年9月7日
严谨而抒情的熊国华,有板有眼走着“八字”。晚近诗路中,忽然多了些闲步、碎步:戏谑、调侃、反讽,犹如他的“直板横拉”,斜刺里多有出彩。我祝贺他步幅愈发自如、松绑,不乏机智灵巧,因而使整个诗路在洞澈中开阔起来。
                                  ——陈仲义(教授、诗评家)

空灵与现实,严谨与开放,地域与全球,现代与传统,构建了国华诗歌的灵魂。在他的诗中,将哲思与形象熔于一炉;将细节和宏深和谐地共生。在现代化的气息中,真诚地坦荡着诗人纯净的心灵,慈悲的困扰以及顽强的信念。
                                  ——王性初(美国《中外论坛》总编辑、诗人)

熊国华的《2012年12月21日》是一首内容含量巨大的诗作。把世界毁灭的大色块恐怖图景与日常生活细节的鲜活、甚至阅读一首诗歌的微妙心理活动并置、穿插且无“拼贴”之感,表现出作者的“灵视”与非凡的语言能力。这能力部分来源于人类整体对“大”和“小”等空间概念模糊性判断的艺术化把握,来源于诗人对所谓“真实存在”与“虚拟存在”的观照和想象。诗人对诗中多个场景与多种情绪的平衡处理能力也堪称高妙。“世界末日没有来临,也没有过去”,凛凛然动人心魄。结尾回复当下,回复到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生存道义与精神信仰。一座巨石置放在一滴露珠上,巨石变轻,露珠依然闪亮。
                                  ——陆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诗人、书法家)

读诗人熊国华的作品,没有虚华的感觉,他从他个人的生命经验中,感悟这个时代,感悟他所经历的一切。在尘世之中,他守望内心深处一泓清泉,守望着自己的桃花源,词语之间所透露的,是那份经人生沧桑后的沉静与睿智,诗林因此多了几许芬芳。
——章平(比利时诗人、作家)
                                                                                                        
2013年9月8日
阅读国华兄的诗,常常让我相信人类的奥秘藏在某些诗行的空隙里。我很少是一口气将一首诗读完,而是在两行诗之间进入沉思,神游在诗人熊国华广大的内在世界。在这个旋转的星球上,他是一个行吟诗人。我喜爱他脚下的泥土,在他站立的地方站立,在他凝视的方位凝视,会感到灵魂缓慢苏醒的欢喜……你不用再担心我们这个旋转的星球不过是一个没有蛋黄的蛋。
——雪阳(澳洲《酒井园》诗刊主编、诗人、科学家)

诗评家熊国华兄诗集《旋转的世界》,为读者拓展了360度的开阔视野,尽管是个旋转中的世界,但也留下种种印象,哲理的、抒情的,甚至是白描的。他的作品,语言传统,意识现代,不乏精品力作,短诗精巧,蕴涵深厚而充满张力。《小蛮腰》是被公推的佳作,但我更喜欢《孙中山铜像》,这首仅三行共20字的短诗,让我一读再读,回味无穷。从剪下一根辫子,到黑色手扙,到敲醒沉睡的大地,既形象又深刻,可以说是孙中山和一个时代的浓缩史。
——张慧谋(文学期刊主编、诗人)

熊国华的诗精短中蕴深意,反讽中寓真情,体现着当代人文知识分子对现代都市文化与现代化境遇的深度反思与理性批判,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力度和震撼效果。世界在飞速旋转,世人多眩晕麻木,唯有诗人还葆有一份清醒,正是这可贵的清醒,才酿就出熊国华笔下精彩纷呈的诗行文句,从而为当代社会留下不可多得的历史鉴证。
——张德明(湛江师范学院教授、诗评家、博士)

