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4-11-28 22: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0.jpg
浩然正气
                      ──革命前辈李元荣与茶业的故事
    2014年9月7日,笔者一行来到省会济南,拜访九十二岁高龄的革命前辈李元荣。
    李老的客厅,二十平米大小,布置简约而整洁,西面墙壁悬挂一副对联,镶嵌在十字绣“福”字的两边,其它三面墙壁像铺上了三张洁白的宣纸,等待着书画名家们来一显身手。几张多处掉了皮的陈旧沙发,整整齐齐地摆在四周,南边沙发没有靠墙安放,沙发后留了一条从西南角门口通往东南角书桌的半米宽的路,唯一的奢侈品是书桌上的一部电话机,红色的。我正在想着:一位为党的事业奋斗了近八十年、一个省部级革命老干部的家……这时,蹒跚着走进一位身高一米八左右、满头银发的老人,老人满面红光,精神矍铄,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鹤发童颜。老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同行的茶业口镇党委书记李文汇同志赶紧走向前握住老人的手:“李老,我代表革命老区——茶业人民来看望您,同时,来听听您讲一下在茶业战斗的故事。”谈起茶业,勾起了李老对幕幕往事的回忆,老人如数家珍,六、七十年前的事,像发生在昨天,那一个个平凡而真实的历史往事,犹如岁月江河的朵朵浪花,在我们心头溅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22: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人文学 于 2014-11-28 23:02 编辑

000.jpg

   
茶业区是莱芜县支援给淄川县委的家

    1941年11月,为了粉碎敌人对莱芜抗日根据地的包围、封锁,增加与人民群众的接触面,增强人民群众抗日的信心和决心,泰山地委遵照省委指示精神,将原莱芜县划分为莱芜(北)、莱南、莱东三个县,实行三县分治,其中中共莱芜县委书记是刘夏峰,县长谭克平,李元荣任组织部长。秋后,李元荣到莱芜县茶业区出发,接到县委刘夏峰书记通知,要李元荣与茶业区区长朱明山一起到淄川县东牛角村参加会议。茶业离东牛角村很近,步行2个小时的路程,10点出发,12点多就到了,走进会议室(实际上是东牛角村村民李在德家的南屋,赵一川县长的临时住处),见泰山地委书记刘莱夫同志已经坐在主席台正中,再看看参加人员:淄川县党政军主要负责人、章丘县委组织部长张游和官正区区长等,李元荣一头雾水,泰山地委下设那么多县区,怎么只有这几个单位的人参加?

    会议当然由刘莱夫书记主持,他开门见山说:“今天,受淄川县委邀请,我和章丘县、莱芜县部分领导来参加淄川县抗日形势分析会,我是听众,下面我们先听一下淄川县委书记边一峰同志的介绍。

    边一峰同志讲话的大体意思:淄川县委驻地淄东地区形势恶化,在淄东开展工作已相当困难,随时有被敌人吃掉的危险。为了保存实力,遵照泰山地委和专员公署指示,淄川县领导机关迁往淄川西部,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在各项工作准备就绪的情况下,淄川县委、县政府于1940年6月先后迁至淄西岳峪、镇门峪、山王庄(今属博山区)一带。1941年秋后迁至东牛角村,着手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建立淄西抗日根据地的条件十分有利,一是在淄东形势恶化、处境困难、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迁往淄西靠近泰山地区抗日根据地,便于和上级党组织联系,有利于坚持开展工作。二是该地区从抗日战争起,就一直是国民党顽固派所盘踞的地方,他们对广大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压迫,限制人民群众的抗日活动,广大人民群众早就盼望共产党和八路军来领导他们抗日救国。淄西根据地的建立非常顺利,但是,敌人很快就得到了消息,几次进行扫荡和围剿,由于淄西根据地面积较小,强敌来侵时党组织机动空间小,淄川县委又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今天请刘书记和临县区的领导来指导一下。

    李元荣一笑说:“我们的抗日形势也不容乐观,但兄弟县如果需要帮助,我们义不容辞!”拳头下意识地锤了一下桌子。章丘县张游部长也说:“都是抗日,没的说!”

