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3-8-19 14: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淮河——南京城市的母亲河




秦淮河古名淮水,一名龙藏浦,早在远古时代就是长江下游南岸的一条支流,也是南京地区除长江之外的巨川。秦淮河由东南向西北汇入长江,北有江淮大地,南接太湖平原。在宁镇山脉中,秦淮河形成的河谷平地由南向北延伸,至长江边形成河口三角洲地区,这里成为南京主城所在。

1、从“淮”到“秦淮”,体现的是秦淮河与南京都城地位的密切联系

从词源学角度来看,“淮”的称谓表明这里曾是上古夷文化的一部分。秦淮流域在夏商时期为东夷之地,夷人称大河为“淮”。据《尔雅注疏》卷七《释水第十二》,“淮”可释为“浒”,而“浒”又可释为“水厓”即“水边地”也,所以“淮”是“水边陆地”之意。再者“淮”由“氵”和“隹”组成,据《说文解字》“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凡隹之属皆从隹”,因此“淮”的“水边地”之意是象形的,即许多短尾鸟聚集在水滨,故才名之为“水边地”,综上,一个“淮”字就可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即许许多多短尾鸟聚集的水边高地。

“秦淮”一名,早在南朝刘宋时期就出现了。《丹阳记》载:“秦始皇凿金陵方山,断处为渎,则今淮水,经城中入大江,是曰秦淮。”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会稽,渡长江路过金陵,发现这一带有“王气”,于是下令凿金陵之山阜以破“王气”,根据“秦凿方山,断长垄”的传说,才改称淮水为“秦淮”。唐代许嵩著《建康实录》有这样一段记载:“帝时(指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年间,366~371),侍中、中书令王坦之造临秦、安乐二寺。在今县南二里半,南门临秦淮水也。”其后的杜牧(803—852)诗《泊秦淮》、刘采春(女,约公元800年前后时在世)诗句“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啰唝曲》)、罗隐(833—909)诗句“冷烟轻霭傍衰从,此夕秦淮驻断蓬”(《金陵夜泊》)等,亦称“淮水”为“秦淮”河(水)。

之所以在淮字前面冠以“秦”字,与这一区域在六朝时期的特殊地理区位有关。“金陵王气”的谶言与南京都城地位的确立有一定关系,秦淮河则是南京都城合法性确立的重要依据——“金陵王气”的落脚点。因此,在后人的传说中一般将方山以下河段称“秦淮”,以示有过人工之开凿,方山以上河段还是称“淮水”。当然,从南京都城地位确立的角度而言,秦淮河是六朝都城南京的经济命脉、军事防线、文化象征,也是都城最早的繁华之地。


2、发源于溧水、句容的秦淮河贯穿南京全境,秦淮河平原成为发育南京城市的基础,秦淮河由此被亲切地称为“南京的母亲河”。

如果说长江以其雄阔、浩瀚而成为南京城的“父亲”,那么秦淮河就以它的温柔、委婉而成为南京城的“母亲”。从文明发生学的角度看,是水孕育了生命,是河流孕育了人类、农业、聚落和城市。长江、黄河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与长江、黄河相连接的支流则为城市文明的发生提供了广阔的腹地。我们翻看地图,可以惊讶的发现,在长江一系列支流的入江口的河口三角洲,孕育了重庆(嘉陵江入江口)、武汉(汉江入江口)、上海(黄浦江入江口)等核心城市文明,南京则是秦淮河与长江结合的河口三角洲上孕育出的中国著名的古都型现代化名城。自西向东流淌的秦淮河与长江之间正好形成“T”字型结构,从长江延伸至内陆,极大扩展了南京城市腹地,通过秦淮河谷不断将滨江文明延伸到江宁、溧水等地区,同时整个流域也为南京城市的早期发展提供了人口和物资的集聚与供给。秦淮河流域的河谷平原早在新石器晚期到夏商周时代就形成了近百处原始聚落,这些聚落的相继发展逐步创造了区域的文化共同体,考古界称之为“北阴阳营文化”“点将台文化”及“湖熟文化”。到了秦汉时期,今天的秦淮河两岸出现了湖孰(县治在今江宁湖熟)、秣陵(县治在今江宁秣陵)、丹阳(县治在今江宁小丹阳)、溧阳(县治在今高淳境内)等古县,其密集程度在全国的县治空间设置中也十分罕见,体现了秦淮河流域的人口、经济发展程度及城市群的早期水平,这也为后来南京作为中国都城的崛起奠定了区域的基础。

