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查看: 1251|回复: 1

也谈书法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4 21: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谈书法批评
       □ 刘丙申
    当代的书法创作真可谓是丰富多彩,各种大赛中显露出的书家更趋向于年轻化、学者型,真可谓是人才辈出,后生可畏。相对过热的展览和比赛而言,书法批评却显得过于匮乏,书法批评还没有走出“象牙之塔”,涉猎者寥若星辰。
确切地说,书法批评是书法创作的进一步升华、理解。这就要求批评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还要同时具备较深的书法功力,目光、视角都要独到,落笔生花,击中要害,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襟怀坦白,大胆热情,不怕得罪人,同时还要敢于对所评的作品作出客观、公正、准确地分析和评判,那样的话,才能让人看作是内行,被评者才可心服口服。
书法批评是一门学问。首先是要对所批评的作品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点明宗法哪一家,然后从大章法、小章法,从结构、布局到墨色的干湿变化,再到款识的大小、印章的位置,准确无误地分析,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优点要说,缺点更要说,要一语中地,击中要害,客观无误地去评价别人的作品,即不夸大优点,也不缩小缺点,即要能心平气和、公允、公正,又要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实事求是的评判才能对被评者敲响警钟,让人家从内心里认同和接受,同时也对其他的欣赏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书法评论家”又可以称做“书法批评家”,应是坦坦荡荡之人,直向人生毫无顾忌的畅言,语感应亲切,针对性要强。一个才情出众的书法家与一个平庸书家的区别就在于不同于古人,又不同于今人。然而,在艺术领域里能独领风骚的就那么几个人,对谁都大加赞赏,岂不都成了“著名书法家”了?!从中国书法界的现状来看,虽然众多时贤在传统、观念、形式等诸多方面在进行多角度的探索,但限于社会环境及书家的自身不足,令人振奋的作品确实不多,必须承认的事实就摆在我们面前:要超越古人的经典之作恐怕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怎样客观、公正地去评论一件别人的作品,如今已成为了一桩令评论家十分头痛的事情了。
多少年前,专业的书法报刊上不是也曾发表过数篇的书法批评吗?然而多是故弄玄虚,报喜不报忧,把笔墨重彩都放在了吹捧上,先写如何从幼年师承某大家,再写学书的艰辛及所取得的成绩……总之,重点是夸字如何如何的好,且多为溢美之词,最后才简短地提出不足及努力的方向,也仅仅是泛泛而谈,如隔靴瘙痒,拍一巴掌揉三揉,缺少说服力,对书家及读者都没有什么教益可言。一个平庸的书法批评家只能是把批评当成吹捧之后的点缀和附庸。这类书法批评文章可谓是如出一辙,不看也罢!!!
更有甚者,本来此人的书法非常一般,但作者非要把他夸耀一番,以至于读者看后怀疑此评论家是否懂书法。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评判标准的书法评论家,简直就是没有立场!!!郑板桥曾曰:“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2004年王镛先生主编的《书法杂志》第一期,石开的文章“评说名家”,对前几年35位专家票选的世纪十大书家,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说了大实话,对自己讨厌的沈尹默和谢无量就直接说了出来,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对沈尹默、谢无量、沈曾植、黄宾虹的书法指出其不足之处。
同是这一期上,蔡大礼的文章“世纪之初扫描印坛”,对当今印人的分析批评公允、透彻,有理有据,一针见血,对名家及暂露头角的年轻印人都能一视同仁,“名家”怎么了?在这里照批评不误,直言不讳。
之后,便是斯舜威、张瑞田的仗义直言,看的出他们的脊梁很直,这需要何等博大的胸怀呀!佩服、佩服!!!
《书法报》上“直击名作”栏目,朱以撒先生的书法批评文章,久负盛名,他以敏锐的目光、独特的思考、犀利的文笔、指斥时弊的勇敢坚定地站在了书法批评的最前沿,从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关注和推崇。看得出来,朱以撒先生对书法是很在行的,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分析的很有哲理,让人信服!这样的批评并不是对人身的攻击,是真正把书法作为一种热爱的事业来对待的。这样的文章很有分量,读了痛快,耐人寻味。朱以撒先生不计得失,虚怀若谷,心态宽厚,笑对人生。我们说宋代的黄庭坚之所以能从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就是因为他有一双“法眼”,这双法眼也就是宋人津津乐道的“九方皋相马法”,我们说朱以撒先生不也同样具备了这么一双法眼吗?!
当今中国美术馆的个人书法展搞得热火朝天,似乎给人感觉不在这里办个人书法展就不是真正的“书法家”。尤其是下午的研讨会,更是例行公事般的;研讨会成了吹捧会,溢美之词、拔高无边际地吹捧赞扬,让我等后背直冒凉气,更有甚者,吹捧某人的书法已经冲出了国门,走向了国际,不仅是中国名人,而且是国际名人,把某人的书法吹捧为‘堪称大家手笔’、‘自成体系’,这不仅是对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一种误导,而且也是对书法艺术以及书法界的一种嘲笑,更是书法界的无奈与悲哀。
毛泽东主席说过“文艺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书法艺术上同样要允许有争议,要允许别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事不对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也曾写过一篇批评文章,题目是“名家也有败笔时”。批评某著名书家和某著名画家,他们为通州区公共场合下的题字,竟然是繁简字混合着写的。我的几位朋友都劝我说“批评的文章你还是别写了,因为人家是很著名的书画家,也许是人家太忙了、也许是人家的笔误、也许是……即使你写了批评文章,那又怎么样呢?没有人敢给发表,人家的影响太大了!”我不信,尽管我知道自己会是徒劳的,但我相信正义的力量。然而,我修来改去,费了好几个晚上打出来的这篇批评文章,竟然真的没有一家报刊愿意给予发表;不曾想最后竟然是在《运河》这样一个区级小刊物上发表了,却也击起了一点小小的浪花;于是我感叹:正义何在?!真理何在?!
凭心而论,书法艺术要真正能达到那种自然、放松、天真烂漫、古朴纯真,真能像怀素说的“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那种酣畅淋漓的境界,不是每一个人所都能达到的。有怎样的人格,就会有怎样的艺术追求。
大胆地指出、正确地评判是书法批评的重要特征。有些评论家“非常现实”,评论之前先收取了人家的银两,必然就说好听的,对谁都好,否则,就没有了下一次,可这样的“评论家”中国多的是。一个真正的书法评论家,不仅要有高超的艺术修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厚的书法功力、独到的审美能力,还要有准确的判断力,他可以对一个时期内艺术创作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甚至可以引导一个时代的潮流。我们真情地期待着这样的书法评论家越来越多,我们期待着……
2010.6.18   稿于北京通州区文化馆




刘丙申
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通州区书协副秘书长、北京通州区老年大学书法教师、北京财贸学院特聘书法教授、徐悲鸿画院特聘书画家、通州印社社长。                                电话: 13716730278
地址 :北京通州区西海子西街14号   通州区文化馆         邮编:101100
微博:老印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