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5-5-18 14: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乡的水碓有单碓、双碓,也有较大型的。大多用来舂米或打米粉或打米果之用。为防下雨,盖有简易房。临近年关了,一般一个小村,只有一个碓,天还没亮,打米粉或打黄粘米果的,就排起了长队。
      
    制造水碓,以水力代替人力,这是先辈们的一种聪明才智,这是生产力提高的一种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8 14: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星移斗转,沧海桑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大大提高。家乡的面貌已今非昔比,昔日的水碓已被碾米机、粉碎机所替代,土法榨油的作坊已被榨油机取代。
     
    家乡的水碓,已经进了“博物馆”,可它那古朴的身姿,永远在村民们心中静卧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8 14: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历史悠久,技术先进的中华文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8 14: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碓舂米或打米粉或打米果完成之后,取出来的时候,不会打到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8 14: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欣赏学习了,感谢红炭老师带来的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文字,遥祝写作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8 17: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红炭老师!欣赏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8 17: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亲眼见过水碓,但从老师的描述,知道它是利用自然的水利资源,而且是无任何污染的环保的发明。很是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希望后人依然能从博物馆里纪念怀念它给人类进步作出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9: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丛林雨寒 发表于 2015-5-17 21:22
抢个沙发坐坐,看有没有茶喝

喝龙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9: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9: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旷谷幽兰 发表于 2015-5-17 22:07
家乡的水碓,已经进了“博物馆”,可它那古朴的身姿,永远在村民们心中静卧着。

谢谢管管赏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