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7: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是如此的令人放心,

只要把题目交给他,他一定能做出来! ”

聪明人很多,可他却还很主动,

计算遇到困难,

他永远会想尝试其他的软件方法。

(曾长淦教授)

才气过人者往往恃才傲物,

但他却非常低调沉稳,不骄不躁,

勤学之余他还喜欢天文摄影,

他说:

“仰望星空总是能让我安静下来。”

(这话好像霍金也说过,

敢情天才都是如出一辙?!)

(曹原摄影作品)

少年班那些学霸们谁都不服谁,

只有提起他才会表现得十分钦佩:

“真的是怪物啊!”

“我们都觉得他可能成为下一个庄小威,

这一点都不言过其实,

因为他实在是太强了,就是传说级的人物。”

而他非但有当下的荣耀,

还有更辽阔的远方。

除了他个人的才华与努力,

中国科大确实也为他创造了一切条件:

2012年,他作为首批交流生,

被中科大派去美国密歇根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7: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国后,他就写了这样一篇短文:

《 曹原:安娜堡的回忆》

回忆了在美国的交流学习生活,

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学弟学妹,

能有这种宝贵的机会。

地球村是如此充满活力,

我们应做它的主人,

加油吧,世界会因你而精彩!

2013年6月,

他获得中科大“顶尖海外交流奖学金”,

同时被牛津大学选中,

受邀做两个月的科研实践。

2014年,

他获得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

郭沫若奖学金。

不久,

他在牛津大学实践时的导师陈宇林教授,

推荐他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深造,

他随即远赴重洋,在美国麻省理工,

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7: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年来,

他一直潜心研究石墨烯的超导电性,

这项研究,在国际上还没有先例。

可他之后的研究成果,

成为了能改变全世界的“神操作”!

我们都知道,

从发电站到用户的传送过程中,

能量传输是肯定会有损耗的,

而且损耗量是非常巨大的。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发现,

当汞被冷却至接近0K(-273℃)时,

电子可以通行无“阻”,

从而将能源损耗降到最低,

这个“零电阻状态”被称为“超导电性”,

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超导体的存在,

昂内斯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7: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悲剧的是,超导体要在,

接近绝对零度(-273℃)的环境下,

才能显现其近乎0损耗输电的能力,

而这其中的材料,

冷却成本却高得让人绝望!

之后,全世界的科学家们,

都开始了各种试验,

去寻找这种“低成本超导材料”。

1980年时,有人发现了铜氧化物,

这种材料达到超导状态的最高温度,

约为133K(-140oC),

但是铜氧化物结构难以调整,

无法实现超导机制,

在超导体的研究上这只是进步了一小步。

诺贝尔奖获得者Robert B. Laughlin说:

物理学家们已经在黑暗(超导研究)中,

徘徊了30年,

试图解开铜氧化物超导的秘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7: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今天,我们这位中国的少年,

就成为了照亮黑暗的那盏明灯!

2017年8月,

他的团队发现了石墨烯中的非规超导电性,

只要将两层石墨烯,

旋转到特定的“魔法角度”(1.1°)叠加时,

它们就可以在零阻力的情况下传导电子,

即刻显现超导特性!

然而研究过程起初并不顺利,

实验中最困难的地方在于,

如何将两层石墨烯之间的转角,

精确控制在1.1°(魔角)附近,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后,

他依旧信心满满的说:

“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

心态平和地对待失败就没什么压力。”

“吃一堑长一智,做的多了,

慢慢有经验了,自然就攻克了。”

之后的半年多来,

他夜以继日的呆在实验室里,

克服了样品无法承受高热、

机械部件有滞留回差等重重困难之后,

震惊世界的石墨烯传导试验终于成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7: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年3月5日,

这个重磅消息瞬间引爆全球,

让全世界学者都望尘莫及的《自然》,

竟然一天之内连续刊登了两篇,

他的关于石墨烯超导的论文!

此时距离发现超导体,

已过去足足107年了,

世界终于迎来了这个领域的重大突破!

而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

就是中国人,曹原!

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均为Yuan Cao(曹原)

我国“量子之父”潘建伟院士,

第一次在《自然》上发表论文,

是1997年,那时他27岁,

我国结构生物学领军人物的施一公,

第一次在《自然》上发表论文,

那是在1999年,当时他32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7: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

而他登上《自然》才刚刚21岁!

还一次性当天就发表了两篇!

而刚拿到这篇研究成果的论文时,

《Nature》等不及排版,

就先行在网站上刊出,

并配以第三篇文章做评述,

有网友评价:

《Nature》应该为能刊发曹原团队的文章,

而感到荣幸不已,甚至都已迫不及待了!

中国网友们都炸锅了

而此时距离1978年3月8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成立,

刚好40周年,

这个轰动全球的研究成果,

恰巧成了他回馈给少年班40周年,

最重磅的厚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7: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全世界如此大的殊荣,

对外,他就说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

“一个扎实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的人,

未来一定不会太差。”

尽管目前留学美国,

曹原始终记得自己是

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在荣获大奖之后,

他第一时间返回自己的母校

中国科技大学,

跟自己的导师和同学

庆祝自己的成就。

曹原表示希望学成归来后,

能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

曾经很多人说中国没有核心技术,

没有科研实力。

曹原用实力,

狠狠打了这些人一巴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7: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仍旧是之前的世界,

中国早已不是之前的那个中国。

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涌现出来,

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科研实力。

英雄出少年,

作为一个中国人,

他延续了华夏英才的优秀,

也扛起了中华民族的荣耀,

他已是传奇!

而回看中国科大少年班40年间,

输出的卓越人才不胜枚举,遍布全世界,

81级骆利群,38岁就出任,

美国斯坦福大学正教授,

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82级卢征天,旅美时,

获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

现任中国科大千人计划教授;

85级杜江峰,中科院院士,

现任中国科大物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87级庄小威,34岁便成为,

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

物理系双聘正教授,

是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7: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96级尹希,未满32岁就晋升为,

哈佛大学正教授,打破华人记录;

98级陈宇翱,80后的中国科大教授,

获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

......

中国少年人才不胜枚举!

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

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越来越多的中国核心技术

正在影响世界。

航天技术、

高铁技术、

港珠澳大桥,

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在中国上演

中国制造,正在改变世界。

在互联网领域,

中国创业者从此前搬运

硅谷模式,

到如今无数硅谷精英来

中国学习。

他们缔造了一个又一个

移动互联网商业神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