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鸽 于 2015-4-15 20:15 编辑
郴州位于湖南省东南面,处在五岭之中,北与湖南省衡阳市接壤,南与广东省韶关市交接,东面紧靠江西省井冈山和赣州市,西面是湖南省永州市。湘粤古道郴州段位于郴州市苏仙区、北湖区与宜章县三县区境内。郴州市地形地貌以山丘为主,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主要高山均属南岭山系,海拔平均400米。境内溪河纵横,舂陵江、耒水、永乐江、北江注入湘江,武水、章水、玉溪河南注珠江,泉江、集龙河东流赣江。这些河流流域面积小,不少河流源短流微,在加上郴州地区地形复杂,因此到岭南过郴州的人必须走陆地。为了找到一条便捷的通岭南的道路,在古人前赴后继修筑道路基础上,最终形成湘粤古道。
在郴州湘粤古道的考古调查中,最早的可靠历史纪年是在宋代,而从史料中可以推知到秦朝。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为统一岭南,分岭南为桂林、南海、象郡三郡。第二年,为加强对岭南的统治,秦始皇谪发治狱不直者等“筑南越地”修筑了通岭南的“新道”。据余天炽考证“新道”有四条,其中关键的一条为湘粤古道(余天炽《秦通南越“新道”考》华南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西汉武帝派安国少季出使南越,后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南越,两次行动均走湘粤古道(《汉书·西南夷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在《后汉书·循吏卫飒传》中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时任桂阳郡(郡治设郴州)太守卫飒,看到当时南来北往路途遥远、艰辛,于是大力改造湘粤古道,“列亭传,置邮驿”。到东汉灵帝时期,湘粤古道又有了新的发展,时任桂阳太守的周憬开通了粤北的水道。至此,岭南、岭北的交通更为便捷。后历朝历代对湘粤古道都有修缮,目前宜章的五岭坳上、铙钵井、乃子岗、沙坪里、黄泥坳、分水、斋公山路段为明代修缮。民国23—25年后,湘粤公路与粤汉铁路的相继通车,仕商行旅多乘汽车、火车,肩挑贩运也多走公路,昔日古道,行旅日稀。
湘粤古道随着现代交通的建设,昔日的辉煌也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甚至远离人们的视野。为了抢救这一宝贵历史文化,郴州文物部门对湘粤古道郴州段进行详细的考古调查,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文物点。
一 湘粤古道概况
1、石板路
湘粤古道郴州段又称骡马古道,千百年来,由于大量的骡马从古道上通过,青石板路面被马匹踏出了无数的沉陷的蹄印。现郴州市城区裕后街、苏仙区石盖塘、邓家塘折岭头村、北湖区良田镇枧石塘村以及宜章县的腊树坪、斋公山、分水岭、香园铺、沙坪里、乃子岗、野石铺、胡冲、饶钵井、五岭坳上、虹桥、清水、宜章县城东长街、南关街、五里冲等地还断断续续保存有宽约3—5米的青石路。路面上,清晰地遗留着当年过往商旅运货骡马在石板上踏出的蹄印,深1-—2厘米,满布于路面,形成古道奇观。
2、码头
分别位于郴州市干城街和宜章县城南关街玉溪河边,长条石砌成的码头阶梯。
3、古井
湘粤古道郴州段的古井很多,仍还在使用的古井为数不多,现存最好,是位于郴州市裕后街犀牛井。犀牛井是唐代古井。用长条石砌成,呈长方形,长丈余,宽八、九尺,深一丈左右。水清见底,井中横卧一巨石,周身贴着一层苔藓水草,酷似一头体健毛丰的大犀牛,故名犀牛井。
4、古建筑
街道店铺现存最具特色而保持完整的古店铺为宜章县县城的南关街和东长街,各长约700余米。在县城三星桥南端,沿街两侧还保存有许多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店铺、民居。店面用砖砌高柜台,上为窗板。商铺建筑一般高二层,砖木结构,下店上寝。
李家大屋位于郴州市城区裕后街,建于清代,三进两厅两天井,小青瓦,硬山顶。二层砖木结构,三进两厅两天井,清水墙,小青瓦。天井修建规整,皆以青石砌筑,马头式封火山墙,院落门坊前还保留花、鸟图案,工艺简洁。槽门门楣置“文教家聲”匾。
财神楼位于苏仙区良田镇下街,建于清代。整个建筑上为楼,下为栱门,呈骑楼状,横跨古道。砖木结构,瓦顶,四角飞檐下为拱门,门楣有长1米、宽0.7米的沙灰匾额,草书“德福楼”三字,字径50厘米。楼上原供奉财神像,现已毁;亭北端右墙嵌有“重筑拱门财神楼碑”,碑高1.2米,宽0.5米,碑文字迹因风雨剥蚀难辨,款署:“咸丰元年岁次辛亥”等字样,说明重建于1851年,距今150余年,而始建年代无考。
水星楼位于良田镇下街,时代为清代。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建筑面积两层共80平方米,通高9.2米,瓦顶。整体建筑上为楼阁,下为路亭。
贞节牌坊位于苏仙区廖家湾乡廖家湾村,建于清代。此牌坊造型独特,石雕精细。底座3柱2门,主体为3层4顶,枋、额4横2列。通高6米,底座高3米,主体高3米。底座总长5米,进深0.5米,占地约5平方米。坊顶4个,为仿石顶,正面镌“姑媳双节坊”五字。双龙戏珠石雕工艺精细。
古凉亭,在古道上还遗存有大量遗存,最具代表的有苏仙区邓家塘迎风亭和宜章县城南五里亭。迎风亭位于苏仙区邓家塘乡两湾洞村,时代为清。此亭木石结构,通高3米,长4米,宽2米,建筑面积8平方米。门楣镌“迎风”两字。五里亭位于宜章县城南乡五里冲,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3年),为红岩条石墙,穿梁木构架,盖小青瓦,南北门楣上各书正楷阳刻“五里亭”字样,原有耳房,专人侍奉茶水,供路人歇息、饮用。民国年间当地村民曾捐资对其修缮。
古桥梁,在湘粤古道郴州段,有许多桥梁,而最为重要是北湖区的万岁桥和宜章县城的三星桥。万岁桥位于郴州市北湖区石盖塘村,始建于秦,清代曾维修,青石结构,四墩五孔等跨石拱桥。采用半园形薄拱技术,桥券石以横联砌置法,桥面平坦。石板路面上骡马蹄印,原桥边有两块古碑,桥面有石栏杆,都于1999年“8.8”洪灾中被冲走。三星桥坐落于宜章县城南关街玉溪河上,系半圆三孔石桥,又名“兴文桥”,始建明正统年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建。拱券平砌,两侧有石护栏,两端设石台级,北端地势略低于南端,石护栏距水面高6.3米。
