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21: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语言(续)
诗的语言能造出一种独特的语境,读了可以让人产生心理的共鸣。无论格律诗或者自由诗,诗的语言都有其独特性。
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意境,为了表达这个意境,诗人往往运用一些诗才有的独特的语言。最著名的是老杜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香稻”,“碧梧”,这就是典型的“诗语”。如果改成“水稻”,“梧桐”,就明显语感不一样了,就失去了那一种特有的韵味了。
诗句语言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有时候在语序方面会与散文有很大的区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如果按散文的语序,应该写成“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语言就通顺了,符合我们常用的主谓宾语序了。但是,这样一改,诗句所要刻画的主题“香稻”“碧梧”就不那么明显了,而且明显还却失去了诗的韵味。
诗人为了追求诗的这种独特的语言美感,往往会用到很多独特的语法、修辞方法。刚才说的那种是倒装句式,还经常用到的比如使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省略谓语,名词连用等等,至于赋比兴,更是诗人信手拈来常用的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用的不好,就会出现病句,不但不能增加美感,反而会闹出笑话。
生造词语。生造词语与仿词很接近,区别在于,仿词在形式上和被仿的词有近似的特点,内容上又富有新意,让人一目了然,很明白其含义。如果仿词仿的不自然,不合理,就成了生造词。比如把“游击队”说成“游队”,“斥责”说成“责斥”,还有“暖热”,“朝令晚改”等等。上篇引用《绿野仙踪》里那老先生的诗“西南尘起污王衣”,“王衣”为王导的衣服,“野去酒逢醉宋友”宋友是姓宋的朋友,“二八”是指十六文钱,“四三”是指四十三文钱等等,也属于生造词语范围。
俗字入诗。俗字不是不能入诗,但是前提是能够增加诗的韵味,胡先骕说,“俗字之能否入诗,必以能入诗者为限;即入诗后能增强诗感诗味,而非什么俗字俗语都入诗”。这需要有极厚的文字功底才行。初学者就应该非常谨慎。《沧浪诗话·诗法》:“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何谓俗字? 《诗说杂记》:“风云月露,连类而及,毫无新意者是也。”
总之, 还是那句话,写容易,写好难。多学多练,在文字上下功夫,是写好的第一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00: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境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用境界来评判诗词的优劣。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还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王国维说的很明白,境是可以“造”的。但是“造境”“必合乎自然”,刀刻斧凿的痕迹很明显,雕饰过重,给人不自然甚至别扭的感觉,就会被人诟病。
即景抒情,清新自然,有就写,没有就不写,不要生造景色。我一位老师曾经写过一首重阳诗:
故园九月不登高,
院中无菊对野蒿。
蒸薯聊当烹籽蟹,
开怀畅饮水一瓢。
我们故乡是大平原,重阳节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过节方式。我自小也没有见过古诗里那种登高,插花,赏菊等等什么的。我这位老师就很自然的写出了自己重阳节的真实情景,但是就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重阳节,给人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不同,致使在不同的领域有着的看法和见解也不同。
朱光潜先生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到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每一首诗有每一首诗的境界,甚至每一句诗都有每一句诗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诗人造出来的,又是读者的再创造。这个境界只有能让读者和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算作完美。
那么,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抓住自己思想那一点灵光,运用自己熟知的知识,写出自己心灵的句子。这就是境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00: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含蓄为美
古人论诗,总是以“含蓄”为美。“看破不说破”,含蓄慰藉,意在言外,是中国诗的美学追求。
“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刘禹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梅尧臣),“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诚斋诗话),“含蓄二字,是诗文第一妙处”(茧斋诗谈)。
这是我们民族固有的思想传统所造成的。
《道德经》上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金刚经》上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论语》上讲,孔夫子问各个学生的志向,就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批评子路,然而独对曾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加赞赏。
儒释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经典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思想文化之中。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推崇诗要含蓄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代诸大家诗风各异,宋以来,词家更分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不论诗的风格是什么,好诗好句的评判标准,无非就是“意在言外”,“言简意深”,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二十个字,字字著一“怨”字,通篇无一“怨”字。“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见于言外”(《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以鸟鸣春,以虫写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中之小中见大似之”(《艺概》)。言微旨远,以小写大。寻常景物却能引起读者滚滚历史的沧桑之感。
含蓄不能落入隐晦为妙。李义山的诗词句优美,就因有些晦涩难懂,就被人诟病。含蓄更不能落入不知所云。把一大堆无意义或者无联系的意象罗列起来,自己说不清,别人更看不懂,那就不是含蓄了,那就是梦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1 08: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11: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1 17: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移动过来了,我置顶,您发帖好找,谢谢您的分享!敬茶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17: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旷谷幽兰 发表于 2015-4-21 17:10
移动过来了,我置顶,您发帖好找,谢谢您的分享!敬茶祝福!

谢谢幽兰管理!辛苦了!敬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1 22: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盛荷听雨 发表于 2015-4-21 17:20
谢谢幽兰管理!辛苦了!敬茶!

同样辛苦,感谢您的支持!同饮好茶,祝福春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9 20: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劲赏美文,很受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3 10:18: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你说的这些特别有同感。但是多最多的古诗词都是在中小学时代,现在更欣赏更热爱的是散文和新诗,我也爱思考爱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