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一生功勋卓著,彪炳青史,再多的赞颂也不能述其万一。“用剪断的辫子做一根/黑色手杖/敲醒沉睡的大地”,在熊国华《孙中山铜像》一诗中,一代伟人将至软的辫子毅然剪断,将至硬的手杖高高举起时,不仅为没落的清王朝敲响了丧钟,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吹响了号角。诗人惜墨如金,言近旨远,描写历史题材举重若轻,富于张力,读之震撼心灵。
——陈其旭(诗人、作家)

2013年9月9日
当今诗坛,很多人都陷入了群体与个体、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核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争论不休。诗人熊国华以他独特的视角,给出了堪称完美的答案。或“品茶”,或“与石榴对话”,或梦揽“小蛮腰”,都巧妙融合了中国元素、西方意象、古典韵味、现代解构等等,他完全超越了形式的藩篱。他采异域人文,采市井风情,“采山风、清泉、流云,采千年月色”,以表达诗人的忧患和良知,以展示诗人的悲悯情怀和敬畏自然、诗意栖居的风采!
                                       ——积民(澳洲《酒井园》诗刊副主编、诗人)

在我近来读到的诗集当中, 熊国华的《旋转的世界》是比较特殊的一本。时下许多人不是把诗写得莫测高深不知所云,便是口水横飞了无诗意。熊国华却能以悲悯同情的眼光与胸怀,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生活在今天这个畸形的消费世界以及被污染的大地上的人们的悲欢离合,成功巧妙地描绘了出来,引我一首接一首地读下去。  
                                           ——非马(美国诗人、画家、科学家)

国华兄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歌者,有一副属于自己的嗓子,他的声带不是由金属构成,而是从地里长出,带着竹笋的味道,带着石榴的味道,带着我们熟悉的所有乡野山沟的气息;他有时也会从城市的角落冒出来,与茂密的人群相遇或独守一隅,按照自己的方式浅吟浅唱,怕打扰了这个纷杂而美好的世界。
——东荡子(诗人、报刊主编)

熊国华的这部诗集,使我感到了诗人对生活体察的细致与深刻。他审视尘海中的灵魂,以独特的表达方式,质朴、机智、幽默且富有张力的语言,融感性与诗性于一体,写出了当代社会的真实与心灵变异。诗人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意象,自然洒脱。这是一部溢射才气、耐读、耐品的诗歌佳作。
——唐德亮(诗人、报刊主编)

在岭南,国华教授是资深的新诗研究者。“非典”之后,由于一段特殊的经历,他的诗学研究,主要转向生态诗学,影响日大。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华不仅从理论上倡导,而且坚持诗歌写作实践的探索,这使得他的理论的出发点不仅仅是某种自然伦理,也不像许多人那样,出于一种想象中自我感动式的人文关怀。他是以个体的切身之痛,直接诉诸本质性的生命诗学:“我消费地球/死无葬身之地”(《消费时代》)。耳聆如此警示,谁不悚然动容!
——向卫国(诗评家、诗人)

    一生热爱读书与写作的人,不管有名无名,贫穷或富裕,他的内心都充实而幸福,就像夕阳下的古船,在静水中能默守世界的倒影。
    我认识熊国华老师在二十多年前,那时知道他是古代文学专业教师,毫无偏见地写着新诗,也跨专业跨地域跨时间地热衷向国内研究界推介海外华文作家。今读到他即将出版的诗集,发现他的诗歌已有较大的变化,与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一样,五味杂陈,有荒诞幽默和反讽,也有冥思苦想和尖锐,属于麻辣烫的一类了。虽不一定字字珠玑,句句雷人,但包孕着极具个人体验的良知、反思、批判与期待。
—— 陈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诗评家、博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2: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9月10日
古典诗学深厚的熊国华教授,自从投身现代新诗这一行当,一改其被旧诗熏陶,写作必须依古法因袭就缚的固定思维,而悠游于自由诗的写作环境。虽然现代诗的写作因无固定模式可循,困难度较之旧有高出多倍,更难以获得保守者的青睐,然而他的成就确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超前,尤其对于当前新世界的省视,新事物不断剌激的反应,新语言日新又新的接受,均能掌握运用得体、游刃有余。他是一个真正过渡到现代,甚至跨步到后现代的诗人。
——向明(台湾诗人、诗评家)

