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3-5-10 10: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鸽 于 2015-4-15 19:15 编辑

扬起清新风气,开创文化繁荣新局面
         党的18届一中全会以来,全国上下呈现出一派清新风气,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中央作出关于精简会议、改进会风的规定,不摆放鲜花,布置的简洁、朴素、庄重、向上,不说空话、套话,一股清新务实的会风扑面而来。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抓作风建设,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 倡导节俭,给人们带来清新风气。清新文化积极拥护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社会稳定和向上发展作贡献。清新文化坚守真理,以“仁爱正义、纯真高雅、清新自然”为宗旨,具有文艺作品所特有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功能,以标新立异、独特新颖的姿态不断提升人们的关注率,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让人们感受到淳朴之风,缓解人们来自社会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让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净化社会风气从而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一、 “清新”以中国文化为根基
“清新”的“清”字指的是风格,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清的风格占据了文艺中的核心地位。"清"字,字典里的解释是:"纯净没有混杂;寂静;公正廉洁;单纯"等。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时常体现出“清”字。尤其是道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传统观念的主要源头。清静无为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三清为道家哲学学说的象征。“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种境界。在儒家、佛家的学说里也常出现“清”字。文化艺术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因此,清的风格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是艺术之魂,是意境之魂。
“清”的概念首先是魏文帝曹丕提出的,作为生理学意义而出现,他的文气论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人禀气而生,气有清浊。清气是正气。自此之后学者、官员、名贵一直是尊清贬浊,以清浊论人。因此,“清”也成为人物品评的重要标准。
没有思想的作品不是好作品。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曾经撰写过一篇论文中提到“清”是诗美学的重要范畴,在古典诗学中占据重要位置。 “清”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独特概念,在诗学的历史语境中,它既是构成性概念,又是审美性概念。他还提到“凡成为名家大家者,格调必清。” 我们把所有大师的作品拿来欣赏总结不难发现,这确实是绝对真理。可见,“清”是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文化的核心范畴。从陆机到钱起的六百多年间,“清”这种非常文人化的趣味已逐渐定型。“清”在先秦出现在音乐评论中,“耳辨音声清浊”。师旷鼓琴的故事,对《清商》、《清徵》、《清角》不同乐曲有具体描写。西汉张衡《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将清字与音乐给人的听觉印象联系起来,而清字同时成为形容音乐美的概念,直到后代一直沿用。六朝时用于文艺批评,到唐代诗论中,“清”已成为很活跃的诗美概念。但它的内涵直到明代评论家才加以概括,形成有关“清”的审美观。由于它自始至终都是与古典文艺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的一种趣味,这决定了它在古典文艺学中的重要位置。
“清”是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文化的核心范畴。可以这么说,它是中国人内心潜在的信仰。
“新”字,是创新,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的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清新”的“新”有三个含义。首先,“新”字强调与时俱进。“清”本就有“出新”的意思,与“新”组合后更强调了出新、创新之意。创新有好的新也有坏的新,用“清”限定的“新”是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的,是好的“新”。其次, “清”作为形容词大多是偏柔弱的,作为动词却是刚劲的,不清除污垢就不能“新”,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清新。比如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如果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毒气,人就无法活下去;如果自来水不是清水而是浊臭的污水,人们无法拿他洗衣做饭;如果大街是堆了垃圾,人们就无法行走,无法出门活动。道德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净化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至关重要。良好的道德、文化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精神倍增,不良的环境让人精神萎靡、躁动不安,甚至严重的危害社会。

二、“清新”是人民的呼声,时代的要求
著名学者、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曾撰文,清新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这里明确地提出了文艺工作要注意和重视“激浊扬清”问题。对于当前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而言,提出这样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是有鲜明针对性的。今天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新中国建立以来60多年时间里,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同时,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矛盾、问题,甚至很龌龊的东西。这些好的和不好的东西都是社会存在,都会反映到社会意识中来,包括反映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中来。文艺中势必会出现“浊”和“清”两种现象。不倡导清新就会影响时代的进步。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清新文化是时代的呼声。经过改革开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已经大大改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在这些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中,文艺作品“清”者清,“浊”者浊,可谓泥沙俱有、鱼龙混杂。对此,广大群众非常不满意。因此,清新文化也是人民的呼声。清新文化正是应运而生的。
只有激浊扬清,坚决清除不良不健康的因素,社会风气才能真正得到净化。这正是清新文化的社会价值所在。清新文化完全适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首先,清新文化反对骄奢淫逸,崇尚节俭朴素,符合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其次,清新文化反对投机钻营,提倡精神寻根,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固本强基的发展要求。清新文化要为民众说话,维护和捍卫他们的根本利益。最后,清新文化反对媚俗下流,崇尚健康向上,顺应了中国当代社会正在崛起的发展势头。提倡清新文化就是激浊扬清,就是抵制文化的邪气,促进优秀文艺作品起到引领作用。这不但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人的高尚人格的塑造,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如果假恶丑不能偃旗息鼓、销声匿迹,真善美永远不能真正盛行,只有坚决的与假恶丑作斗争、荡涤污浊,才能真正弘扬真善美,这个世界才会清新、美好。文学艺术不可偏离扬善抑恶的轨道,有必要提倡正面的道德观。由于我国施行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促使了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深化,必然产生一些矛盾。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偏离了道德方向的矛盾应该用法律来进行引导和解决。解决矛盾是走向和谐稳定的必经之路,矛盾解决不了就会出现乱糟糟的局面。一方面,要宣扬清新文化,一方面要“激浊”。一旦清新盛行,那些假恶丑就会偃旗息鼓、销声匿迹。
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和审美属性这样的双重属性,带来了精神产品生产的“两个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数情况下,精神产品的两个效益是统一的。也有两个效益不统一的时候,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比如,有些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由于读者面窄,经济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版不了。而一些低俗恶俗的东西似乎市场很好,但给社会带来精神污染,社会效益极遭,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因此,我们在宣传文化工作中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作为最高准则,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坚决服从社会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艺术商品化庸俗化倾向严重。文化拜金主义、一切以市场为取向导致了有些人不惜降低艺术品位、出卖人格来迎合读者和观众,导致文化的庸俗化、恶俗化。有些演员到处乱跑乱演,用一些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这些都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文化环境。只有扬起文化的清新之风,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控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文艺的恶俗化才能得以坚决的遏止,我们才会有一个健康有序、公平发展的文化环境。
清新这种健康的审美风尚完全适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清新这种健康的审美风尚反对骄奢淫逸,崇尚节俭朴素,符合中国当代社会这种发展需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奢侈之风已经在很多领域蔓延,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也百害而无一利。
其次,清新这种健康的审美风尚反对投机钻营,提倡精神寻根,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固本强基的发展要求。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直面现实,精神寻根,就是要为群众说话,维护和捍卫他们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掠夺和损害。
最后,清新这种健康的审美风尚反对媚俗下流,崇尚健康向上,顺应了中国当代社会正在崛起的发展势头。当代有些文艺令人泄气、丧气,悲观、颓废。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界提倡清新这种健康的审美风尚就是激浊扬清,抵制这种文化的邪气和暮气,促进那些优秀文艺作品起到引领作用。(作者:唐博达)


真人游戏|电子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テ彩| 六合投テ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テ乐テ城:顶级信用テ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