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查看: 2385|回复: 0

南京鸡鸣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7 15: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朝首刹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位于南京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其东抗钟阜,西接北极,下瞰台城,俯临玄武,山色湖光,湖中鸥鹭,历历可数。每当春秋之交,伫立塔上,放目远眺,荷花万顷,红绿相间,如汉宫晚妆,美不胜收。

 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清朝康熙年间曾对鸡鸣寺进行过两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刹题书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鸡鸣寺内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楼、韦驮殿、志公墓、藏经楼、念佛堂和药师佛塔等主要建筑。

 药师佛塔是1991年新建的七层八面佛塔,高44.8米。塔内供奉一座明代青铜铸造的药师琉璃光如来佛像,这座佛像原来在北京雍和宫,经赵朴初申请、周恩来批准,1972年移至鸡鸣寺。药师佛塔从第二层开始,每层设四个明代金丝楠木佛龛,每座佛龛里供有楠木药师佛像,共24尊。

 鸡鸣寺观音殿内供奉的观音像面北而坐,殿门的楹联写道:“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

 豁蒙楼位于鸡鸣寺最高处。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曾多次和学生杨锐登临鸡鸣寺。戊戌变法失败、杨锐等“六君子”死难后,张之洞在鸡鸣寺倡建此楼,以杜甫诗句“忧来豁蒙蔽”命名,作为纪念。张之洞题:“胜地何常经浩劫,斯楼不朽奈名传”,梁启超题:“江山重叠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鸡鸣寺东有一古井,相传即为古胭脂井。隋开皇九年,隋文帝发兵灭陈,隋军攻入台城之时,陈后主与其妃张丽华、孔贵嫔藏入胭脂井,后被隋兵发现而成为俘虏,故又名辱井。

 鸡鸣寺的历史传说悠久,历史上有三种说法:

 1、鸡鸣寺前身是栖玄寺;据史料记载,早在孙吴时期,现鸡鸣寺之处就已建有一寺,名为“栖玄寺”,此因鸡笼山北面有栖玄塘而得名。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第七皇子、建平王刘宏为人谦俭周慎,深得父王信任,并赏赐其在鸡笼山东偏北处建宏敞府第。刘宏于宋大明二年(458年)临终前,嘱咐将鸡笼山下东偏北处的府第捐为寺庙,沿用名“栖元寺”,元、玄同义,南齐时改名建元寺。孙吴时期开拓了南北向的潮沟(在今南京市机关大院西墙附近),南接城北渠、运渎,经栖玄寺门前,北通玄武湖,后来,明代筑城时阻断了该潮沟,但此沟的南端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尚存,沟旁尚有几棵老槐树。从这些资料看,三国孙吴时的栖玄寺该是鸡鸣寺的前身。还有人认为三国时,栖玄寺曾是孙吴府第的后苑,晋代时,该地是廷尉署。如果栖玄寺确实是鸡鸣寺的前身,那么,鸡鸣寺的历史就可向前延伸300年,但是,对这一说法存在着争议。

 2、鸡鸣寺的前身是南朝梁的“同泰寺”鸡鸣寺的前身是南朝梁的“同泰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定: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在鸡笼山所建的同泰寺,是鸡鸣寺的前身。他们认为:当时的同泰寺范围很大,从山下一直延伸到鸡笼山上。同泰寺寺内有大殿六所,小殿堂十余所,一座九层浮屠(宝塔),一座七层高的大佛阁,供奉着十方金像和十方银像,整个寺院依皇家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无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誉。梁武帝是中国古代最笃信佛教的帝王之一,他曾四次舍身于同泰寺,并常到寺内讲经说法。如果同泰寺果真是鸡鸣寺的前身,那么,由于南朝非常浓厚的信佛风气,由于南朝时健康(今南京)寺庙的盛行(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特别是由于梁武帝这位“菩萨皇帝”多次舍身于同泰寺,鸡鸣寺当然是更加的意义凡非。

 3、传说不改鸡鸣寺是一座古老的寺院当然,不管其前身是同泰寺还是栖玄寺,或是其它的寺庙遗迹,鸡笼山麓的鸡鸣寺也是一座古老的寺院,清朝康熙年间就已对鸡鸣寺进行过两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寺题写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为了迎皇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凭虚阁,作为驻跸行宫,乾隆帝也为这座古寺题写了匾额和楹联;清咸丰年间,该寺曾毁于兵火,同年又重修;同治六年(1867年),寺僧西池等募资修建了观音楼,楼内供着普渡众生、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为纪念他的门生杨锐,取杨锐所诵杜诗“忧来豁蒙蔽”一句,将殿后经堂改建为"豁蒙楼",并手书匾额,还写了首五言咏《鸡鸣寺》诗;民国初,又增建了景阳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