    刘莱夫同志哈哈大笑:“要的就是你们这句话。”

    “淄川县平原多,山地少,淄东的根据地又被日伪顽侵占,淄西范围太小,必要的时候淄川县委需要到你们两县去活动,特别是茶业区,可说是泰山抗日根据地核心的核心。下面我们商量一下怎样对接……”

    会议一直开到下午四点多,从此以后茶业区与淄川县接下了不解之缘。

    1942年6月的一天,泰山地委召开各县(泰安、莱芜、历城、章丘、淄川、博山、新泰)常委委员参加的大会。大家估计,可能是新书记汪洋上任后的见面会,没想到会上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

    李元荣等莱芜县委一班人进入会场的时候,主席台上已经坐了一排人,李元荣瞥了一眼,就一个人不认识,二十七八岁的样子,长得清瘦,眼睛炯炯有神,是个干净利索的人,这人就是汪洋书记吧!

    会议由刘莱夫副书记主持,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汪洋书记:“汪洋同志原是山东纵队第一旅的政治部主任,汪洋同志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都有很高的威信。现在,抗战到了最困难的时期,由汪洋同志担任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兼泰山地委书记,必将带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紧接着,汪洋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分析了目前形势:1941年春,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很快攻占了苏联大片国土。德军暂时的胜利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野心,这就必然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兵站基地,所以提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对我解放区实行全面扫荡,以实现它“确保安定华中、华北”的目的。敌人基本上放弃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专门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敌人为巩固在华北占领区的殖民统治,将过去推行的“治安肃正”计划,扩大为“治安强化”运动,从1941年3月到1942年10月,推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将初期的“点”、“线” 占领方式——只占领城镇、交通线,改变为“棋子”占领方式——到处安设据点,以据点为中心向四周“蚕食”和“扫荡”, 并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抗日根据地被敌人严重分割、包围,敌人每安设一处据点,占领一个村庄,即推行伪化政策,建立伪政权,采取了悬赏缉捕、政治劝降、分化瓦解等办法,使一部分经不起考验的党员和干部开始妥协,有的甚至投降了敌人;敌人对广大群众威逼恐吓,有些群众的抗日信心动摇;敌人对各地道会门和国民党的部队则软硬兼施,他们或大批地投降了敌人,或与日伪暗中勾结,对我实行夹击。抗日形势异常严峻。

    汪洋突然提高了嗓音:“困难吓不倒真正的共产党人,自鲁中区一、四支队合编为山东纵队第一旅以来,军民团结,在一个月内,一、二团进行了大小战斗40余次,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我们知道的二团主力分别向博(山)莱(芜)章(丘)边沿区打击伪军高松坡部,首次使用炸药爆破围墙,攻克张家栏子,后又攻克莱芜县的见马庄、山草峪、吴家洼、徐家楼等日伪据点。 今年1月,一旅在这次反“扫荡”中,经过20余次战斗,歼敌1000余人,缴获枪支500余支,成功打破了敌人环蒙封锁线。5月间,一团击退小李庄出动的敌人90余人,毙伤敌20余人,我无一伤亡。前几天,日伪军3000余人,对我临(沂)沂(水)边缘地区实行紧急“蚕食”,建立据点6处。一、二团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和地方武装密切协作,并肩战斗一周,拔掉了敌人的全部据点!”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困难的严峻性,正视困难;又要坚定抗日必胜信心,克服右倾悲观情绪,鼓起斗争勇气。同时,加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恢复抗日政权和武装力量,调整对敌策略,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要放手发动群众,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增资借粮斗争,增强群众跟党走的决心……。”汪洋同志滔滔不绝地讲着。

    “目前,各县困难最大的是淄川县,只有巴掌大的淄西根据地,经刘莱夫书记协调,可以到毗邻的章丘、莱芜活动,两个县支持得很好,但怎么也有政令不畅的问题。经地委研究决定,报上级批准,将莱芜县的抬头、茶业两区划归淄川县,不知莱芜县委有没有意见?”

    李元荣耳边像响了一颗炸雷,他呼地一下站起来:“汪洋同志,莱芜困难也相当大,在敌人“治安强化”运动绞杀下,莱芜的抗日根据地空前缩到‘东起腰关迷马镇,西到鹿野安子湾’‘东西一条线,南北一弹穿’的困境,茶业、抬头区是群众基础最好的两个区,如果划出去,莱芜的抗日工作怎么办?”

    汪洋同志问:“你是?”

    “李元荣,莱芜县组织部部长!”李元荣气呼呼地说。

    汪洋微笑着说:“你倒是快人快语,和你们书记、县长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克服困难吗!”