诗评家诗人熊国华,两栖作业,潇潇洒洒一路走来,以诗性之思写诗评,复以思性之诗写诗,都不乏个在的风味、风格与风骨。新结集《旋转的世界》,兼容现实性和寓言性为一体,直言取道中蕴涵曲意洗心之婉转、悲天悯人之情怀,语感驳杂而清通,诗情朴茂而优雅,虽因多角度“旋转”而散漫些些,却也不失润己明人之朗逸可掬。
—— 沈奇(教授、诗人、诗评家)

为什么有不可承受之轻?诗人熊国华以犀利的笔触切入一个时代性的困惑:人类在发展、消费、狂欢的同时,已置身悬崖,而造成这一切的祸首正是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诗人以愤激而深刻的语言说出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和困惑,同时他把诗意指向看似柔弱的自然和生命,由此我看到了一位生态诗人的良知和担当。在中国诗歌普遍失重,狂欢于语言迷宫的背景下,这样的诗歌写作无疑具有建构性意义。
——华海(生态诗歌倡导者、诗人)

2013年9月11日
熊国华善于从人间世、大自然或历史风云提炼诗意,大至宇宙星汉,小至芥子微尘,又或日常细节,无不入诗而蔚成奇观。诗集《旋转的世界》包罗万象,视野开阔,思路独异,格局宏大,内容与意象贯通历史与现实,技法与视角融汇传统与现代。其诗富有形式感、现实感及思想锋芒,风格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而具有清晰的个人面目,在多声部演奏中始终贯穿着忧患之声,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揭示及批判,颇具警示意义。其诗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堪称现实之诗、生命之诗及悲悯之诗。
                                ——黄金明(广东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青年诗人、小说家)

熊国华兄站在广东的土地上,把诗学视野投射在所处社会甚至世界的多个面向。2003年是一个世界性的人人恐慌的沙斯时代,他捉住这个诡异时代的诡异脉搏,写出《非典恐惧症》和《非典型生活》等诗作,让远在新加坡的我深有共鸣——作为一名读者的阅读共鸣和作为一名作者的诗交共鸣。《金门炮战》和《钢盔与鲜花》是反战情绪的沉淀和反思历史的折射,寄托了血性诗人对世界和平的美好向往。纵观《旋转的世界》这本诗集,熊兄放眼世界,诘问人生,深掘历史,讽喻世象,他的诗句没有刻意求工的痕迹,诗意却在不自觉间流泻出来。
——伍木(新加坡青年诗人)

诗人熊国华用冷静、警示的诗歌语言展现他所感受到的现实生活——工业化解构了乡土生活和农业文明,由此带来了心灵浮躁、情感缺失和道德危机。在《旋转的世界》里,他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用微妙的诗语,对现代人生存环境进行了深邃反思,对人类困境的非常态进行了哲理性的提升,对现实生活的指向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读之,令人震撼。
——谈雅丽(青年诗人)

2013年9月12日
“我消费地球/死无葬身之地”,精彩,绝妙!骂尽地球人,却无人见责,骂其该骂;骂得这样绝,却不让人觉得刻薄,所道乃是人类最大的困扰。世界环境保护协会应该要引为口号,诉诸世界各地。
读国华的诗,你可以感受古典诗词的意蕴,诗情画意的融合;享受现代语言的魅力,如行云流水、纾徐不迫,又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同时领会其新颖的想象性和鲜明的形象性。久浸其中,意绪平和,周身通泰。
——陈松柏(学报主编、教授、诗人、博士)

