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4-11-13 19: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访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胡忠 谢晓君夫妇主持:郭美红
嘉宾:胡忠 谢晓君
地点:身影榜样人物在线访谈QQ(108634701)


【身影榜样人物介绍】
    胡忠
,男,汉族,1968年生,四川新都人。1991年6月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化学系。1991年7月在成都石室联中(原成都市十中)任化学教师;2000年胡忠辞去成都石室联中的教职,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西康福利学校支教;2012年2月胡忠与妻子谢晓君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谢晓君,女,四川大竹人,1995年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毕业,2003年至2005年,在四川省康定县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支教,2006年至今,在四川省康定县木雅祖庆学校任教。 2012年2月与丈夫胡忠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郭美红: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感动中国人物短片对胡忠、谢晓君夫妇介绍:他把自己身心的所有能量,都一点一滴的化作了关爱,传递给了这些缺少亲情的孤儿,胡忠和谢晓君夫妇,他们用自己人生中最为美好的12年时光在塔菲草原陪伴着这些孤儿们长大成人,他们改变着孩子们的命运孩子们也成就了他们的赤诚。
     “感动中国”组委会评价胡忠、谢晓君夫妇说: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评价胡忠、谢晓君夫妇说: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评价胡忠、谢晓君夫妇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感动中国人物给胡忠、谢晓君夫妇的颁奖词这样写到: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有请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本期身影榜样人物在线访谈嘉宾胡忠、谢晓君老师,欢迎他们的到来。
胡忠 谢晓君:主持人好,广大网友们好!
郭美红:2012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节目播出后,入选人物的感人事迹引起网上网下的广泛好评,胡忠、谢晓君夫妇的事迹更是感动了很多人。
    新浪四川绵阳网友“claierbo”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好人,也有好多地方需要这样的好人,一般人是不会有这样的勇气的。以后自己有能力了一定会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以我一定要有所建树!”
    新浪上海网友“littleflywy”说:“真的是特别的不容易,在现在这个社会,能够有这样的爱心和坚持。”
    新浪网友“紫鸢66”表示:“太难得了,就是女儿也跟着你们辛苦了。你们帮助他人,更祝愿你们的女儿成长顺利,一切都好。”
    新浪网友“714707931”说:“他们赋予幼小生命的是爱,平凡而伟大。无须外人知晓的行动派,实干家。人生中随着自己意愿去干些有意义的事是很值得的,加油!亲爱的老师!”
扎根雪域高原支教达11年,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给了边远山区的孩子,在一个物质繁荣的时代里,你们让世界见证了精神的力量。
    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也是对你们坚守藏区11年支教的最大肯定,向两位老师致敬!
郭美红:胡忠、谢晓君两位老师,你们好!让我们一起回到12年前,请问,你们当初怎么会想到去支教的?
胡忠: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我们夫妇都是石室联中的老师。2000年,我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就有一股冲动想去看看。
郭美红:到了塔公乡,你看到了哪些情景,让你内心有了那么强烈的震撼?
胡忠:那次我和妻子一起去的,蓝天、白云、草原,高原娃娃那种很灿烂很天真的笑容。那里有一百多个孤儿,娃娃牵着我的手,给我感觉就像亲人一样。见到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问,老师是来教我们的吗?有的娃娃还要带我去看他们的教室,寝室。他们渴望老师,一个老师给我讲:这里的娃娃只要对他好,他就把你当父母一样看,你就是上厕所,他都要跟着,你站起身,他要帮你拴皮带,特别淳朴,他怕老师走了。
谢晓君: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当时看到一个老师抱了一个畸形娃娃,和我娃娃差不多大,我就问是谁的孩子?老师说在校门口捡的,当时我就落泪了,把那个娃娃接过来,背转身给娃娃喂奶。我感觉身处在学校那个环境,内心深处那种爱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郭美红:看到学校,看到那些孩子,所以你就决定留下来?
