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鸽 于 2015-4-15 20:09 编辑
梁白泉,男,72岁,汉族,重庆市合川市人,研究馆员。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历史系,到南京博物院工作至今,历任副院长、院长。1992年获国务院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离休。曾把《江苏史陈列》革新改陈为《长江下游5000年文明史》展览。发表各种体裁的文章100多篇约数十万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中的《中国博物馆》、《国宝大观》、《南京博物院藏宝录》、《宜兴紫砂》、《花鸟画选集》、《中国肖像画选集》、《傅抱石画集》、《吴越文化》、《南京的六朝石刻》等图籍。为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江苏省民俗学会会长、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兼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学术观点有:社会科学的研究须环绕人类学、民族学来进行;人类文化是人类的生态文化,是继承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于高度发展起来的专制政治和农业文明;科学与艺术殊途同归;民族前途的根本希望在于合理利用资源和培养人材;教育需要以“美育”为关键。近年来,主要参加长江文化、运河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研究。
〇梁先生,能否请先谈谈“长江文化”的内涵如何给予界定?其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在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定义据说有200多个,我的想法是在历史上讲应作为大文化来理解,经济、政治也应包括在内,这些都已成为“历史”,成为文化积淀和文化研究的素材,因而有很多文献或实物供我们明其特征、探其规律。谈“长江文化”,现实中的经济、政治按说也可以纳入其范畴,但其实际很难把握,我们把历史上的“文化”发展规律揭示出来,客观上可以达到为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给未来以启示的目的。如果把“长江文化”的内涵局限在狭义的文化艺术上,那学术意义就大大降低了。可以说,历史领域中的“长江文化”的课题是无所不见的,重要的是依靠多学科专家精诚合作,一个课题一个课题地做,一步一步地走,必然会取得成绩,会对中华文明的整体研究,对文化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〇“长江文化”作为一项学术课题,其正式提出不过是80年代后期以来的事,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它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我们想请您谈谈这个课题产生的历史渊源。
●从搞历史科学的角度出发,过去一直流行一种观点,即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凝聚着优秀史前文明的母亲河,但从唐中后期直至南宋定都临安,我认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已转移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唐宋以后的长江流域由此形成了对照。即使是史前和上古文化,长江流域也有非凡的成就,这方面学者们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〇请先生举些具体的例子。
●1949年以来,国内的考古成果很多,长江流域也不例外,如河姆渡文化、良诸文化、彭头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等一系列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反映出长江中下游在远古时期也曾经辉煌过,在全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意义和价值至今还未得到充分估计;向前再上推到江西万年仙人洞等发现,长江流域的远古文化已达到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步,中国文明的单一性同时也受到更多人的质疑。与此同时,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的发现与研究使人们对“长江文化”也给予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云南元谋县发现的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是目前全国范围内时代最早的直立人遗迹。整个长江流域的古人类足迹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从中游到上游,均未曾间断。如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郧县人、郧西人,向早期智人发展过程中的和县人、南京汤山人,早期智人阶段的长阳人、桐梓人、丽江人、资阳人等。最近,距今200万年的“巫山人”的发现又是一项令人鼓舞的成果。有的古人类化石地点同时伴出有手工制品,显然已不仅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成为人文科学研究的对象了。一部分古人类学家根据长江流域的古人类地点比较密集的客观情形,进一步认为这里是人类远古先民的摇篮。这正是人们要重新认识、定位“长江文化”的重要前提。但仅此还不够,还要重新认识“长江文化”究竟处于何等位置,其价值乃至现实意义到底有多大,这些都是提出“长江文化”的重要依据。
联系到历史上,神话时代我们不去谈,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讲到“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1936年学者卫聚贤、蔡元培等60多人在上海成立“吴越史地研究会”,出版了《吴越文化论丛》,卫聚贤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认为中国古文化是从长江流域中下游开始发达的,这或许太过超前,但对开拓人们的学术视野也有一定意义。
1990年1月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10卷本的顾颉刚先生《读书笔记》,亦提及“绍兴之黄帝、舜、禹古迹”共计37处,其中黄帝2处、舜帝16处、大禹22处。还有学者认为蚩尤也是长江下游的古代部族。历史地理学者陈桥驿研究《水经注》,发现西南各地有30多处地名是以越语命名的。由此表明,本世纪初我国学者已经关注到“长江文化”这一问题,这就要看我们今天如何审视它。
我们再对世界四大古代文明进行比较,发现都位于赤道以北的北纬20—36度之间,巴比伦在北纬28—36度,其域内两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长2750公里;埃及在北纬20—32度之间,域内尼罗河长6667公里;印度恒河文明在北纬20—30度,域内恒河全长2700公里;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北纬34—36度,长5460公里。长江全长6390公里,位列世界第三大河流,纬度与巴比伦相当。
〇研究长江文化的目的,在于科学地揭示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它必须与研究黄河文化相结合,顾此失彼,都不可能真正阐明中华文化丰富而复杂的内涵所形成的过程和机制。请问先生,您认为是否可以这样说?
