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4-6-18 09: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鸽 于 2015-4-15 21:00 编辑

主持:汪  漪
嘉宾:罗德远

【身影人物介绍】

    罗德远(笔名远翔),男 ,出生四川省泸县乡村,高中辍学后回乡务农,曾任村干部,办过农民文学社。1993年9月南下打工,已18载有余,从事过仓管、流水线线长、收货主管、企业报编辑等职,1999年开始从事打工文学期刊编辑工作,发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打工写作者,2005年元月以丰富的编辑、采访和策划经验进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创业者》杂志。2007年9月进入广州增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现市文体旅游局)办公室,兼《丹荔》文学杂志主编。
他是打工文学的代表作家。2005年7月广州增城市政府和市文联引进10位作家诗人之一。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青工作协会员。民间诗报《打工诗人》(2011年11月改为诗刊)创办、发起人之一,“打工诗歌”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和诗友编辑的《打工诗人》已创办10年,推出200多位打工者的优秀“打工诗歌”作品。“打工诗歌”已成为广东诗歌的品牌。


汪漪:身影人物,榜样力量。这里是团中央“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优秀活动案例”——榜样人物大型影视系列专题《身影》在线访谈栏目。我是主持人汪漪,欢迎你来到身影在线接受我们的采访。

罗德远:主持人好,身影在线的朋友们:大家好!


