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语言(续) 诗的语言能造出一种独特的语境,读了可以让人产生心理的共鸣。无论格律诗或者自由诗,诗的语言都有其独特性。 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意境,为了表达这个意境,诗人往往运用一些诗才有的独特的语言。最著名的是老杜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香稻”,“碧梧”,这就是典型的“诗语”。如果改成“水稻”,“梧桐”,就明显语感不一样了,就失去了那一种特有的韵味了。 诗句语言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有时候在语序方面会与散文有很大的区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如果按散文的语序,应该写成“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语言就通顺了,符合我们常用的主谓宾语序了。但是,这样一改,诗句所要刻画的主题“香稻”“碧梧”就不那么明显了,而且明显还却失去了诗的韵味。 诗人为了追求诗的这种独特的语言美感,往往会用到很多独特的语法、修辞方法。刚才说的那种是倒装句式,还经常用到的比如使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省略谓语,名词连用等等,至于赋比兴,更是诗人信手拈来常用的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用的不好,就会出现病句,不但不能增加美感,反而会闹出笑话。 生造词语。生造词语与仿词很接近,区别在于,仿词在形式上和被仿的词有近似的特点,内容上又富有新意,让人一目了然,很明白其含义。如果仿词仿的不自然,不合理,就成了生造词。比如把“游击队”说成“游队”,“斥责”说成“责斥”,还有“暖热”,“朝令晚改”等等。上篇引用《绿野仙踪》里那老先生的诗“西南尘起污王衣”,“王衣”为王导的衣服,“野去酒逢醉宋友”宋友是姓宋的朋友,“二八”是指十六文钱,“四三”是指四十三文钱等等,也属于生造词语范围。 俗字入诗。俗字不是不能入诗,但是前提是能够增加诗的韵味,胡先骕说,“俗字之能否入诗,必以能入诗者为限;即入诗后能增强诗感诗味,而非什么俗字俗语都入诗”。这需要有极厚的文字功底才行。初学者就应该非常谨慎。《沧浪诗话·诗法》:“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何谓俗字? 《诗说杂记》:“风云月露,连类而及,毫无新意者是也。” 总之, 还是那句话,写容易,写好难。多学多练,在文字上下功夫,是写好的第一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