●可以这样认为,古文化遗存在长江流域虽然分布甚广,但也应该和黄河流域联系起来看待。我们现在发掘、研究“长江文化”,并非是想用长江文化取代黄河文化,或是作孰优孰劣的比较,但历史上确实对长江古代文化关注不够。我们要研究的是黄河作为中国文明摇篮的条件和机制,黄河流域吸纳了各地的文明要素,也融汇了各地的文化,因而是一种经过升华的文化,我们应对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作比较性研究。有人认为黄河文化的衰落与气候变迁有关,是不是这样?钱穆认为气候因素并非重要,仍是“人事”在起作用,究竟是什么原因还值得研究。
长江流域的天然条件十分优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是人类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的趋于多样化。他同时提出劳动生产率是与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可以归纳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和人周围的自然。外界的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活资料的自然,例如土壤的肥力等;一类是劳动资料的自然,例如可以航行的河流以及森林、金属、煤炭等。这两类条件在人类文化的初期阶段,前者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在较高的人类文化阶段(如封建社会),则是后者具有决定性意义。人类的劳动力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我们研究长江文化,可以探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盛衰演替的机制、原因,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现实。这也是“长江文化”研究课题得以产生的原因之一吧。
〇我们都是搞历史科学的,自然比较关注“长江文化”研究在历史科学领域的作用。但任何学术研究都离不了它的现实性,您能具体说说长江文化研究的现实价值吗?
●今天是昨天的发展和延续,我们总结了长江文化的过去,客观上就能为今天服务,给人以启示,如小城镇问题、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等。中国汉代有大城市20多个,宋代全国有名的镇有4个,即朱仙镇、汉阳镇、景德镇、佛山镇。大城市的发展到宋代就停滞了,明代已开始依靠集镇建设的发展,这类集镇又以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最为集中,每个镇大约以6-7公里为半径,遍布太湖水网地区。这些集镇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明朝中后期起,江南经济发展更加显示出这一地区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特点,其农业生产结构的配置,大约一半土地用来耕种粮食,一半土地用来种经济作物(棉、桑、果木、花卉等),手工业随之发达,商业也更加兴旺起来,形成集市和水市。经济重心的形成,必然促进教育的普及,并使文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最终使这些地区发展成为人材辈出的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费孝通先生的“小城镇,大问题”提出中国可以不走西方道路,不是让农民破产进城,而是就地发展乡镇工业,这是搞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好途径。也给发展中的国家提出一条新的途径。可见,研究“长江文化”的历史形态,小城镇研究就很有意义。从大的方面说,对长江文化历史的研究总结和归纳,对于认识中国文化复杂内涵的来源和构成,认识不同空间和体系的文化的整合,考察当代不同区域文化经济的互动关系都有重要价值。
〇梁先生,“长江文化”课题提出以后,已有不少论著问世,先生能否给我们系统的介绍一下相关成果。
●对这个问题,我只能举些例子:早几年长江流域曾经有过市长联席会议,研究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东部、西部如何共同协作。现在上海浦东的开发,三峡大坝的建造,乃至重庆成为直辖市,都是缩小东西部地域差异的战略性步骤。大西北要开发,东北要开发,但东北、西北开发的前提是长江流域的开发。
关于长江流域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批成果。武汉市委党校办的《长江论坛》是研究长江的综合性刊物,其中有个专栏叫做《长江文化彩廊》,主要研究长江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1991年,长江流域的一批专家学者在武汉召开了“长江文化研究规划与协商会议”,在此之前,《东南文化》杂志已开设了“长江文化研究”专栏。1995年,“首届长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召开。有学者提出长江上游对外通道“西南丝绸之路”问题,并出版了《西南丝绸之路》论文集。李学勤先生主编的《长江文化史》也是这一领域引人瞩目的著作。
90年代初期,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博物院、北京大学与日本龙谷大学共同发起的“佛教初传南方之路”考察研究,先后调查了长江流域苏、沪、浙、赣、皖、湘、川、滇、桂、粤等10个省、100多个市县的早期佛教文化遗存,长途奔波,行程万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湖北社科院副院长张正明先生,有篇文章论及中国的政治中心何以始终没有南移。南京虽有“十代都会”之称,但作为全国性首都还不到100年,其中明初53年,民国38年。何以文化中心的南移却未能带动政治中心的南移?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北方边患,为了国防“守边”之需。在民族的迁徙上,由北迁南也愈加成为主流,现今云南境内的20多个少数民族大都是北方人。
在研究方法上,张正明先生认为要重视“采风”,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为什么呢?同意他所说,这是由于南方比北方有更多的文化富积区,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越武陵山,而止于五岭,这个地带历来是民族迁移区,是文化的“沉积带”,学者林河等人也对此进行过考察。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果,有《贵州摊戏》、《古摊寻踪》、《面具文化》、《中国摊文化》、《摊史》等著作问世。张光直先生认为人类社会早期都普遍存在着萨满文化和萨满信仰,并有阐明其观点的著作出版。1995年12月出版的李学勤、徐吉军主编的《长江文化史》,是研究长江文化的重要贡献。此外,史式教授与台湾黄大受教授已制订了编写大型《中华民族史》的计划,这将是海峡两岸学者携手合作探寻中华古史的大手笔,全书有关中华民族史源头的追溯将从南方古族开始。目前,有关该书的编撰已在重庆、海口、昆明召开了3次学术研讨会。
我想,现在又有《长江文化论丛》专门刊物的创办。这是长江文化学术课题产生之后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学术界人士不断努力的产物,这个学术阵地的诞生,对长江文化研究一定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〇长江文化既然是个新课题,那么要想取得学术上的突破,就必须在方法上、理论上要有创新,请问梁先生,您认为长江文化研究如何取得突破呢?