汪漪:
罗德远先生,您出生在四川泸州市泸县,那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兼具春荣、夏艳、秋实、冬秀的江南特色,还有闻名遐迩的“泸州老窖”,可以给我们谈谈你的家乡,以及那里富有文化底蕴和特色的酒文化吗?
罗德远:好的。我的出生地在泸州市泸县,属川南的丘陵地区。泸县古称江阳,建县2100多年,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织中国分部确认为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可以说历史悠久,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宋墓石刻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泸州雨坛彩龙——吸龙之灵气,吐龙之英华,泸县的龙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主要包括龙舞、龙桥、龙雕等,因此被命名为中国龙文化之乡。
    泸县还有“川南鱼米之乡”的美誉,系泸州旅游的北大门,有“川南第一大道”之誉的新县城——龙城,以其碧水、蓝天、花园城的典雅、靓丽、浪漫、抒情和中西合璧,倾倒中外游客;有“川南第一湖”美称的玉龙湖;高洞瀑布旅游风景区有高100米、宽50米、深60米的瀑布,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神话传奇,景区风景秀丽,雄伟壮观,冬暖夏凉,属世间罕见的天然奇观,可与贵州黄果树瀑布相媲美,还有天潭、天鸡冠石、金龙显身、仙女露、斩龙剑、天河水吼、映月潭、金龟晒水等多处奇异景点,清澈见底的大鹿溪河横穿其中,溪河内水清、鱼肥且品种多样,沿河两岸风景优美、雅致、壮观,是休闲游乐、避暑的好去处。
    我的老家四川泸州,因闻名中外的泸州老窖被人称为酒城。泸州酒业,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在新中国,与源远流长的巴蜀酒文化一脉相传。泸州老窖源远流长,系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以众多独特优势在中国酒业独树一帜。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被誉为“中国第一窖”,以其独一无二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世界酿酒史上的奇迹。
    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众多赞美泸州的诗词歌赋:唐代大诗圣杜甫在《泸州纪行》一诗中写道:“自昔泸以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三杯入口心自愧,枯口无字谢主人”;北宋诗人黄庭坚曾因贬谪来泸州住了半年,吟出“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余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的诗句,道出了泸州酿酒、家家饮酒的习俗。苏东坡的《浣溪沙?夜饮》一词:“佳酿飘香自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间,三杯未尽兴尤酣。”倾注了苏东坡对泸酒的偏爱和迷恋之情。朱德同志作为护国军旅长驻守泸州城时写道:“护国军兴事变迁,风烟交警振滇滇;酒城幸保身无恙,检点机韬又一年”,从此,泸州“酒城”的美名传遍全国。 
.
汪漪:罗德远先生,1993年你南下打工,曾从事过仓管、流水线线长、收货主管、企业报编辑等职,可谓经历了诸多磨难,请问这些打工的日子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和收获?
罗德远:收获的是经历,也是财富。我自1993年9月南下打工,之前在老家乡村担任青年团干部,还和徐非等离开校园回到农村的文友创办了文学社《荒原星》,有一定的理想和抱负——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路,“找钱”,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也是促使我们离开家乡的原因之一。因当时朋友徐非和中学同学何鸿铭都在广东惠州打工,所以选择了来到惠州的一家大型中外合资企业工作。
    记忆深刻的是,我是同学的弟弟介绍进厂的,应聘的职位是物料部的一名普通仓管,介绍人再三叮嘱我,一定要说从事过会计工作,这样更适合相应的职位。面试我的是一位曾经在南京大学教学的教授,看了我递给他的泸州市作协会员证、诗歌作品样刊等后,淡淡一笑说:有写作水平固然好,但你更要认真清点好每天收发的货物,不要弄错数据哟。令我不胜羞愧。从此,我将那些代表我“作家”身份的资料放在了箱底,不敢再拿出来——南方,并不在乎你曾是什么或会什么,而在意你适合什么。这是初次见工的经历给我的启示。
    在这家多达2000多人的大型电视机厂,我一干就是近六年,从一名普通仓管,做到组长、线长、主管兼企业报编辑,直到1999年6月离开惠州,去《嘉应文学》杂志社广州办事处,开始人生的另一种跋涉。可以说,我在这家公司的经历,让我真正领悟到了付出总会有收获,这个简单却朴实的道理。进厂后,我把曾经作过村干部和“作家”的身份忘却,实实在在的做好每件事,最初从普工做到组长。有两件颇有意思的事一直记得:进厂一年多后,公司举办圣诞晚会,天天加班的我利用紧张的午休时间创作了一首散文诗,由同事在圣诞晚会上朗诵,于众多精彩的歌舞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晚会二等奖,得到总经理的赞赏。后来,总经理到全国各地考察,看到很多著名的企业都办有企业内刊,也很想办一份宣传企业文化的报纸,当时正好在《深圳特区报》上读到一篇附有我们公司地址的文章,作者就是我,于是让我兼职作了企业报副刊编辑——虽然薪水并没有增加,但能得到认可且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我非常欣喜。               
    第二件事是负责管理的副总经理黎炳潮知道我是个“作家”后,一天到流水线检查时,看到我正在卖力的用拖车拉货,连说“想不到”,对我大加赞赏,后来晋升我为线长、主管。进厂最初的一年,为了把工作做好,我卖力工作,连元旦、国庆都主动请缨加班,工作能力得到了上级认同。一年后,打工生活的种种际遇,对故乡的怀念等,促使我开始提笔写下内心的感受,这就是后来被称之为“打工诗歌”的作品,这些作品陆续发表在大鹏湾、佛山文艺、江门文艺、嘉应文学等刊物上,对我的文学写作激励非常大,由此结识了很多同样写作的打工朋友。在惠州打工近六年,因为工作的忙碌和勤奋的写作,我还从来没有去看过一场并不奢侈的电影或录像,其间的忙碌和努力可见一斑。