旋转的世界,凝神的眼睛。时代如此匆忙,心境如此复杂,竟一一在诗人的心波中投影。在满心的忧伤里解着愁结(《随想》),在现世的愤怒与冷嘲中仍向往着“灵魂干干净净”(《叩长头的藏民》)。这是一双宽容而温情的眼睛,诗篇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态流露着与世间和解的智慧。
《旋转的世界》是一片青葱的诗林,而其中独秀惊目的,必有《小蛮腰》;化钢铁的力量,为幻美的精灵。她俯瞰浩瀚广州的姿影,在我们时代沉重的钢铁洪流的头顶,代表着我们的豪迈与和平。只有蓬勃向上的民族,才有面对万千困难而展现乐观优雅的风度;在这个意义上,它已成为一个象征。
——盖青(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教授、博士)

熊国华的诗歌,用语或清新、或雄放、或凝重、或空灵,跌宕纵横,不拘一格。时有天真烂漫之趣,时有发人深省之喻,时有豪爽清旷之悟。《旋转的世界》鲜有专注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而是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时空,折射出中年的不惑和反思,则在语言上更是兼具新诗的自由和古语的智慧,在永远的水仙里还常看得到宋代散文始兴的“博喻”,这大抵是受到苏子的影响了。
——徐志林(青年语言学家、中山大学博士)

2013年9月13日
熊国华《旋转的世界》将古与今、中与西、雅与俗、庄与谐的精华一炉而炼,构筑了诗
国中一座座飞动的彩虹桥。在这桥上大可自由漫游,抵达你梦想中的任何地方。
——黎山峣(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

熊国华教授《我的2012年12月21日》以人类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为题材,以诗人自我的生活情形为内容,抒写了现代人所必须面对的生活与世界,表现了对于人生与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与探索,是一首视野开阔、眼光独到、思想深刻、情感丰富、形式自由、语言富于现代感的力作。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深度是许多人所无法达到的。诗作从对于“世界末日”情景的想象开始,到美华作家黄运基的离世而结束,写到自己及一家人,从早晨到晚上,在一天时间里的种种生活锁事,表达的却是一位诗人对于世界的独到观察与对于人生的深切感受,表达了一种少有的哲学意味与宗教情怀,以及丰厚的情趣与诗性的思维。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诗歌》副主编)

面对世界的流转,包括昼夜循环、冷暖交替、季节轮回;包括人间百态、万事万物、异域风情;包括都市色彩、自然生态、风花雪月……熊国华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寻找诗意的风景。他既是一位精神家园坚定的守望者,又是喧闹尘世中一位充满激情的歌者,始终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一方桃源,或拔开落叶拣选果实,或梳理岁月弹响一串串音符。在对世事人情的谛听与观想中,让自己的发声趋向清晰,心境也随之走向沉静。正因为如此,其诗歌写作凸显出中年之后特有的通透和洗练。这种特质得益于他对人生、对时间、对不可承受之轻的彻悟与理解,更得益于他对汉语本质的诗性理解与把控能力。
——庄伟杰(旅澳诗人作家、评论家、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

最早认识国华兄,是九十年代的事了,那时候,他是一个篮球高手,一个年轻的诗人;后来在《诗刊》上读到他的乡愁是一杯浓浓的茶,比喻奇妙,写的真好,兴奋地拿起了电话,奇文共欣赏,那时候国华兄是古典文学的教授;再后来报纸上热炒一首叫《小蛮腰》的诗,更后来才知道那是国华兄的诗;国华兄现在是乒乓球高手了,他的球充满了旋转、弧圈、削切、深邃与关怀。国华兄,别来无恙乎!
——马茂军(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2: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9月14日
读熊国华的诗,语言朴素却耐人寻味,往往直截了当而又时常峰回路转,在一首首诗题下,将读者引领进一个《旋转的世界》——这世界原本是大众的世界,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诗意,因为纷繁或深沉,这些诗意几乎被人忽略,但是因了诗人眼睛的发现与灵魂的碰撞,就成为了熊国华个人的世界与笔下的诗行。他是一个带着诗歌上路的行者,世界因之在他的诗中旋转着,他的诗在读者手中分享着,他的人生由此而幸福着的。作为诗人熊国华的读者与朋友,能够分享他的幸福,是快乐的。        
——祁人(《中国诗歌万里行》主编、诗人)