胡忠:还是要先回去的,毕竟还要考虑双方父母的感受。回程出学校经过松林口,我看了几眼学校的房子,眼圈有点湿润。我说我想来这里。谢晓君拉着我的手,她说:你想来就来嘛,我支持你。
郭美红:妻子支持你是身临其境,有所感受,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工作生活环境好,他们会支持你的想法吗?你又是如何说服他们的?
胡忠: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住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子,从小我的生长环境也很单纯。我也愿过城里生活,只是高原真的需要老师。在那里待了两天,跟学生一起吃饭也是有菜有肉,这种生活不算艰苦。
    母亲是非常在乎我把公办教师辞了,她说在成都想办法还可能恢复,到那个地方支教,公办老师身份没了,以后生活咋办?但从小到大母亲拗不过我,我讲那边娃娃确实缺老师,我没说要待好久。母亲这一关很快过了。如果父亲在世恐怕就不行了。
郭美红:你一个人去支教就可以了,为什么把妻子和孩子都带去了?
谢晓君:我来说吧,他去支教后我每年寒暑假都带着孩子去看他,他这边不能放假,因为是孤儿,没地方去。我们利用寒暑假搞活动,我给学生编舞。藏地的娃娃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我编排的节目在成都经常得奖,所以我也很有兴趣,买了很多碟子,像班德瑞、雅尼、恩雅的,学校还专门买了9台古筝,我在成都专门把古筝学会了,利用假期来教娃娃。2003年,成都市教育局选拔一批教师到甘孜州支教,我立即递交了申请,最终如愿以偿到了西康福利学校。第一年,担任的是音乐老师、自然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    这是一次艰难的转型,在成都最好中学担任专职音乐教师的我开始硬着头皮学做实验,学图书管理,学做“妈妈”。在家从未踩过缝纫机的我学着在缝纫机上给孩子们做鞋垫。一双鞋垫要做半天,但当看到孩子们拿到鞋垫时欣喜的眼神,内心感到由衷的快乐,于是为孩子们做了几十双鞋垫。刚到塔公的那个冬天,停了一个月的电,连开水也没得喝,感到前所未有的冷。我学着用炉子烧开水,“我不会烧炉子,一个藏族老师就帮我烧,她端着炉子在操场上跑,说这样有风。哈哈……很辛苦地把开水烧好了。哎哟!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喝开水也那么幸福啊!” 
    一年过去了,学校让我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并任教四年级和一年级的语文。学校缺乏教参,我就让妈妈从成都买来很多语文教学配套参考书,认真备课、负责地教这些不会说汉语的藏族娃娃。第二年,我又主动向石室联中提出继续支教的申请,并连续支教了3年。这3年中,连续两年被西康福利学校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郭美红:保留石室联中的关系不是很好吗?不是一样可以继续支教吗?为什么要调进康定?
谢晓君:2006年8月,我的支教期满,石室联中给我安排了初一(7)班的班主任和初一年级14个班的音乐课。在孤儿们的泪光中,我离开了耕耘3年的福利学校。 
    回到成都后重新过上了都市人的生活,再也没有停电和寒冷的困扰,再也没有繁重的课时量。但我内心常常涌动的却是一种歉疚和失落,我眼前常常浮现藏区孩子们期待的双眼。我是享受到了好的生活,可是那些孤儿呢?因为我的离开,他们又重新从希望之巅跌到了谷底。
    经过与亲人反复协商后,我做出了调进甘孜州的决定。2007年2月,我将工作关系调入康定,成为康定县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的一名汉语教师。对这一重大决定,我至今没有任何遗憾和失落。相反,我的内心拥有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
    我是生活比较简单的人,我在这里教学很高兴,觉得教师的价值得到很大的体现。另外,我也不想亏欠石室联中的学生,关系过来心里就踏实了。学校领导和同事也很支持和理解我,2007年石室联中举行十周年庆典,校领导还专门邀请当时已经调离该校的我参加,并授予了我“感动石室联中十大人物”称号。
郭美红:转眼之间你到塔公快12年了,在你们到来之后,学校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胡忠:西康福利学校是由四川省人大代表、甘孜州政协副主席多吉扎西活佛1998年创办的一所民办性质的全免费寄宿学校,学校有143名孤儿和特困生,包括藏汉彝羌4个民族,老师是一批批靠爱心聚集的应聘者和接力式付出的志愿者。
    办学初期我们是想办法帮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敢奢望他们能读高中甚至上大学,因为进校时娃娃年龄大,一句汉语都听不懂!经过这么多年老师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高中毕业两批了,有67个学生考上大专以上高校。高校升学率达到98%,有20多个娃娃已跟我约好,毕业后在回到学校。
郭美红:对于这些孤儿,每个人的出生背景,生活坏境不一样,在教学和生活各方面是不是更难以管理?