    “和谁商量也是这样,特别是茶业区,群众和民兵平时积极转运物资、护理伤员、递送情报、站岗放哨、锄奸除特,战时抬担架、背伤员、藏军粮、运子弹、打鬼子,又有向李念林、刘俊峰等民兵骨干,茶业既是抗日的可靠后方,又是前线的桥头堡。莱芜抗日离不开茶业区,我不同意!”李元荣不依不饶。

    “那这样吧!散会后莱芜县委和淄川县委的同志留下来,我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汪洋同志心平气和地说。

    散会后,莱芜县委的同志商量了一下,决定服从组织决定,李元荣保留意见。淄川县委书记边一峰紧紧握住刘夏峰书记的手,激动地说:“茶业区是莱芜县支援给我们的家,太谢谢了!”

    李老说:“没想到我和汪洋同志第一次见面是‘吵架’,更没想到过了不到四个月,汪洋同志就在吉山突围战中牺牲了。而且,如果我提前一个小时得到消息,就不会发生那场惨烈的战斗。哎!想起这件事,我至今痛悔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23: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人文学 于 2014-11-28 23:05 编辑

    “如果我提前一个小时得到消息,就不会发生那场惨烈的战斗”

    1942年8月,山东抗日根据地执行“军队地方化”方针,山东纵队第四旅与泰山军分区合编为鲁中军区第一分区,廖容标任司令员,汪洋任政治委员兼中共泰山区地方委员会书记。这期间,日军调动重兵,对泰山根据地进行毁灭性扫荡,莱北村庄被烧光,方圆百里,碉堡林立,围墙深沟密布。

    “面对险恶形势,汪洋一身维系全局,指挥军民英勇抗击日伪军,稳住了泰山抗日根据地。”李元荣竖起大拇指,“汪洋同志的确富有工作方法和经验!”

    敌人在茶业区设了东榆林、西嵬石两个据点,周边的娘娘庙、上游、雪野、口镇等都安设了据点,但茶业根据地沟深林密,群众基础好,民兵联防组织严密,仍是堡垒地区,泰山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泰山时报等进驻了茶业区。
    1942年10月16日,李元荣到上游区南双王村出发,住在南双王小学,第二天天还没亮,情报人员毕星开(村工会干部,以开染坊为掩护为我党搜集情报)跑来汇报:“雪野据点的日伪军全部出动了,向北去了。”
   
    李元荣一拍大腿说:“不好!肯定对我泰山地委、专署、教导队行动,我们赶紧走,赶在敌人前面报告汪洋同志!”

    刚要动身,就听外面喊:“弟兄们,快!抓住共产党的大官,到皇军哪里领大赏!”李元荣住在南双王小学的事也暴露了。

    李元荣不慌不忙:“老毕,我拖住敌人,你赶紧从后窗跑,送情报要紧!”

    “要走一块走!”

    “那样谁也走不了,几个伪军,没啥了不起,快走!”

    毕星开从后窗跳出去,这时伪军已经到了院子里,李元荣从腰里拔出双枪,一个箭步跳出门外,“啪”的一枪,一个伪军的帽子应声滚下,伪军们吓得“呼啦”一声全趴到地下。

    李元荣高声说:“要活命的赶紧滚,要不是考虑到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刚才那一枪往下低一寸,他还有命吗?”

    伪军们真听话,头也不敢回,爬起来就跑,李元荣怕伪军反应过来,又在后面补了一枪。李元荣知道日伪军还会回来,赶紧回到屋里焚烧文件,不多时,听到院子外面有鬼子的说话声,原来,鬼子循着枪声找到这里,“什么人的打枪?”

    伪军头目撒谎说:“太君,共产党的大官,带着十几个八路军。”

    “包围起来的有!”

    这给李元荣赢得了时间,他从后窗跳出去,往西跑到路口发现有日伪军守着,转回往东跑,这时一个人伸手拉住了他:“跟我来!”他一看,是堡垒户毕星来,就跟着他进了院子。

    毕星来指着一个梯子说,“鬼子已经封锁了各个路口,你顺着梯子爬上去,再把梯子竖到里面,顺梯子下去藏在里面,鬼子不会找到的,等鬼子撤了你再出来吧。”

    “好吧!也只有这样了,谢谢你!。”

    那真是个藏身的好地方:是挨着的两户人家之间留的一尺宽的滴水,又把南北口垒墙堵了起来,藏在里面只能看见天,从东边屋里看是西墙,从西边屋里看是东墙,根本看不出是两堵墙中间还有空地。李元荣背倚北墙,朝南坐着,眼睛注视着上面,他想,只要鬼子不从屋顶下来,没办法看到我,就是鬼子上来,房顶陡峭,站不住人,三五个鬼子也不是我的对手,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他这样想着,一点也不害怕,倒是担心毕星开能不能赶到鬼子前面,把消息传给汪洋同志。

