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查看: 2194|回复: 0

小龙窝:守护乡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4 16: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代的正房、清代的厢房,青砖、黛瓦、石墙,这是井陉县小龙窝村村民樊昌义的家。他已陪伴这座老宅静静走过了82个春秋。 这是一座二进式的四合院,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吕”字形布局,位于村内西边巷与槐岭巷之间。因祖上尚武,2008年小龙窝村入选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时,有人将其命名为槐岭尚武院。
樊昌义在这里出生、长大、娶妻、生子,又目送儿女们成家,到县城或更远的城市定居、谋生。
虽历经雨打风吹,如今槐岭尚武院内的砖雕依然细腻、清晰,朴素雅致的青瓦坡面、垂花门,仿佛诉说着百年家世沉浮;碹石窑顶的正房、厢房内,门洞、门柱、券脸、龙口等,亦雕琢精细、浑厚大方,显示着这个家族曾经的荣耀。
像这样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小龙窝村共有45座、房屋800余间。
小龙窝地处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腹地,秦皇古驿道蜿蜒傍村而过,有记载的历史超过900年,因四周环山、形似群龙簇拥而得名。
在一些古建专家眼里,小龙窝古村落因山构筑、随形而变,以层楼叠院、曲巷斜径为趣,以举架楼阁、碹石窑居为奇,不卑不亢、不陋不华,“是山村农居建筑的代表作”。
走进小龙窝,曲曲折折的街巷,宽处不过2米、窄处仅容1人通过,看不见头也望不到尾;日暮时分,青砖石墙民居的脊背上,炊烟袅袅、徐徐飘散,像极了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诗句中所描绘的田园景致。
为了留住砖石砌成的“历史”,2010年,在樊九英的撺掇下,村党支部书记樊海忠连同村里几个老党员,成立了古建修缮募捐小组,要自己动手,守护住这片老屋。
樊九英是井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总工程师。在小龙窝出生、长大的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块石头。“这里寄托着我的万般乡愁。”2005年起,他就开始搜集村里的文物资料和图片,并成为小龙窝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积极推动者。
募捐小组成立后,樊海忠和小组成员们挨家挨户地做工作。你家200元,他家1000元,实在困难的就出义务工,最后凑了8万元。用这些钱,村民们重修了戏楼、宗祠、观音庙。
为了找到跟老屋上使用的颜色、样式一致的滴水、瓦当,几名成员用布兜揣着旧物件,或搭火车或乘汽车,光山西就跑了五六趟,吃、住、路费都是自己贴钱。
2013年,省里给小龙窝下拨140万元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程专项资金,用于村内的历史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
于是,一座素雅的石牌坊在村口矗立了起来,上书“古驿龙窝”4个烫金大字;进村的一段水泥路,重新铺上了青石、鹅卵石;几个多年弃之不用的石碾、石磨,重又出现在房前屋后。
因为资金有限,究竟应该先给谁家修房子,村民们争抢得厉害。对此,村里确定了一个原则:听专家的。专家说谁家老宅更有价值,就先紧着谁家修。同时,房子主人还需与村里签订协议,承诺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同意将房子作为一个展示点,供游客参观。
按照规划,村委会办公室门前的一片水泥地,也要改用鹅卵石铺设,可村里几个老大娘不同意:“小石头坑洼不平,晚上跳广场舞崴脚怎么办?”经过层层上报,水泥地最后改铺青石板,既做到了风格统一,又实现了实用便民。
2014年,小龙窝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获得300万元传统村落补助资金。樊海忠说,这笔钱将首先用来改善小龙窝的排污等基础设施。
“也有个别村民不理解,觉得这是搞花架子,不如把钱分了实际。头天刚支好的石磨,晚上就有人给推倒了。”樊海忠很委屈,“上级拨款都是专款专用,村里并不过手。再说,把村子的这种古朴留住了,将来发展旅游、开发农家乐,村民不是更受益?”
按照樊海忠的设想,到时候村会计家那头全村仅剩的小毛驴也不能闲着,牵到石磨那现场磨面,城里人肯定喜欢。“守着家门口,靠‘卖古朴’就能有收入,那该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