●如何在“长江文化”研究这一课题上取得突破,我以为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即“多学科,几代人”。加入这一研究领域的应由历史、考古、社会、谱牒、语言、心理、自然等学科的学者们组成。“长江文化”的内涵十分深湛,学者们往往殚精竭虑,穷年皓首,甚至毕其一生,所取得的成果也许都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需要付出数代人的努力。
首先须认定长江文化是多民族创造的。历史上情况如何,有待探索,今天分布在这一流域的,有汉、壮、回、彝、藏、苗、布依等大约30个民族,各民族文化的特殊与交融,呈现今天长江民族文化的面貌。民族文化是生态文化,因而需要探索产生这些文化的一般与特殊的、静态的与动态的种种环境和条件。
方法上,请民族学者参加,因为民族是不断移动的,多采取田野调查作业的方法,综合多学科的成果,再逐步取得阶段性综合成果,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我还赞成对所谓“神秘文化”开展研究。学者季羡林先生说:“如果说20世纪的显学是敦煌学的话,21世纪的显学是藏学。”这是很有见地的。
图像学在19世纪的西方被称之为“圣像学”,后扩大到利用其研究东方艺术。图像直观,内涵丰富,是文字替代不了的。我们古代有“左图右史”的好传统。这里的“图”的发展,可认为即今天的“图像学”,“史”就是“文字的历史学”。现在岩画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长江流域的岩画不少,我们讲文化特色,文化比较,有时实物比之文字更能说明问题。研究长江文化一定要吸纳多学科的最新成就,只有站在时代的最高峰,才能更全面地总结过去,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心理学的研究也很重要,在这一点上,瑞士学者容格(C, G,Jung)的理论值得重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只有普遍的集体意识存在,包括集体的无意识,到资本主义时期才出现强烈的个人意识。
前两年,据报导,《黄河文化》已经出版,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研究的条件。
〇在长江文化研究中,文物考古学具有特殊地位,因为在古代文献中对南方的记载相对偏少,很多问题要靠考古资料来恢复历史真相,阐明长江流域先民的创造。另外,可能民俗学也很重要。
●讲得对。现在我们发现,很多东西文献上虽然没有,考古资料中却很丰富,民俗中还有,老百姓的口碑中还辗转相传,因此广泛的民俗学调查研究很重要。总之,在研究视角及研究手段上一定要有突破,要有新的思维。
〇梁先生,您近年来在“长江文化”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能否请先生向我们做点介绍。
●我本人在南京博物院当负责人时,亲自动手参与设计了“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设计了“文明与创造”以及若干专题。其次是在长江中下游古代文明如何向近现代文明“过渡”的研究上,我以为一定要从民族学的角度来做工作,要联系语言学来研究。此外,我还曾支持在《东南文化》杂志上开设“长江文化研究”专栏,同时召开了有关会议,展开了一些调查,参与讨论了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最近我注意到长江文化、运河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结合,这几方面都是相互有联系的。现在我虽然已离休,但学术研究不能停止。今后,我将与国内外学者一道,共同为推进长江文化研究的深入,尽己所能,只是个人的知识和力量都实在是太渺小了。
真人游戏|电子游戏|足球篮球|时时Щ彩| 六合投Щ注| 网络赚钱去SO娱Щ乐Щ城:顶级信用Щ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