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
《送韩西》原文: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词,我们在解读之前,还必须对作者及创作背景作个简单介绍:
在娘家时,贺双卿也是个娇娇女,乖巧伶俐,深得家人的疼爱。她还有个舅舅,在她家旁设馆教书。小双卿天资聪慧,酷爱诗书,舅舅也悉心教导,终成为一代才女。可惜那时,民女读书无用,被误嫁给了一个目不识丁的佃农(兼樵夫)。从此不得不离开疼爱她的娘家,和她熟悉、喜爱的文化环境。
初嫁时,婆婆还好,丈夫也疼她。她教夫君识字,好容易才认了几个,她却由衷的高兴,期盼着早晚能为知音。她曾这样写道:“仙郎一个字,胜怀不夜珠”(清代要回避“明”字,所以不说夜明珠)。她把丈夫所认的每个字,都视为珍宝:夜明珠,是黑暗中的一线光明。在这里,她还不说“夫君”,也不说“郎君”,而是创造性用了一个“仙郎”;可见,她是多么开心,对丈夫的期盼更是有多深。然而,很可惜,她丈夫不久就失去了兴趣,还由于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不让她看书写字。双卿自然很难过,幸有邻女韩西,常相往来,受其影响,不但认了不少字,还能大致弄懂双卿的诗词。自然就成了她的知音和闺密。可惜没几年,她这唯一的女伴也要出嫁了,且在百多里外的他县。在那个交通靠走的时代,对一个女孩来说,差不多就相当于天外了。于是,双卿就象丢了魂一样伤心。
这首词描写的就是送韩西时的情景。
下面,就请随我一起赏读这首旷世佳作吧:
第一段(上阕):
第一节: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
从前,在苏南一带有一句农谚:“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说是傍晚的西方天空,如果有鱼鳞斑一样的云彩(现代气象学上就叫作“鳞斑云”),那第二天就准是个大晴天(好的晒谷都不用翻)。鱼鳞不就是一片一片紧挨在一起的吗?我们的主人公觉得,那一片片鱼鳞般的云朵都很小,所以说是“寸寸微云”。
“残照”自然也是“夕照”或“晚照”。在旧诗词里,“夕照”、“晚照”、“残阳”等,多与主人公忧伤的心情相关联。但在这里,作者不说“夕照”或“晚照”而说是“残照”,这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夕照”是指夕阳的光照;而“残照”则专指太阳已经下到了山后,仍然残留在西方天空上的那最后的一抹阳光。不用说,夕照或者晚照,就比中午的光线暗多了,而残照的光线自然更暗。请看,这本来亮度就不强的残照,又被暮云遮挡着,只在云逢中透出丝丝光线。这晚景,正好似主人公忧郁的心情。
再一层,我们把寸寸微云与片片微云作个比较:虽说平仄和意思都差不多,意境却差远了。因为,在传统文学里,寸是通心的,甘苦寸心知嘛,这鱼鳞一般的小小云朵,说它像心不也差不多吗?古人总以为:心主思,苦闷愁烦都生之于心。同样的,“丝”也通“思”,正如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灭泪始干”中的丝一样。你想啊:残照从无数小小心形的云朵边透出,千丝万缕,不正象征着主人公那无限的愁绪吗?
或曰:这两句词不就是写景吗?哪来那么多情感在里面?就因为:景由心生。满目美景的人心情一定是好的;心情糟透了的人,满世界的美景,他也是看不到的。比如杜甫的《春望》,明明到处都是美丽的春光:花正开,鸟在鸣,多美呀?可他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词,由于字限,似乎远不及李商隐的那两句诗具有冲击力。但是,如果我们把它补成同样的形式,比如:“寸寸微云寸寸心,丝丝残照丝丝情”,再来感受一下呢?当然,这情是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却又万般无奈,从而愁绪万千的心情。
再下一句:有无明灭难消。
风吹云动,云总是变幻不定的,那渐渐暗去光线,自然是时有时无,明灭之间了。这景象使得主人公惆怅的心情更加难以消减…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既然是“残照”嘛,那时间总是很短暂的,为什么“明灭难消”呢?作者是不是弄错了?疏忽了呢?当然不是的,这也正是作者的用心所在。因为时间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时候几十年也很短,比如毛泽东词就有:“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一弹指”能有多长时间呢?零点零几秒吧?“三十八年”就“过去”了)”。有时候一天也很长,如俗话说的:度日如年(一个不小心,长了三百六十五倍)。不用说,好日子自然过的快,“光阴似箭,日日如梭”;而困苦受罪的日子自然过得慢。汉语“难过”这个词本身,也就说明时间是个相对的概念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把本来很短暂的“残照”偏偏说成是“难消”,不正明说她是很“难过”的吗?