        我惊异,“死神与我擦肩而过”, 诗神却悄悄拥我入怀,温情中竟“隐藏着狗性和人性”。哈,也许熊国华的创新就在于“旋转”:当散文追求诗化之后,不妨让诗歌来点散文化,口语化,日常生活化。嘿,换换口味如何?毕竟咱生活的世界在旋转。只是,转而不动的也是他,就像“茶树坚守在故乡”,却让诗的茶叶“满世界流浪”。带着苦涩的好茶,品而后甘……
                   —— 林祁(教授、诗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在我看来,好诗就是要么使人揪心一疼、要么使人会心一笑的诗,读国华诗兄《旋转的世界》诗集,发现这样的好诗比比皆是。在“一疼”、“一笑”的交替进行中,我们不仅仅感受着情绪上的起伏跌宕,还同时经受着思维上的波澜壮阔,总体上是轻松愉悦的。他的诗毫不做作,貌似明白如话,可是,你要小心,真懂了吗?他以穿越时空的诗思,用古典现代后现代的手法,举重若轻地把一个深远复杂多变的“旋转的世界”指给我们看,时而远、时而近,你看到什么了呢?背后有一双眼睛在神秘地偷偷地笑。
——杨亚杰(诗人、诗评家)

2013年9月15日
国华先生是学者,也是诗人。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也研究现代诗歌。不仅熟悉国内文学,也研究海外文学。广阔的视野,铸就了诗歌内容的宏阔博大。读国华的诗,如漫游世界;对生命状态的思考,对环境问题敏锐视觉,激发了人们深远的忧患意识;对国际事件的诗化记录,对异域风情的描述,带给了我们关于国际政治、文化、宗教问题的深思……
国华诗的语言朴实,往往能从细小处入手,引发出重大哲学命题的探索,又能从大的历史事件回归对生命本身的关怀。既有文学的美感,也有哲学的深刻。
  ——万沐(加拿大诗人、报刊编辑)

2013年9月17日
一首好诗,上上者必既有佳句复是佳构!但平白浅易的诗语言是如今的趋势,佳句不易得。《旋转的世界》里那些描写大城市景况和普通生活的诗作,淡澹中见真性情,意象整合看似无心实则匠心独运,多是佳构,能让读者觉得佳句的有无就不显得有多么重要了!
——陈铭华(美国《新大陆》诗刊主编、诗人)

2013年9月18日
拜读了熊国华诗友的《旋转的世界》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诗句朴实,但富有张力,引人深思。特别是诗人抓住了日常生活中事物的特征,赋予生命化,读来更加亲切动人,也给人打开世界不同角度的不同视野。
——林小东(越南《文艺季刊》执行编辑、青年诗人)

2013年9月21日
在众声喧哗的现代化困境中,肉身欲望的沉重与灵魂高蹈的追寻让诗人在灵与肉的夹缝中苦苦挣扎。我惊诧于熊国华在这场血雨腥风的大时代搏斗中的隐忍与超脱,他仿佛世外高人“伸手便可盈盈一握”,象征着现代大都市的“光荣与梦想”(欲望)——600米高的广州地标“小蛮腰”就没入诗人的掌心。熊国华的诗歌不管是叙事、写景、状物还是抒情,处处都呈现着这种“举重若轻”的语言张力,不断演绎和累积着诗歌的叙事维度和精神高度,在人类心灵发展历程中以一个锲而不舍的“追问者”的姿势,叩问着人类共有的良知。
                                          ——吴作歆(全国优秀教师、青年诗人)

2013年9月23日
诗人的意义在于赋予词语以生命。意况超群,境景孤绝,在任何时代,都可从平凡俗常的生活细节中,提炼出诗意的语言和哲思。在熊国华的诗集《旋转的世界》中,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不凡的审美体验。其事、其情、其景、其境,望不尽的人间风物。譬如《家园守望者》等,皆属此类佳作。
——施雨(美国诗人、医学博士)