    记得1998年的有一个月,当书摊的众多杂志面世时,竟然有7家杂志同时有我的作品发表,深圳一位朋友电话里问我,是不是我穷疯了还是怎么的——因此可以想像那时对文学的痴迷和狂热。我的很多自认为不错的诗歌、散文,大都在那时创作、发表。
汪漪:四川是农民工输出大省,你是如何看待农民工成长这种现象的?
罗德远:我们出来打工时,四川和重庆还没有进行区域划分,人口居全国省份之首,加上当时内地经济差一些,外出打工几乎成为一种潮流。四川人具备了勤劳、聪明、能干等多种品质,通过南方特区的磨练,成长成材是自然而然的事。可以说,四川的农民工为南方特区贡献了青春与汗水甚至生命,是南方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广东不应当忘记四川。同样,后来兴起并引起极大反响的“打工文学”,四川作家占了半壁江山——四川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对改革开放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无论是现代化建设还是文化发展,都应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汪漪:你是1999年开始从事打工文学期刊编辑工作的,可以给我们分享你从事打工文学编辑过程中使你感动的一些故事吗?
罗德远:好的。从1998年6月成为打工文学畅销期刊《嘉应文学》编辑以来,接触了无数的打工写作者,与他们的相识、接触,甚至成为朋友,目睹他们的成长或转型,其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人生故事。我想以后如果有写自传的机会,真的要写写与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相信会想当感人。
    这里只说几件事:做编辑13年来,编发过许许多多写作者的文章,这些名字相信现在大家仍然知道,如编发不少诗歌作品的郑小琼,如在《嘉应文学》编发其第一篇自传体文章的王十月,以及如今成名的作家诗人如张守刚、何真宗、任明友、黄吉文、汪雪英、李斌平、刘大程、柳冬妩、李明亮、许岚、许强、周航、王承东等等,几乎都编发过(在《嘉应文学》工作期间,我一直是诗歌编辑,但因为杂志社的一些原因,栏目主持标明李凤蝉,所以当年的作者并不知道真正的编辑是我);在我如今保存完好的一个硬抄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4000多个打工作者的地址、邮编和电话,分别是我在嘉应文学、惠州文学、飞霞杂志社工作期间,陆续记录下来的,当时网络不普及,我经常自费给他们退稿或回信,鼓励他们创作,和他们谈文学人生;有意思的是,我还促成好几对打工写作者最终成为夫妻,比如现居珠海的诗人王承东、现居深圳的作家唐兴清、扬帆夫妇等。编辑作为我的职业,我一直认为我和作者是平等的关系,却使我们机会接触到他们的作品和人生,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我和作者之间发生过不少温馨、感动的事情——我和很多至今没有“变质”的作者,至今都是朋友。
汪漪:为什么要创办民间诗报《打工诗人》?你是民间诗刊《打工诗人》创办、发起人之一,“打工诗歌”积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和诗友编辑的《打工诗人》已创办10年,推出200多位打工者的优秀“打工诗歌”作品,如今“打工诗歌”已经成为广东诗歌的品牌。可以讲述这个“打工诗歌”品牌走过的艰难路程吗?
罗德远:十年前,我和徐非、任明友、许岚、黄吉文、汪雪英等一批有着共同命运的打工写作者,经历了初出家门、艰难谋生后,在与人生抗争的跋涉途中,为寻找一份精神支撑、一种与灵魂对话的方式,创作了大量反映打工者生存与情感状态的诗作。之后,怀着共同的目的,徐非、任明友、许强和我,我们四位在惠州的打工写作者,决定创办一份民间诗报,集合所有打工写作者的声音,这份诗报经过几位创办者反复讨论,最终达成共识:“流浪诗人”、“漂泊诗人”、“行吟诗人”等称谓,都没有“打工”二字更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身份,徐非提议命名为“打工诗人”,加上当时畅销期刊《佛山文艺》有个很受欢迎的诗歌栏目“星梦园打工诗人流行榜”,于是得到大家认同,诗报干脆取名《打工诗人》——打工是我们脚下的现实土地,诗人是我们蓝天上的精神梦想。我们还写下宣言:“打工诗人——一个特殊时代的歌者;打工诗(后改为打工诗歌)——与命运抗争的一面旗帜。我们的心愿——用苦难的青春写下真实与梦想,为漂泊的青春作证!”
    正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一份奉献之情,在没有世俗功利之心的氛围里,通过《打工诗人》这份民间诗报,打工诗歌写作者们完成了一次精神意义上的大集合,促使中国诗坛崛起了一个崭新的诗歌体裁——打工诗歌。如今,《打工诗人》已走过十年历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底层打工者或关注底层的作者加入这支创作队伍,这些现实主义的诗篇,注入了打工者或底层的理想和信念,为心灵带来精神的向往与寄托。创刊30期,我们从报纸改为刊物,共推出300多位“打工诗人”的1500多首优秀诗歌作品,作者由最初主要集中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到遍及长三角、北京、天津、重庆、浙江等全国各地,创作者主要来自白领、普工、修理工、建筑工、补鞋工、流浪歌手等各个行业的业余作者。
    通过《打工诗人》这个载体,我们还先后编选出版了《1985-2005年中国打工诗歌精选》、《2008年中国打工诗歌精选》、《2009-2010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等年度选本,将“打工诗歌”推向全国,《文学报》、《中国青年》、《诗刊》、《工人日报》、《诗选刊》、《星星诗刊》、《华夏诗报》等报刊陆续推出作品专辑,介绍和推荐打工诗歌优秀作品,近50位打工者出版个人诗歌作品集,全国有50多位专家、教授对“打工诗歌”进行研究,更有许多大学生、研究生、硕士、博士生将“打工诗歌”作为毕业或研究论文。
    文学评论家和社会学家们普遍认为,“打工诗歌”如同打工者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作出的贡献一样,理应在当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汪漪:希望给大家分享你的报告文学《一位打工者的创业足迹和爱心历程》。
