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人人文学 于 2014-11-28 23:02 编辑
茶业区是莱芜县支援给淄川县委的家
1941年11月,为了粉碎敌人对莱芜抗日根据地的包围、封锁,增加与人民群众的接触面,增强人民群众抗日的信心和决心,泰山地委遵照省委指示精神,将原莱芜县划分为莱芜(北)、莱南、莱东三个县,实行三县分治,其中中共莱芜县委书记是刘夏峰,县长谭克平,李元荣任组织部长。秋后,李元荣到莱芜县茶业区出发,接到县委刘夏峰书记通知,要李元荣与茶业区区长朱明山一起到淄川县东牛角村参加会议。茶业离东牛角村很近,步行2个小时的路程,10点出发,12点多就到了,走进会议室(实际上是东牛角村村民李在德家的南屋,赵一川县长的临时住处),见泰山地委书记刘莱夫同志已经坐在主席台正中,再看看参加人员:淄川县党政军主要负责人、章丘县委组织部长张游和官正区区长等,李元荣一头雾水,泰山地委下设那么多县区,怎么只有这几个单位的人参加?
会议当然由刘莱夫书记主持,他开门见山说:“今天,受淄川县委邀请,我和章丘县、莱芜县部分领导来参加淄川县抗日形势分析会,我是听众,下面我们先听一下淄川县委书记边一峰同志的介绍。
边一峰同志讲话的大体意思:淄川县委驻地淄东地区形势恶化,在淄东开展工作已相当困难,随时有被敌人吃掉的危险。为了保存实力,遵照泰山地委和专员公署指示,淄川县领导机关迁往淄川西部,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在各项工作准备就绪的情况下,淄川县委、县政府于1940年6月先后迁至淄西岳峪、镇门峪、山王庄(今属博山区)一带。1941年秋后迁至东牛角村,着手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建立淄西抗日根据地的条件十分有利,一是在淄东形势恶化、处境困难、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迁往淄西靠近泰山地区抗日根据地,便于和上级党组织联系,有利于坚持开展工作。二是该地区从抗日战争起,就一直是国民党顽固派所盘踞的地方,他们对广大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压迫,限制人民群众的抗日活动,广大人民群众早就盼望共产党和八路军来领导他们抗日救国。淄西根据地的建立非常顺利,但是,敌人很快就得到了消息,几次进行扫荡和围剿,由于淄西根据地面积较小,强敌来侵时党组织机动空间小,淄川县委又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今天请刘书记和临县区的领导来指导一下。
李元荣一笑说:“我们的抗日形势也不容乐观,但兄弟县如果需要帮助,我们义不容辞!”拳头下意识地锤了一下桌子。章丘县张游部长也说:“都是抗日,没的说!”
刘莱夫同志哈哈大笑:“要的就是你们这句话。”
“淄川县平原多,山地少,淄东的根据地又被日伪顽侵占,淄西范围太小,必要的时候淄川县委需要到你们两县去活动,特别是茶业区,可说是泰山抗日根据地核心的核心。下面我们商量一下怎样对接……”
会议一直开到下午四点多,从此以后茶业区与淄川县接下了不解之缘。
1942年6月的一天,泰山地委召开各县(泰安、莱芜、历城、章丘、淄川、博山、新泰)常委委员参加的大会。大家估计,可能是新书记汪洋上任后的见面会,没想到会上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
李元荣等莱芜县委一班人进入会场的时候,主席台上已经坐了一排人,李元荣瞥了一眼,就一个人不认识,二十七八岁的样子,长得清瘦,眼睛炯炯有神,是个干净利索的人,这人就是汪洋书记吧!