    日伪军折腾了半天,别说十几个八路,连一个人影也没找到,只好撤走了。

    傍晚,毕星开垂头丧气地回来了,他告诉李元荣:“早上,我一路小跑赶到董家峪时,碰到了赵笃生专员,他沉痛地说:‘不要去了,汪洋政委已经被大批鬼子包围了,我们去也没用,保存革命实力吧!,我们在山涧躲了起来。听说,汪洋同志及教导队200多人,被日伪军5000多人包围,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要是早一点得到消息;要是毕星开不找我汇报,直接赶到茶业;要是我不遇见日伪军包围……汪洋及200多教导队员也许不会牺牲,那可是排以上干部,是我党的财富呀!”李老现在讲起来还痛心不已!

    夜里,李元荣怎么也睡不着,起身往茶业赶去,他想亲眼看一下烈士牺牲的地方,组织动员茶业民兵群众掩埋烈士遗骨。天刚蒙蒙亮,李元荣到了茶业区吉山村东的主战场,廖容标司令员已经带着一个连从博山淄河流域赶来,和吉山的群众民兵一起流着泪水,清理着现场……

    战场上到处都是烈士的遗体,鲜血染红了嬴河水。我们的战士,有的嘴里衔着敌人的耳朵,有的手里攥着未烧完的文件手指掰都掰不开,有的抱着枪跳入枯井……汪洋同志不愿当俘虏,自戕在深草中,李元荣喃喃地说:“汪政委呀,你要是藏在这里不动该多好呀!这么隐蔽的地方,鬼子是找不到的……”

    吉山的村民有的从家里卸下了木门,有的从床上揭下了席子,有的从柜子里拿来舍不得盖的被子……多么好的人民呀!拿八路军当亲人。清理战场的群众,默默地擦拭着烈士脸上的血迹,整理着烈士的头发、衣服,将遗体用被子、席子裹好后轻轻地架到担架上,轻挪碎步抬入坟地……脸上滴着泪水,没有人说话,只是把对烈士的悲痛、敬佩和对日本鬼子的刻骨仇恨咽到肚子里。

    大山抽搐,秋草哭泣,溪流呜咽,像低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似吟唱为真理而血战的诗篇。面对一具具铮铮铁骨,李元荣肃然起敬,他想,把鬼子赶出中国后,一定给烈士们树碑立传,让子子孙孙永远记住他们英勇的壮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23: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人文学 于 2014-11-28 23:08 编辑

力排众议 力主建碑

    从1944年开始,由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日军开始收缩防线,放弃了许多次要据点,驻莱芜日军主动撤销的碉堡就有20多个,我莱芜军民奋起反击,虎口拔牙,又拔除了许多据点,鬼子只好龟缩在莱城、口镇、鲁西等几个大据点里拖延时日。至此,我党控制了莱芜的绝大部分地区,抗日根据地空前扩大了,人民正斗志昂扬地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5年春,李元荣调任中共淄川县委副书记,主持县委工作,兼任淄川县独立营政委。刚要启程赴任,淄川县委代理书记、县长薛玉赶到莱芜县委来接李元荣,李元荣很受感动,薛县长说:“我不只为来接你,顺便想请你和我绕绕路到茶业区看一下‘抗日烈士纪念碑’修建情况。上个月根据泰山地委指示精神,淄川县委、县政府启动了在茶业区吉山村钓鱼台拆掉古庙、修建‘抗日烈士纪念碑’项目,纪念在吉山战斗中牺牲的汪洋等263名烈士,可现在县委县政府中还有许多异议,茶业区老百姓对拆掉古庙也有意见。”

    李元荣若有所思:“‘树碑昭英烈,存史启后人’是该立一块纪念碑了,我们去调研一下吧!”

    李元荣一行刚转过响河湾,远远看到钓鱼台上的古庙还在,钓鱼台四周人山人海,有的挥镐奋力掘土石,有的用锨一铲一端地把掘下的土石装入箩筐,有的挑着一担装满土石的箩筐来回穿梭,有的用钎子在石头上凿楔窝,有的抡起大锤一锤一锤地揳在开石楔上……锤钎叮当,镐锨铿锵,人声鼎沸,李元荣被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所感染:不是怀着对烈士们无限崇敬怀念之情,哪有这种拼命的干法?茶业区委书记常锐正在撬石头。他远远认出了李元荣书记,“那不是李元荣书记!”他激动地脱口而出,周围几个负责人忙放下手中的活迎上去,几乎同时问候:“李书记好!”