粤盐税卡位于宜章县城南乡罗家灌村五里冲,始建于清末,官府为收取肩挑马驮粤盐的商贩税费而设。现在粤盐税卡遗迹仅剩一面高2.63米,宽15.76米,厚0.54米的长条石墙。
5、石刻
最具代表的有野石铺石刻、蒙岩石刻、艮岩石刻。始于宋,止于民国,历时八百余载,集楷、行、隶、草、篆各体,均在宜章县境内。野石铺石刻为南宋绍圣年间大书法家潘畴所书,石壁上还有南宋时期两任宜章县令所书的诗作题刻,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慕名寻访。
湘粤古道上遗存的石碑,最具代表性的是“重修折岭古道”石碑和楚粤界碑、石碑脚石碑。“重修折岭记”碑位于苏仙区和宜章县交界的折岭上,碑额繁体楷书,阳刻。碑文繁体楷书,阴刻。款署“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记载了当年重修湘粤古道折岭段时的路途险要和修缮道路情况。楚粤界碑位于和湖南省宜章县交界的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转围村境内,红岩石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立。额题“楚粤界碑”,碑文楷书,记载楚粤两地邻县的边界、地止。“楚粤分界和奉宪分界监碑” 大字尚可辨认,小字则漫涣不清。石碑脚石碑位于宜章县五里冲,立于清代,记载修路与山冲注意事项。
二 湘粤古道修建的意义和重要性
1、湘粤古道郴州段是一条军事交通要道,也是一条保障国家政权统一和统治的咽喉要道,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的经贸交流。
郴州位于五岭中段骑田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战国至清代,湘粤古道郴州段均是军事交通要道。清朝末年,郴州作为太平天国发源地广西通往湖南以至进入中原腹地的要镇,太平军沿古道占领郴州,在太平天国运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大革命时期,朱德、陈毅发动著名的湘南起义,也是沿古道进军郴州城、耒阳,两次在折岭激战,是占领和保卫郴州的关键之战,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湘南政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湘粤古道郴州段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湘粤古道郴州段在秦王朝、西汉王朝统一岭南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中央集权对岭南的控制,有力地加强了内地与岭南政治和经济的密切联系。从考古材料看,郴州发现的大量的战国墓葬,包含岭南的越文化的文物,在长沙也同样出土越文化的文物,均说明岭南与岭北已经进行经济贸易的交流。到汉代,两地经济贸易甚至人员流动更加频繁,郴州与广东的墓葬一致。这些均说明湘粤古道的重要性,促进中原与南越人民融合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通道,同时也促进了岭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南北客货运到此不得不舍舟下船,或拨夫差,或雇骡马,翻山越岭,经湘粤古道郴州段到达另一条水道。特别在明末至清道光年间,实行闭关锁国,而独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使湘粤古道郴州段的重要性更加突现。郴州、宜章两地养的骡子上万头,民谣称:“郴阳大道辐辏通,骡经终夜响秋风,小民尽农维刀利,长日肩挑大道中”。
2、湘粤古道郴州段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道路测量方面的高超智慧。
二千年前我国古代工匠们用简陋的测量和修路工具,凭着聪明才智修成的湘粤古道,堪称一大奇迹。特别是古道中万岁桥,桥体为青石结构,桥长43.4米, 宽 6.4米,四墩五孔等跨石拱桥,每孔跨度6米,桥拱内高4.6米。采用半园形薄拱技术,桥券石以横联砌置法,每拱成180°,全靠锥形石块的柞力,严丝合缝。1945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南下,末能把桥炸毁,至今保存完好,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如今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均依湘粤古道郴州段而行。
3、湘粤古道郴州段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沿途文化遗存特别丰富,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利用和开发价值极高。
古道沿途保存有古码头、古凉亭、古牌坊、古石桥、古井、古街道、古民居、古店铺、古税卡、古石刻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还有大量脍炙人口的民歌民谣,口碑相袭,流传至今,为这条古道注入了鲜活的灵魂,有相当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与学术价值。特别是古道上的艮岩石刻、蒙岩石刻和野石铺石刻多达30方,内容丰富,书法艺术精湛。
这条古道穿越五岭中段,沿途地质地貌既有奇特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又有绚丽的丹霞红砂岩地貌,风光旖旎,变化万千。马头垛子封火墙与硬山、悬山墙,传统建筑与西式建筑相穿插,是近代民居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湘粤古道郴州段厚重的人文积淀与优雅的山水环境,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并将独特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揉为一体,形成了生动的风俗画卷。这样的环境以及部分保持完整的古道,完全可以开发旅游,并在旅游中进一步保护古道,一举两得。
真人游戏|电子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