在南京作为都城崛起之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淮河两岸就诞生了城市文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范蠡筑城于今秦淮河岸边的长干里的高地上,史称“越城” ,我们说南京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其起始的标志就是古越城的修筑,被称为“南京的母城”,代表着南京城市的起源。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欲借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在今天秦淮河边的清凉山(古称石头山)置“金陵邑”。从这时开始,南京才有“金陵”之名。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孙权以吕范为太守,将丹阳郡治从宛陵移至建业(今南京市),其位置大致在今天十里秦淮南岸的老门东一带。这一系列城池的修建,不仅孕育了南京最早的城市,也为吴大帝孙权在南京建都开启了先河。

从城市发展史的角度看,秦淮河是南京城市文化的起源地和集中地,秦淮河不仅孕育了南京这座城市的诞生,也不断滋养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建于秦淮岸边的“建初寺”和“长干寺”代表着江南佛教文化的起源,瓦官寺、清凉寺则与佛学的“三论宗”、“牛头禅”有深切关系;大报恩寺则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修建于南唐的城墙,是南京当今饮誉世界的明城墙的起源;位于中华门外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是南京近代工业的起源和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学宫、江南贡院既是南京作为都城时的南方儒学文化中心所在,也是明清两代江南地区科举文化的中心,是铸就南京拥有“天下文枢”地位的基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秦淮河作为南京城市的文化中心达1800多年。在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秦淮河两岸长期作为南京城市精英文化、商贸文化、市民文化交汇包容的集中区。

六朝时期,政治中心在城北今新街口到大行宫一带,百姓不得进入。但都城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都在秦淮两岸,长干里地区是繁华的商贸区和世家大族的聚居区,“六朝金粉地”一说由此而来。到唐代以后,城市中心进一步南移,五代南唐时,就直接把秦淮河纳入了城墙围合的空间之内,形成了内外秦淮的大格局。明代宫城东移,城市政治中心居东,城北成为军事区和国家层面的文教区,老城南地区仍然作为南京城市最有活力的区域,这里有应天府治、江宁县衙、贡院学宫、十八坊、一系列私家园林以及诸多的佛寺、酒楼等。明《南都繁会图》形象地展示了明代南京老城南地区的繁华风貌。到了清代,甚至民国时期,城南地区仍然是南京人烟最为密集的地区。地处东、西水关及都城南门之内的内秦淮或“十里秦淮”孕育了无数的文化精华,描绘了绵延不绝的文明长卷,展示了南京城市市民阶层及都市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直至在民国成为首都后,南京城北区域才不断得到开发,城市文化重心开始北移。

“盛衰往事知多少,都在秦淮浅水边”,秦淮见证了南京城市文明发展的兴衰历程,为十代繁华之地,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明代以来,秦淮河几乎成了南京的“代名词”。秦淮河的文化内涵,很多已经成为南京形象的代言和文化象征。如夫子庙、天下文枢、江南贡院、桨声灯影秦淮河、六朝金粉地、大报恩寺、王谢风流、长干古里、凤凰三山、秦淮八艳等等。就连人们对南京多次作为偏安王朝都城的政治“宿命”,也都怪罪于秦始皇开凿“秦淮”,泄了“王气”的缘故。今天,大凡外地人到南京游览,可能很少不到秦淮河边领略岁月巨变、感知金陵文化的。