    “大家好啊,大家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

    “听说老百姓不是不大同意拆庙吗,怎么现在干得这么起劲?”李元荣笑着问道。

    “老百姓是想不开,但我们相信茶业区人民的觉悟,张绍增副区长正在做工作……”。

    突然远远传来声嘶力竭的苍老的喊声:“古庙不能拆呀!不能拆……拆呀!”李元荣顺着声音望去,远远走来七八个老人,领头的拄着拐杖,满头白发。

    “走在前面的是管理钓鱼台古庙的八庄会会长,后面的几位是另七个村的代表”。 副区长张绍增急忙介绍,“每年六月六,八庄会举行庙会,都是他们组织的。”李元荣他们忙迎上前,“老人家,有话慢慢说。”

    张绍增向几个老人介绍道:“这是咱淄川县委李书记,这是薛县长。”

    老人忙跪倒,“县老爷,古庙不能拆啊,这是嘉庆年间修建的,很灵验的,我们这一代,全靠神仙保佑啊!”

    李元荣忙扶起老人,“老人家,共产党不兴磕头作揖,共产党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扶起了老人,李元荣接着说:“老人家,您说神仙保佑我们,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神仙阻挡了吗?”

    “啊……啊……”老会长支吾道。

    “咱老百姓租种地主的土地,无论天灾人祸,都要按时按量交租,交不上被逼的卖儿卖女、逃荒要饭,神仙管了吗?”李元荣循循善诱。

    “也是……也是……”。

    “什么神不神的,共产党八路军才是真正的神,打鬼子、揪汉奸,减租减息、借粮增资,为掩护群众宁可牺牲自己。”薛玉不失时机地说。

    李元荣接过话茬道:“烈士们为赶走日本侵略者,把命留在这里,我们有责任把他们守护好啊!”……

    “也罢!”老会长一拍膝盖,然后转身对同来的几位会员说:“各位老少爷们,书记县长说的在理,我们跟着共产党走,神仙是靠不住,我的孙女就是被鬼子糟蹋后杀死在这神仙庙前,咋没见神仙显灵?”

    “俺儿子被鬼子抓去修炮楼,至今下落不明啊!”一位老人顿足道。

    “俺家就一头牛让嵬石据点的鬼子汉奸抢去了,神仙咋不管?”
   
    “汪洋书记进了鬼子的包围圈,怕牵连群众,宁是没往村庄里躲,可惜了。”

    “李书记、薛县长,老朽迂腐,给你们添麻烦了。”老会长说完,朝着古庙拜了三拜,带着众人离去。

    李元荣告别了众人,一路上心潮起伏,汪洋和烈士们的英勇壮举、茶业人民对革命的无私支持……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第二天,薛玉县长主持召开了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薛县长向大家介绍了李元荣书记,然后请李元荣书记作指示,李元荣开门见山:“没什么指示,原来干什么还干什么,原来怎么还怎么干,我对淄川县情况进行三天调研后再说,今天,我先听听对修建吉山‘抗日烈士纪念碑’的事听听大家的意见。”

    一个说:“日本鬼子还在横行,现在就修纪念碑是不是为时太早?”

    一个说:“鬼子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一个说:“百废待兴,修纪念碑需要花钱,是不是先放一放?”

    一个说:“茶业人民没花公家一分钱,现在已经快整平地基了。“

    一个说:“汪洋同志指挥不利,突围方向选择不对,是一次失败的战斗……”

    李元荣闻听此言拍案而起:“请问,263名烈士很多人连枪都没有,在手持迫击炮、机关枪的5000余名日伪军的重重包围中,靠肉搏杀死200余敌人,是失败吗?他们把所有的弹药都掷向了敌人,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了自己,誓死不当俘虏,这是失败吗?他们焚烧、掩埋了密电码等机密文件,让敌人一无所得,这是失败吗?”