这一节,作者不满足于“夕阳”或“残阳”,也不满足于“残照”,她还要用鳞斑云把它遮挡起来,足见作者用心之深。或曰:这不就是看景直描的吗?其实不然,如果你不是一个有心人,什么景你也看不到,更抓不到。“看景直描”只能说明,她写的自然,不落一点斧琢的痕迹。
顺便说说:这一节三句,与李商隐的那一联二句字数是相同的。这样来比较,两者的美可以说各有千秋,对我们读者的冲击力,其实也是不相上下的。
第二节: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
请看:这边主人公正伤心的“断魂魂断”,那边天空的光线也在“闪闪摇摇”!正象征着这个受尽委屈女儿家,因不敢反抗,又无处躲藏,只能是暗自神伤。那闪闪摇摇的光线,不也正像是她那眼中的泪珠儿,欲流还住,盈盈闪闪?
或曰:这样理解,是否牵强,矫情呢?请试想,连杜甫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呢。一个大男人在伤心的时候,也会觉得连花都在流泪,鸟也在哀鸣,更何况双卿这样一个年青的小女子呢?
第三节: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
陪着闺密一路走去,望着那些远处的近处的山山水水:也不知此一去又要相隔多少座山,相距多少道水了!离别是那样的在所难免,“人去去”(这里还有罢了,罢了的意思),万般无奈,留不得。不得不分手了,却是依然相望。站在路旁,看着友人渐行渐远,身影是越来越小,越来越终暗,终于,溶进了黑暗中;即使再认真的看,再使劲的望,也看不见了,望不到了;只有这脚下的路,通往那千里迢迢的远方(无尽的忧伤不由得又涌上了心头……)。
第四节: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送走了闺密,我们的女主人公显然并没有急着回家的心情。她已然是深深地沉浸在这无边的酸楚之中了。低头沉思:从今往后,不就只有我双卿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在这个没有关怀,没有温暖的夫家了吗?因为有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的束缚,她又不可能想回娘家就回娘家(也很远)。那每日每夜不都是只有今宵这样的“酸酸楚楚”伴随着我了吗?!
以下是第二段(下阕):
第五节:青遥。
这小节虽然只有两个字,但内容很丰富。承上启下,是这首词的关节。
五代的李璟有这样两句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个“青”就是指青鸟。古人讲鱼雁传书,但鱼雁只能在人间传书,而传说中,青鸟是西王母的信使,可以往来于仙凡之间。在双卿看来,闺密嫁得太远,感觉就是天外了,所以连鱼雁都没有提,也就是不指望了。可是,青鸟的来去也是没有规律的呀。所以她才说:青鸟是那样的遥遥无期(我什么时候才能再得到你的消息啊)?请看,她刚与闺蜜分别,就这样急切的想再得到闺蜜的消息了。
我们的女主人公,就这样久久的,孤伶伶的站立在旷野里、黑暗中。她实在是不想再回到那个夫家去了,可是,除了那个冰冷的夫家,这人世间哪里还有她的家呢?又能上哪里去呢?渐渐地,月亮升起来了;渐渐地,看清了来时的路,也看清了女友远去的路——她不由地想:我又能往哪里走呢(女友去的方向,她不能去,夫家的方向又不想去)?
我这人生的路究竟在哪里呢?思来想去,没有选择的余地。她只能是狠下心来,满怀着忧伤,迷茫的顺着来时路,迈着沉重的脚步,信马由缰地走啊走… 环顾左右,朦胧的凄清的月光,笼罩着远处近处的山山水水…举头四望,也早已是满天的星斗…面对此情此景,我的主人公又会作何感想呢?
第六节: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认知背景:
古人是迷信的,总以为:天相与世相是相通的。比如:天上掉下了一颗星,就表示世上要死一个人。天上的星宿有什么变化,世上也一定会有相应的趋动。历朝历代总有一些所谓的“高人”,或者“仙人”,以此来欺骗皇帝,说什么夜观星象,世上又要有什么大灾大难了之类。以此来骗皇帝去朝圣,去封山,或建庙宇…他们好从中渔利。因为,这也是一种君权神授的大宣传,各朝各代的皇帝们也往往是乐此不疲。所以在历史上,这种皇帝新衣的游戏屡见不鲜。由于这种迷信的普遍存在,大家都相信,双卿自然也相信。
我们接着上面讲,青鸟是那样的遥遥无期,又能怎么办呢?还有自己,为什么就该是这样的困苦境遇呢?像她那样冰雪聪明的才女,哪能不想找到答案呢?可是这些答案又能上哪里去找呢?那时没有社会科学,自然更没有某某主义;每当人们对生活,对人生迷茫的时候,总是找算命先生去算算命。可是,像双卿那样的年青妇女去算命,撇开有没有钱不说,这本身在习俗上也是不被看好的,所以,她就只能是“问天”——看星像了!