2013年9月24日
    《旋转的世界》从熊国华的内心世界旋转出诗意来。《小蛮腰》从头到脚都“虚空”则显出空灵。旋转是宽度,空灵是高度。《孙中山的铜像》只三行“用剪断的辫子做一根/黑色手杖/敲醒沉睡的大地”,软硬変化,掷地有声有力。熊国华书写手法的多变性,令他的诗意丰満而鲜活。我很欣赏他的意识流和情感流。
——张诗剑(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理事长、诗人)

2013年9月27日
熊国华《旋转的世界》建构了诗人和这个世界既亲近又对峙的力学关系。世界就在眼前,但“旋转”一词代表着矢量、速度、变化、动感,亲历其中诗人的应急反应,等等,诗人以自己独有的视野和处置方式,从地域性知识、世事人情、跨国界游历等经验出发,呈现出或清晰或模糊、或速写或多相重置的复杂镜像。有凝神,有淡然,有反省,有诘问,然无一不表达着诗人对这个世界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作者语言清新、雅致,不事铺张,多在某一节点上爆破,力透纸背。
——方舟(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作家)

2013年9月28日
拜读熊国华《旋转的世界》,深为诗中大爱所动。诗人犹如航天人,从至高处审视旋转的世界,目睹地球上发生的地震、海啸、疾病,人类残酷的战争与愚蠢的消费。诗人以悲悯情怀,呼唤世人善待地球,敬畏生命与自然,免世界于沦亡,把忧国忧民的传统精神提升至忧地球与人类的高度。
——吴岸(马来西亚诗人、诗评家)

2013年10月1日
有楚人熊国华,学者兼诗人、亦诗人兼学者也!其诗既有通透人生的哲理性诗意表达,又有时空交错的精神性感悟;叙事幽默冷峻,述理深邃而意趣横生。穷穿岁月,洞若观火;淡定从容,豁达睿智;又如仙侠大浪垂钓,也似英雄江湖临风!
——柳忠秧(诗人、诗评家)

2013年10月6日
读了熊国华的诗作《<猎德村志>札记》,一种无法言语的震撼,让你对诗歌产生深深的敬畏。串联的时间、并置的画面、传神的细节、隐晦的意象……这些诗歌独特的语言,将历史与现实、人类与自然、生存与发展、传承与变异种种复杂的二元对立关系,极富张力又特别“闲话”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感喟又令人回味。此时此刻,我油然生起一种疑惧:今天,我们在博物馆凭吊消失的村庄,将来,谁用诗歌凭吊消失的我们?!
——陈涵平(教授、暨南大学文学博士)


2013年10月7日
《旋转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新的秘密,每一个秘密都是诗人熊国华灵感和激情的独特体验。他用叙述中的抒情,在城市世俗而坚硬的身体里寻找唯美而柔软的内心,这颗心让大地上万物在悲悯中生生不息。世界的旋转永不停息,每个瞬间都有真相因为人们的头晕目眩而无法看清,而诗人的眼睛直指事物的核心和本质。
——卢卫平(诗人、作家)
2013年10月11日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诗歌在口语化泡沫化的娱乐中作低级发泄,渐渐地中国诗歌在审美价值取向中失去了最基本的要素:虔诚。熊国华坚守着自己的诗歌价值,在诗歌中真诚地记录着个体生命的一事一物,这实际上是对整个人类精神的讴歌。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从诗人自己的眼睛和内心里发现真实的世事,这就是虔诚。我最喜欢他那首《祈求观音》:“地球蒙上了太多的血污和病毒,给地球洗个脸吧!”是时候了,给我们的诗歌也洗个脸吧,不,洗个澡吧,让虔诚回到诗歌本体里来。
     ——朱子庆(诗评家、学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