21世纪以来,南京人提出要从“秦淮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这句话从侧面印证了一直以来面向秦淮河发展的“秦淮河时代”占据了整个南京城市发展史的核心,秦淮河是南京历史文化中的主流和重心所在。


4、从南京文化的结构来看,秦淮河文化集中了金陵文化的精华,在金陵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

“大南京”有着不同的微区域的特色文化,体现了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秦淮文化”、“钟山文化”、“江宁文化”、“清凉山文化”、“栖霞山文化”等诸说。以“秦淮河文化”与“清凉山文化”相较,且不论清凉山石头城本就在秦淮河沿线,当属于“秦淮文化”的一部分,而就文化内容而言,狭义的清凉山文化的结构也过于单一,且民众参与较少,未能成为大众文化空间。再以“秦淮河文化”与“钟山文化”相较,后者以陵寝文化、佛教文化及园林文化等为主,而前者则是生生不息的儒学、佛学、科举、园林、艺术、技艺以及市井文化、工商文化等等的综合体,其多样性、包容性难有匹敌,“秦淮文化”代表着南京文化“活”和“动”的一面,代表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有机交融的特征。

秦淮河岸边的儒学和科举文化是南京作为江南文化中心的重要支撑。秦淮灯彩,极具特色,云锦手工艺以及金陵琴派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河文化空间名人辈出,代不乏人,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史。秦淮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手工艺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街巷地名文化等等,构成了南京城市历史文化最深沉的底蕴和风神,是南京文化根脉之所在。历代还有大量的中华精英人物如范蠡、秦始皇、孙权、张昭、陆机、陆云、周处、王羲之、王献之、法显、谢灵运、智顗、法融、李白、刘禹锡、杜牧、李煜、韩熙载、顾闳中、王安石、马光祖、文天祥、徐达、郑和、徐霖、耿定向、焦竑、李渔、秦大士、姚鼐、袁枚、吴敬梓、魏源、杨秀清、邓廷桢、曾国藩、李鸿章、张百龄、陶澍、林则徐、左宗堂、陈作霖、朱自清等在此建功立业、创新文化,留下了诸多造福后代的历史遗产。秦淮河文化积淀丰厚,徜徉于秦淮河两岸的大街小巷,可谓一步一史,令人忘返。

5、秦淮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秦淮河两岸保留了大量可反映南京近代以前城市结构、风貌和风俗习惯的文化遗产,拥有丰厚多样的世界级历史文化遗存。它们同时具有中华文明的厚重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称的核心与灵魂所在。

当今世界,国家与民族的竞合除了经济和军事之外,还有包含科技在内的文化,而且文化还是最具“以人为本”和“创新发展”的本质力量。为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各民族甚至各地区各城市无不重视自我文化地位的确立和提升。南京作为中华古都,它的文化地位具有全国性和国际性。近年来,南京社会各界十分重视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动。那么,在南京那些拥有国际地位的文化成就之中,当然离不开秦淮河和“秦淮文化”,屹立于秦淮河畔达600年之久的明城墙,是世界级文化遗产;江南贡院见证了中国科举制度1300余年的兴衰演变,而科举制度曾经是中华文明的重大创举,深刻影响了西方的文官制度;中华门外的大报恩寺遗址,传承着千年佛脉,历史上的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被誉为“中世纪世界奇观”之一。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出土的佛顶真骨舍利已名满天下;金陵琴派和南京白局、秦淮灯彩分别被列入了世界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描写秦淮河文化的古诗词达到3000余首,世界罕见;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和发展史上影响深远,明代南京的宝船厂就设在秦淮河入江口畔,郑和航海的起始点位于秦淮河口,它见证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紧密联系起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关系,今天,“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迹”已经被成功列入中国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秦淮河作为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廊道,与两岸的特色文化空间一起,共同建构了南京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文化空间。秦淮河是一条真正的文化之河,一条不朽之河!




                                                    贺云翱  干有成

                                             (文章部分内容已发表于《南京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