胡忠:那些孤儿最初都有一些野性,让他们考上大学,回报社会,真的能够改变娃娃的命运。为什么我们强调家庭式学校,首先教娃娃做人,成为健康正常的孩子,然后才是知识文化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因为娃娃是孤儿,如果我们不兼任父母的角色,娃娃不可能教育好。他们没有父母,在这样的环境要让他待十几年,只是教一些课本的东西,他感情上、情商上没有补充的话,不可能成功。既然收的是孤儿,我们承诺对他们终身负责,现在娃娃读大学的费用都是我们学校在管,他们找工作后,如果需要我们帮忙,我们还要帮,直到他们完全独立。
郭美红:你们这种家庭式教育方式很独特,真的就像一家人一样在一起生活、学习吗?
谢晓君:是的,我们和娃娃一起吃饭,吃完一起散步,到现在都是这样。散步就是和娃娃聊天,他们一高兴,就把内心的小秘密说出来,你就知道哪些娃娃有什么问题,该从哪方面关心他。你是娃娃的父母啊,凡是父母该讲的道理、习惯都要给他讲,散步就处理这些问题。还有就是“耍坝子”,每年夏天,塔公天天太阳,课余我们带娃娃随便找个草地“耍坝子”,大家唱歌跳舞,情感互动,非常快乐。有时候也会把课堂移到草地上,娃娃们围成一圈,拿着课本大声朗诵。
    草原上娃娃长大了都很端正,而且特别淳朴,但漂亮淳朴背后如果没有教育,我觉得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娃娃有了知识,可以带动一个家、一个村,他们不接受教育,未来就是放牛娃。
郭美红:在现在都市里,一家教育一个孩子都很费劲,像你们一下子教育管理这么一群特殊的孩子,有没有让你恼火的事?
胡忠:有一次我真发火了,有一个娃娃说另一个老师的坏话,而且当我的面说。当时我的手就砸在桌子上,砸下去这个小指骨就断了,第二天右手肿得跟馒头一样,动都动不了了。我是绝不允许学生背后说老师坏话,要求学生尊重每一位老师,这是最基本的。孤儿学校是靠爱心的付出,那么多老师接力式养育起来的娃娃,这个老师虽然走了,但他教了你那么多年,最起码要学会感恩。我比较传统,老师站在讲台上就是你父母。
    当然也有让我特别想挽留住继续上学的孩子,去年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也是一个孤儿,很爱学习,在读到高一的时候, 情绪很不稳定,一考试就不行,她觉得对不起老师,对不起那些献爱心的人,心里很愧疚,想放弃上学。我跟她谈了很多次,有一次她在办公室给哥哥打电话,她一拨电话我就哭了。我说你哥哥还在盼望你读好书,你家乡连一个高中生都没有,你的知识在家乡是有用的,大学走不通我们还可以求其次,但你这一回去,伤害的不仅是家乡的人,还有我的心,我把你当成我女儿看,我不希望你就这样放弃学业。当时我控住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她也被吓着了,没再敢提不上学的事。
郭美红:我注意到你称这些孩子娃娃而不是学生,听着很亲切,感觉你就是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娃娃来看待,面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孩子,你们所付出的是我们常人很难想象的艰辛和心血,你们有没有动摇过?
