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4-11-14 09: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天的晚饭,奶奶让我去坎上叫了老爷来,饭桌上,除了一盘头刀韭菜煎鸡蛋,就是我和聋子爷爷的战利品了——一盘油炸鹌鹑脯,一碟咸黄瓜丁爆沙斑鸡,还有一海碗炝拌柳蒿芽。
       那时候,绿色的大湾里,野蔌山肴,可以信手拈来。
都是美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09: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毛线是奶奶头天晚上拴好的,叫“号牲口” 。碾坊也要“号”,用的却是一家一个样式颜色都不相同的欻(chua)嘎拉哈的小布口袋。“号”过了的牲口和碾坊,就有了按先后顺序的使用权。
“好牲口”和歘嘎拉哈已经失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09: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碾盘是比锅台还要大得多的花岗岩,圆盘上刻着由里而外的放射线槽。上面的碾砣子有大缸那么粗,围着圆盘中心的立轴逆时针的滚。这个大家伙毛驴是拉不动的,所以要用骡马来牵引。
       石磨是磨各类米面常用的工具,所以家家户户必备。碾子的功能是去除谷物的外壳,兼具能把玉米破成煮粥的碴子,因为笨重又不常用,所以大湾里只有这一盘高祖父留下的遗产,而彼时,那份遗产却也早已充了公不再姓乔了。
       碾坊的北墙,还挺立着一架钢琴模样的风车,摇起来“轰隆隆”的响,用来吹净米里的糠皮糟粕。
       碾子上下来进风车、风车出来过筛子、过了筛子还要再上碾子。如此这般,几个轮回,这一拨的目标米,经过大半天的折腾才能成型。一边只会助力摇动着风车的小我,愁的每每皱紧了眉头,奶奶却总是一如既往的任劳任怨着这样亘古的天经地义。
石墨、碾子、风车要到博物馆才能看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09: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略带苦涩的蕨菜,一路从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的大嘴里挣脱出来,却终于没能甩掉与生俱来的“原蕨苷”。原蕨苷,这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水焯是最为简单有效的去除方法。

从科学角度解释一下“土气”的东西,一下提升了两点和高度。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09: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电灯后又过了好多年,奶奶吃着磨米机磨出来的稻米,却常常抱怨那些铁家伙吐出来的粮食,没有了从前的饭味。那时刻,奶奶满是皱纹的脸上,世道不古的无奈,就会伴着一声留恋从前的长长叹息。
       其实,奶奶不知道,米味,在她仙去了多年以后,会有了更大的变化。这一次,却不是石头与铁器较量的结果。所以再后来,人们才开始返璞归真的重新拾回了“绿色有机”的天条。

发展和进步的弊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09: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奶奶的筐里,一尺多高的胖柳蒿藏着一绺酸甜的山杏草。老姑撇下万足虫,追着我抢着笑着,气得奶奶一边剥着柳蒿的皮,一边笑骂着我:“不懂事的大孙子,你老姑‘小’,让着她点!”爷爷笑着躲着,一甩手,“啪”的一声,一坨猪肉进了水缸。
风趣热闹的场景。猪肉进了水缸?这是惊慌掉落还是故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10: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艳姑用蔓生的王八盖子的叶片,包了芨芨草盐泥捆好在我的十指上,就让我去“太”的炕上等着指盖变红。
简朴生活中的人们也总能在大自然中寻到“美”来丰富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1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霞姑把我送回来的时候,揣着九奶两个鸡蛋的我,一定是十指芊芊捏丹蔻,双颊绯红凝黛眉的美少女模样。
这个该照张照片做个纪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10: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端着一杆擀面杖长的大眼袋,拧着鸭子腿盘坐在炕上吞云吐雾,从来不笑的脸上,满是皱纹。我最搞不懂的,是“太”抽两口烟,就一定会撮起立纹的嘴,“啁”的一声吐口吐沫,“太”的身子不动,那口吐沫却会飞去两三米远的屋地中央——奶奶说,她练的是“鸭子拉稀”功。

人物描写生动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10: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那时候的五月端阳没有粽子吃,所以,大湾的五月节,很少被人们叫成端午节。

五月节,东北独有的端午节称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