但那毕竟是迷信,是骗人的,我们的主人公又怎么可能从天上看出什么来呢?可她又毕竟生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超越;因此也不可得出,那一定是迷信的结论来。所以她就认为:自己远不是什么“高人”,更不是“仙人”,没有一点社会地位。(她丈夫就只是一个小佃农,仅靠种还不足以维持生活,还要靠打柴来补贴家用。就已经是社会的最底层了,而双卿却还是这样一个家庭里受气的小媳妇。)哪有那个资格来与上天对话呢?上天自然也就不会答理她了。
所以她才说:“问天不应”(不回应),谁让我只是一个“小小双卿”呢(正如某名人自称“小小老百姓”一样。这里,也是一连用了两个“小”,自艾自怜,溢于言表)。请留意,这里还一个“看”。如果没有这个字,“小小双卿”自然是自艾自怜的意思,而一但加上这个“看”,意思就远不止于“自艾自怜”了,一下又丰富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那些不上进不争气的人也往往会说:“看你那个熊样!”有的地方也习惯说:“瞧你那个熊样!”意思是差不多的。我们知道,这里面充满了嫌弃、厌恶、讨厌、看不起的情绪。不过,这里是双卿说自己的,也就是充满了自嫌自厌自弃与自恨。说至底,就是对自己低下的不能低下的社会地位,她其实在心里,也是一千个一万个的不愿意,不甘心,不服气的。正如红楼梦里说情雯的那句话: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那么,结论又是什么呢?“袅袅无聊”!换句话说,也就是无可奈何,找不到任何出路,只能是听天由命,任其自生自灭了!
接下来—
第七节: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
“谁见”,就是谁还待见的意思。我们的主人公在这个家庭里生活,她每天又能见到谁呢?自然是婆婆,丈夫,可谁又待见她呢(一个人被他人所看重,被他人所尊重,也就是被他人所待见了,反之,就是不被待见。)?“更见谁”也说明,她其实也并不愿意天天看那些人的脸色,只是无处躲藏,不得不面对。这里的“更”,是对应着上文来讲的,上文讲上的是上天是怎样看待她的:“不应”,自然就是不答理,不待见。那么,在这人世间又怎么样呢?这个“更”就告诉我们:她在这人世间更是:不被待见!下一句:
谁痛花娇
《散记》上说,双卿十八岁就出嫁了,按如今的实龄算也就是十七岁,她二十多岁就死了。如此算来,她写这首词的年龄至多是二十岁出头。据载:双卿不仅才高,还写得一手好字(从前的读书人都是非常注重写字的),能在花叶子上写很小很工整的小楷。《散记》的作者还说:第一次见她,惊如天人——美貌自不用说了。说她更难能可贵的是性情温和,从不反抗,不仅逆来顺受,更是努力迎合家人,不揾不怒。试想:二十岁出头的少女,正当青春年少,不正是“花娇”年华吗?这个时期的女孩子,谁不是多愁善感的?谁又不珍惜自己的青春?谁不想有心上人疼爱?更何况双卿又是那么美貌,且聪明绝伦?她的情感自然比常人更细腻,更加的多愁善感。可是她就是想家也不能回,当然,那时也没有邮电和微信。她没有人疼爱,没有人关心,只能任凭青春老去。其悲其疼其愁其苦,又有谁来理解呢?
请留意:“谁痛花娇”。她自己这样说,也正说明,她自视也是很高的。或者说,她骨子里也是心高气傲的——我不也是“花娇”吗?那点比人差?那里配不上你们这样的人家?凭什么你们要这样对待我!
正因此,才顺其自然的有个下面的一节——
第八节: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
十大几岁,不到二十岁的女孩,任怎么苦累也总不免天真贪玩。想韩西还没出嫁时,尽管家里人不让她读书写字。可是当小伙伴在一起时,又总是欢欢喜喜地,还免不了“偷素粉,写写描描”。什么是“素粉”呢?从前的家庭妇女,还要给全家人做衣服,“素粉”就是一种白色的粉饼,是做衣服时用来在布上划线的。想那时,两个人亲亲热热,嘻闹巧笑,一起认字谈诗,那是多么美好啊!可惜,这唯一女伴也走了,从今往后,谁还能指望(谁望)再有往日那样欢欢喜喜的日子啊?没有了这唯一的知音,我哪里还会有什么心情再去“偷素粉”再去“写写描描”呢?又能写给谁看,诉与谁听?!
第九节: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这是这首词的最高潮了。我们的女主人公思来想去,在人世间,在这个世界上,本来最值得依赖的人,也是最想依赖的人,不就是自己的夫君吗?好多年来,本以为能用我的真心去感化他,能用我的才华和美德来影响他… 可叹呀,他竟是那样的愚昧,那样的木纳,不解风情,恩将仇报!我的一片苦心只是付之东流… 俗话说:哀大莫过于心死,双卿此时也是万念俱灭,心如死灰了:我跟他之间,还有什么感情可言?还谈得上什白头偕老呢?还谈得上什么生生世世?哪里还有什么夫妻恩爱,夜夜朝朝啊?真真是了无生趣!这人世间啊,究竟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
《散记》上说,一代天娇贺双卿,没过几年,就这样郁闷而死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