胡忠:我真的就是把这些娃娃当做自己的孩子,孤儿是个很特殊的群体,心理很脆弱,娃娃有时不听话,我就想,我辛辛苦苦跑这里来,老婆孩子带过来了,我是为啥呢?回去随便找个工作也可以。但一想到这些娃娃如果是自己的娃娃呢?我走了他们怎么办,放不下,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就想通了,到第5年的时候,这一关挺过去了。我曾犹豫过,但是我不后悔,下批孤儿需要我,我还会继续做.
郭美红: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你们就真的忍心让孩子在那么艰苦的地方生活学习吗?
胡忠:我也觉得亏欠妻子和女儿。但谢晓君对我说:我们既是老师,又是父母,教自己的娃娃,不是更好吗?娃娃成长中遇到问题,我们能及时引导,她亲情方面又不欠缺。最后商量还是觉得孩子应该跟着父母生活,我们是普通家庭,孩子吃点苦算什么。
郭美红:大人进入那么恶劣的环境都不一定承受得了,何况一个3岁多的孩子,孩子能适应那里的生活吗?
谢晓君:刚去的时候就是高原反应,不想吃东西。我们和学生都是一样的伙食,她吃不下去,不懂得是咋回事。我们就鼓励她:你看哥哥姐姐都能吃,都长得很结实。女儿很听话,每天从吃一小坨糌粑到一大坨糌粑,现在和高原娃娃一样,也能吃酥油,喝奶茶、酥油茶,在高原上糌粑是最好的东西,以前她身体不好,经常发烧。现在她红头花色,身体很结实,很少感冒。
郭美红:你们夫妻俩并不在一个学校教书,你们的孩子在哪里上学?
谢晓君: 2007年春季,我作为康定县的公办教师来到新建的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教两个班汉语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我把7岁女儿也带来读书,自己住教师宿舍,女儿住学生宿舍。女儿在学校喊她“老师”,我的女儿和学生是一样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胡忠:这期间,我一直在西康福利学校工作,他先后担任过3个年级的班主任、男生生活老师、全校思想品德老师,从教务主任、后勤主任直至升任校长。12年间,仅回过5次家,和妻子也只能两三个星期见一次面。 
郭美红:在学校,143个孤儿都叫胡忠“阿爸”。12年中,胡老师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一个家,还以自己的经历感染着这些孩子。 
胡忠:今天的西康福利学校占地50多亩,篮球场、教学楼等一应俱全。木雅祖庆学校也从最初的600名学生发展到了1650名,校舍从4间板房变为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楼房。 
郭美红:从一名支教老师到现在成为西康福利学校的校长,志愿者工资每月300,这怎么能够长久支撑着呢?能支撑你走到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
胡忠: 我觉得是靠一种信念。教师是非常有意义的职业,当你真正深爱这个职业时,你对它的需要会超越你对物质条件的需要。工资待遇这类的问题,好像从没对我造成什么影响,因为当初来的时候,就清楚会是这样。我能把工作的付出看成一种需要,常常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感受到充实快乐,这种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胜过物质享受。
在高原上这么多年,能支撑我走到现在还有责任心。我在这里支教已经12年,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正好12年,我刚好完完整整地带完一轮。我还要再规划4年,等到出去上大学的孩子们毕业归来,等有更新鲜的力量补充进我们的学校!
    来高原就为了把孩子教出来,这种想法一直没变。在我心里,一个学师范的,到哪里都是教书,教谁都是一样。城里并不是我不愿待,而是因为城里不缺我,而高原却真的需要老师,以至于我能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我乐意成为这种老师。  
郭美红:你们现在感到最愧疚的是什么?