罗德远:在从事编辑工作期间,因为杂志社的需要,我从写诗歌、散文,开始试着写纪实和采访,后来发现这种采访,更能真实艺术地展现打工群体的奋进历程和精神世界,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哪怕杂志社没有工作任务,只要有打工朋友报料,觉得有价值我都会自费去采访。
自2001年开始十年以来,不知不觉间,我竟然采访、发表了近百个底层人物的故事。《一位打工者的创业足迹和爱心历程》是其中之一,主人公是一位安徽来东莞闯荡的作家和创业者石继伟,其创业寻梦,成功后回报社会的经历深深感动了我,便前往采访,写成这篇报告文学,2006年12月获得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总工会联合举办的“快乐打工”征文二等奖,这类文章现在来看,在引导广东外来务工青年树立正确理想,如何实现梦想方面,仍然很有价值和意义。这篇文章已收入我的新书《雁南飞:中国打工者非虚构文学作品选》。
汪漪:你是2005年7月广州增城市政府和市文联引进的10位作家诗人之一,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纪实,你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据说最近你又出了本新书《雁南飞》,希望为大时代作证, 为打工者立传。
罗德远:作为一位打工者出身的作家诗人,自己为自己喝彩,自己为自己立传,也许更能感同身受,更具有平视角度,也更有意义。出版时将此书定位为:讲述打工故事,丰富中国经验。相比之前的诗歌散文,本书更真实而艺术,是一部有故事的传奇之书,也是一部有时代意义的书,它与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南下打工者有关。
    《雁南飞》一书共收入20篇人物的深度采访,每个人的故事没有粉饰,毫无虚构,不同的是来自各个行业,相同的是都从底层做起,都或对生存或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结局各有各精彩和辛酸,其中既有60、70年代,也有80年代的打工者,发生的故事背景均在南方,各自的经历丰富多彩,在情节描述上我力求诗意生动。相信阅读起来,这些非虚构的故事,远比一些著名作家笔下的小说更精彩、感人——究其原因,这些人物作为南下寻梦、命运沉浮的人物,他们本身的抗争、希望,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作为写作者的我,和他们一样是亲历者,所以在采访、体验和写作过程中,我曾为他们的奋斗激情澎湃,也为他们饱受的曲折坎坷热泪盈眶——我们是相同命运者,我的文字是真切的、没有距离的。20篇富有传奇的故事,20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几乎就是整个南漂打工者生存与情感状态的时代缩影。
汪漪:2006年12月,报告文学《一位打工者的创业足迹和爱心历程》获得广东省委宣传部二等奖,出版了多部作品,收获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许多打工写作者相比,你取得了较大的文学成就。在这里,想问下你是如何在艰难的打工生活中积极奋发的,或者说,如今的新生代农民工,如何才能成长成材,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给他们?
罗德远:还是之前说过的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执着和热爱能成就一件事情。第二句话: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永远不要丢失梦想。
    一路走来,如果说自己有一点收获的话,那就是坚信只要肯拼搏付出,生活总会予以相应的回报,因此固执地认为人生少有捷径可信。我想,在打工或人生途中,我们理应对生活要求低一些,以一份勤勉和踏实去寻找自己的目标,当现实比我们想象的美妙,我们便会惊喜并珍惜;如果结果没有我们想象的美好,我们也要坦然面对,而不应失落和消沉——重要的是,跋涉的路上,我们永远不要丢失梦想——只有当梦想拥有了健康正确的方向时,梦才有可能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汪漪:2007年9月你进入广州增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现市文体旅游局)办公室,兼《丹荔》文学杂志主编。你如何运用这个政府给你的平台,又打算怎样给我们的草根文学给力?
罗德远:通过《打工诗人》、《丹荔》等文学平台,编发更多优秀的作品,发现、培养更多优秀的底层写作者,举办更多的文化活动(如计划今年举办的《打工诗人》“打工诗歌双年奖”和编辑《2011-2012年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等),提升打工文学质量,是我的希望也一直是我和同仁们努力做的事情。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群体的力量和智慧无限,希望有更多关注底层、关注底层文学的有识之士,通过更多的方式帮助打工者成长、成材,草根文学才有希望,底层打工者才有希望,中国社会也才有希望。

汪漪:很高兴你能接受我们身影榜样人物在线访谈栏目的访谈,在节目结束前,你怎么认识我们身影榜样人物在线访谈栏目,你想对栏目组和广大网友有什么样的寄语?
罗德远: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栏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这些榜样就在我们身边,这些人物的经历可感可信,可以让我们从别人的故事里,思及自身,得到有益的收获。这个栏目可以做好做大,成为一个了解生活、了解他人的窗口。另外,我想和广大网友们说,我并非什么“榜样”,和很多朋友一样,一路走来,有得失和悲喜——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有所努力和突破,从而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才能早日成长成材。
汪漪:谢谢你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在与你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也受益非浅,很高兴能采访到你,这期访谈就到这里,我是主持人汪漪,下期节目见。



真人游戏|电子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