会议由刘莱夫副书记主持,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汪洋书记:“汪洋同志原是山东纵队第一旅的政治部主任,汪洋同志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都有很高的威信。现在,抗战到了最困难的时期,由汪洋同志担任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兼泰山地委书记,必将带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紧接着,汪洋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分析了目前形势:1941年春,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很快攻占了苏联大片国土。德军暂时的胜利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野心,这就必然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兵站基地,所以提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对我解放区实行全面扫荡,以实现它“确保安定华中、华北”的目的。敌人基本上放弃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专门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敌人为巩固在华北占领区的殖民统治,将过去推行的“治安肃正”计划,扩大为“治安强化”运动,从1941年3月到1942年10月,推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将初期的“点”、“线” 占领方式——只占领城镇、交通线,改变为“棋子”占领方式——到处安设据点,以据点为中心向四周“蚕食”和“扫荡”, 并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抗日根据地被敌人严重分割、包围,敌人每安设一处据点,占领一个村庄,即推行伪化政策,建立伪政权,采取了悬赏缉捕、政治劝降、分化瓦解等办法,使一部分经不起考验的党员和干部开始妥协,有的甚至投降了敌人;敌人对广大群众威逼恐吓,有些群众的抗日信心动摇;敌人对各地道会门和国民党的部队则软硬兼施,他们或大批地投降了敌人,或与日伪暗中勾结,对我实行夹击。抗日形势异常严峻。
汪洋突然提高了嗓音:“困难吓不倒真正的共产党人,自鲁中区一、四支队合编为山东纵队第一旅以来,军民团结,在一个月内,一、二团进行了大小战斗40余次,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我们知道的二团主力分别向博(山)莱(芜)章(丘)边沿区打击伪军高松坡部,首次使用炸药爆破围墙,攻克张家栏子,后又攻克莱芜县的见马庄、山草峪、吴家洼、徐家楼等日伪据点。 今年1月,一旅在这次反“扫荡”中,经过20余次战斗,歼敌1000余人,缴获枪支500余支,成功打破了敌人环蒙封锁线。5月间,一团击退小李庄出动的敌人90余人,毙伤敌20余人,我无一伤亡。前几天,日伪军3000余人,对我临(沂)沂(水)边缘地区实行紧急“蚕食”,建立据点6处。一、二团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和地方武装密切协作,并肩战斗一周,拔掉了敌人的全部据点!”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困难的严峻性,正视困难;又要坚定抗日必胜信心,克服右倾悲观情绪,鼓起斗争勇气。同时,加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恢复抗日政权和武装力量,调整对敌策略,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要放手发动群众,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增资借粮斗争,增强群众跟党走的决心……。”汪洋同志滔滔不绝地讲着。
“目前,各县困难最大的是淄川县,只有巴掌大的淄西根据地,经刘莱夫书记协调,可以到毗邻的章丘、莱芜活动,两个县支持得很好,但怎么也有政令不畅的问题。经地委研究决定,报上级批准,将莱芜县的抬头、茶业两区划归淄川县,不知莱芜县委有没有意见?”
李元荣耳边像响了一颗炸雷,他呼地一下站起来:“汪洋同志,莱芜困难也相当大,在敌人“治安强化”运动绞杀下,莱芜的抗日根据地空前缩到‘东起腰关迷马镇,西到鹿野安子湾’‘东西一条线,南北一弹穿’的困境,茶业、抬头区是群众基础最好的两个区,如果划出去,莱芜的抗日工作怎么办?”
汪洋同志问:“你是?”
“李元荣,莱芜县组织部部长!”李元荣气呼呼地说。
汪洋微笑着说:“你倒是快人快语,和你们书记、县长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克服困难吗!”
“和谁商量也是这样,特别是茶业区,群众和民兵平时积极转运物资、护理伤员、递送情报、站岗放哨、锄奸除特,战时抬担架、背伤员、藏军粮、运子弹、打鬼子,又有向李念林、刘俊峰等民兵骨干,茶业既是抗日的可靠后方,又是前线的桥头堡。莱芜抗日离不开茶业区,我不同意!”李元荣不依不饶。
“那这样吧!散会后莱芜县委和淄川县委的同志留下来,我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汪洋同志心平气和地说。
散会后,莱芜县委的同志商量了一下,决定服从组织决定,李元荣保留意见。淄川县委书记边一峰紧紧握住刘夏峰书记的手,激动地说:“茶业区是莱芜县支援给我们的家,太谢谢了!”
李老说:“没想到我和汪洋同志第一次见面是‘吵架’,更没想到过了不到四个月,汪洋同志就在吉山突围战中牺牲了。而且,如果我提前一个小时得到消息,就不会发生那场惨烈的战斗。哎!想起这件事,我至今痛悔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