    李元荣喝了一口水,压了一下情绪接着说:“同志们啊!是因为汪洋等烈士那种视死如归,英勇顽强,奋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才激励我们度过了抗战的最困难时期,这之后才出现了李念林、刘俊林、游击队、民兵连,全民皆兵,同仇敌忾的大好局面。”

    李元荣说着说着,回想起了1942年10月18日他亲眼目睹的吉山战场的情景,情绪一下子又激昂起来,用食指中指敲着桌子:“同志!你见过吉山战斗的惨烈吗?你见过吉山战斗过后的场面吗?”众人拼住了呼吸,能听到针掉地上的声音。

    李元荣接着说:“茶业区人民对汪洋及263名烈士怀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劳作,正在拆除钓鱼台上的古庙,正在开山劈石整平纪念碑的地基,我们能给他们浇冷水?况且,日本虽投降在即,国民党又蠢蠢欲动,企图与我党争夺胜利果实,我们立碑也就等于告诉世人,茶业区是我们共产党人鲜血染红的地方……”

    李元荣环视了一下,“同志们,我的话讲完了,现在进行表决,同意在茶业区吉山钓鱼台修建‘抗日烈士纪念碑’的请举手!”与会人员齐齐的举起了手。

    李元荣说“好!全票通过,既然形成了决议,同志们要全力支持。”……

    会后,成立了以李元荣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以张学与为主任的汪洋台修建委员会,成员有张绍增、刘在增、刘照奉、李长坤等,确立木工负责人李应章、石匠负责人高明朋等。至此,汪洋台修建进入快车道。
   
   首先是纪念碑设计,汪洋台修建委员会面向全淄川县征集设计方案,最后经李元荣书记审批决定,抗日烈士纪念碑采用亭台式石木建筑结构,二层八角,木制梁椽顶,琉璃瓦覆盖,八角飞檐凌空,檐下木雕彩绘,八条八棱花岗石柱支撑,亭台面为15米见方,用吉山战斗主战场之一的河滩中的鹅卵石铺地,亭内立碑。亭高米,碑高米。
  
    茶业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纪念碑建设中,无论是木匠工、石匠工、还是壮工,均是茶业人民自觉自愿捐献的,所用木料均是茶业区村民无私捐献的,就是铺亭台的鹅卵子也是茶业区吉山完小的学生利用劳动课到河滩捡的。

    纪念碑碑心石是最主要的大石料。按照设计方案,“抗日烈士纪念碑”7个大字要刻在一块长、宽各1.2.米、高2.5米的整块八楞碑心石上,毛坯石料长宽高必须各加20厘米,这就意味着这块巨大的毛坯石料将重达14吨以上。八条花岗岩柱子,每一条虽然不重,但又细又长的石头在运输中很容易折断,毛坯石必须够开四条的料,运到钓鱼台后再开成四块,这样需3.5米长、宽高各为2米的毛坯石,这样一块石头总重高达37吨。高明朋和20多名石匠师傅,带着铁锤、钎子、干粮跑遍了周围的各大山脉去探石,最后确定,碑心石用三台庄村东山顶上的石灰石,柱子用茶业口南高家庄河滩上的花岗岩,这两处的石料石质均匀,而且耐风化。

    开采这么重的巨石,高明朋还是第一次,他和石匠们采用深打楔窝、密打楔窝的办法,每10厘米打一个楔窝,每个楔窝10厘米深、6厘米长、6厘米宽,在岩体四周密密麻麻打了一周楔窝,然后,在楔窝里按上铁匠们专门制造的大钢楔,先轻后重用炮锤揳,用了整整10天的时间,三块大石头终于成功地从岩体上剥离下来。石匠们手磨起了血泡、震出了血,没一个人叫苦叫累,没一个人中途退场。
这么重的石料怎么运?当时既没有公路,也没有吊车、卡车等运输工具,李元荣调来白杨树和三头牛,用白杨树做成长长的拖车,用五条圆木做“车轮”,三头牛在前面拉,三十多个民工在两边和后面推,三块石头运输里程总共不到10公里,用了整整半个月才运到。由于消耗体力太大,除高明朋等指挥外,其余民工三天需换一批,茶业区老百姓自发的赶来参加运石,来的人太多,拖车周边围不开,副区长张绍增只好出来协调,把报名的民工排出班……单是运石料就动用了近千个民工。

    碑心石磨好后,李元荣请书法家武中奇、舒同写下了“抗日烈士纪念碑”、“英勇坚强”主题题字,又请廖容标、高奇云等领导题了词,他自己也拿起笔,吉山战场的惨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他一笔一划的写下了题词:“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原野,同志们的壮烈气吞山河,吉山战场烈士的芳名永垂不减”。

    李元荣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建碑,在他直接指挥下,1945年8月,汪洋台终于矗立起来了,她是莱芜市境内唯一个省级抗日纪念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史料价值。如今,青松缀亭,绿水绕台,青山环抱,每年的清明节,社会各界广大群众都到此扫墓,缅怀先烈,成为教育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9 16: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