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上距重庆主城区约180公里,下距万州105公里。东邻万州,南接石柱,西界丰都、垫江,北壤梁平,是三峡移民搬迁重点县。全县幅员面积21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4万亩。境内呈"三山两槽"地形,系深丘浅丘夹山脉地貌,海拔117米至1680米,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辖28个乡镇、332个村、31个居委会,总人口96.5万。
忠县历史悠久。忠县是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300多年。周朝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置临江县、西魏设临州。唐贞观八年为纪念州人巴曼子"刎首留城"和严颜宁当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之壮举,唐太宗赐临州为忠州。清雍正十二年升为直隶州,民国二年设忠县至今。
忠县地灵人杰。战国时有"刎首留城"的巴曼子将军,汉末有巴郡太守严颜,三国时的"折冲将军"甘宁、西晋"散骑常侍"文立、清代巾帼英雄秦良玉、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秦德君、广州起义中共领导人之一吴毅等均是著名的忠臣良将,使忠县人的"忠"字特征享誉华夏。唐代陆贽、李吉甫 、白居易、刘晏四贤曾为官忠州;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文人墨客亦驻足忠州;现代革命先驱余永藻、秦伯卿,当代植物学家方文培、著名作家马识途、罗广斌及香港证监会主席沈联涛等忠县籍人士蜚声海内外。
忠县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18种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其中天然气储量500亿立方米,现年产气7亿立方米;岩盐储量4亿吨,盐层厚度均在60米以上,石灰石储量44亿立方米(氧化钙平均含量在56%以上)。 忠县是国家商品粮、瘦肉型猪、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重庆市粮食、生猪、晒烟、柑桔、蚕桑、苎麻生产基地县,名特产品较多,丝绸、豆腐乳、榨菜均出口欧美和东南亚各国。
忠县交通通讯便捷。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县境88公里,县城距重庆市水上距离245公里。陆路形成以省道石遂公路为骨干的五条出境公路,实现乡乡通公路;境内三条省道交汇,忠县长江公路大桥已建成通车,沪蓉高速公路忠县段建成通车,规划中的沿江高速铁路和涪(陵)万(州)、梁(平)黔(江)高速公路将穿境而过。县城距万州机场105公里,距规划建设中的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在垫江黄沙)12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后80公里)。未来的忠县将是三峡库区交通交汇点,正在加快形成立足高速公路、依托黄金水道、紧靠铁路空港、连接城镇乡村、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全县开通程控电话13万门,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达12万户,移动网络在县境实现了全覆盖。
忠县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的"江上明珠"石宝寨,有堪称"中华一绝"的汉代历史文物丁房阙、无名阙、乌杨阙,有"江中仙岛"皇华城、"人间胜境"白公祠、"避暑胜地"天池山森林公园。风景秀美的翠屏山有曾为"忠州别驾"的唐代贤相陆贽之墓,近年发掘的干井镇中坝遗址被专家誉为"中国活的二十四史"。
忠县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改革开发以来,忠县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工业初步形成能源化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制药、水泥建材等五大体系。商贸、流通、服务等第三产业篷勃兴起,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交通、邮电、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喜人,城区日供水12000吨,日产气755万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4.7万千瓦;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一城两岸、带状组团、山水园林、桥岛特色"的中等城市发展格局,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新县城正日益彰显出无限的魅力;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迅猛,高考上线率多年雄居渝东片区榜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全面推进,28个乡镇32套加密电视信号开通,电视覆盖率达97.0%。
忠县这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确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地理区位优、投资环境好、风景秀美宜人的胜地。作为中国长江三峡库区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她在沿江开发开放的整体格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