胡忠:来到西康福利学校,12年我只回过家5次,这辈子最亏欠的就是我的母亲和我外婆,在学校我一直教孩子们要孝顺,遗憾的是我却不能陪在两位老人身边尽孝。但是,为了这群更需要我的孩子,我只能这样,外婆有舅舅照顾,母亲有姐姐照顾,他们都很支持我的选择。
谢晓君:除了家中的老人,我们最愧疚的就是女儿,她3岁就跟着我来到塔公,如今12岁的她是木雅祖庆初一一班的学生。6岁时,作为这所寄宿制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她一个人来到这里上一年级。她对我说:冬天洗衣服,手被冻得又红又肿,那半年,她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哭。
    半年后,我才正式调到木雅祖庆担任生活老师。但我女儿却没有得到特殊照顾,她跟同学们同吃同住,不能擅自到办公室找妈妈,只能叫妈妈为谢老师。女儿很懂事,她说班上有同学是孤儿,如果我叫妈妈,他们听到就会很伤心。就这样,只有在放假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叫上一声“妈妈”。
胡忠:对妻子我也有很内疚,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她在工作上是“拼命三郎”,在高原8年摔伤过腰,那双弹得一手好钢琴的手,为娃娃捡柴烧水洗衣服洗澡,被如刀割的寒风侵蚀,如今已变得粗糙。长年的高原生活,她也落下了背痛的顽疾,医生劝她好好休息,我也希望她能回城里静心养病, 可她放不下孩子,因为她知道,她走了,学校里就没人给学生讲课了,她就这样一直坚持着。
郭美红:向作为妻子和母亲和老师的谢晓君致敬!坚守高原12年,在人生上你们最大的收获了什么?
胡忠:人生很短暂,假如不去支教,我也会和城里的老师一样,机会多些,物质生活条件好一点,和家人朋友相聚的时候多一些,但自己在高原上这么多年,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更有意义,坚持10年后,我内心很多浮躁和不知足没了,懂得了教育是什么,教师是什么?把自己的知识文化,移植到高原娃娃身上,看到了教育的效果,一辈子做这件事,我觉得值得,我不后悔。
郭美红:长年的高原生活,谢老师也落下了背痛的顽疾,而刚刚40岁出头的胡老师已是满头银丝,如今,作为校长的胡老师,身份仍是志愿者。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后,成都市教育局解决了胡忠老师的公办教师身份,我们也衷心希望好人一生平安。
    身影人物,榜样力量,在本期访谈结束之前,请两位老师给我们身影栏目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有待于我们更好地提高和改进,同时也请两位老师谈谈对广大青年朋友给予的希望?
胡忠:非常感谢《身影》在线访谈栏目,非常感谢主持人,非常感谢广大网友,给了我们这样一种机会和平台,让我们能与大家真诚地相互交流、互相学习,感觉很棒!
我是很普通的教师,也许是对职业的热爱,也许是对工作的执著,这么些年,我相信了一个信念,就是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何种职业,人都必须要有爱心与责任心,爱与责任是这个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朋友们去开启、去发扬!谢谢!
谢晓君:非常感谢朋友们对我们全家还有我们的学生们的关心、支持、帮助!感动中国节目播出以来,我们一直感受着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着来自社会大家庭的爱,在大家的鼓励下,我们支教的信心更足了!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对青年朋友们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心里树立起一种朴素而真诚的爱的价值观,我们现今的社会条件,物质发达,生活优越,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里产生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真诚热爱与关怀,我们或许就会时常感受不到内心的柔软与充实。我认为,人的心灵的空间只有用爱与责任去填充才能得到饱满的,有爱的心灵是生机蓬勃、充满希望的,有爱的心灵是能感受到快乐与满足的。所以,很希望有更多的年轻朋友将自己的爱与责任展现出来,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尽情放射自己青春生命的美好光彩,为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
郭美红:听了两位老师讲述12年高原生活工作的点滴,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感动,因为你们已经感动了中国13亿人,这仅仅是你们是12年间的一个缩写,正如胡忠和谢晓君两位老师在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后所说得:“爱心是幸福的源泉,我们相信,爱心会传递下去,力量会越来越强,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命运。”我们也坚信他们会继续坚守在高原,把这份爱延续下去。本期访谈就到这里,谢谢胡老师和谢老师的感人分享,我是主持人郭美红,下期访谈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