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泾川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县,在解决好“三农”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工农联盟”谋求农业产业化,打造“样板村”带动农村社区化,改善民生探索农民市民化。其思虑长远,眼界开阔,措施得当,效果显著,发人深思。泾川的经验表明,西部的农业发展大有可为,农村大有希望,农民大有用武之地。只要认清形式,找准方向,西部地区的“三农”工作也会迎来春天,实现赶超。
■本报记者 李亚楠通讯员 张宏 赵永刚
甘肃省泾川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如何实现转型跨越,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该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三化”为目标,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民得到了真正实惠,有力促进县域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
农业产业化
“工农联盟”的积极探索
11月9日,记者来到泾川县正大公司,只见一座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已拔地而起,走进30万吨饲料生产线车间,机器正开足马力生产……泾川县工信局副局长刘泰介绍,这个公司的建成投产,解决了全县发展畜牧产业饲料不足的“短腿”问题,公司从试产到现在已经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产销两旺。
随着泾川县正大公司30万吨饲料生产线项目的建成,该县肉鸡产业将真正摆脱饲料供应的“前掣肘”。而产品销售又有雨润集团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生产线解决“后顾之忧”,这样该县养鸡产业产、供、加、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这是泾川县以抓工业经济的理念,突出培育龙头企业,以形成“工农联盟”之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成功范例。
泾川县是一个雨养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35.3万,农业人口比重占到了90%。自给自养、小打小闹的农业发展模式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该县转变发展思路,用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路、手段和方法,“工农联盟”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县农业产业化走上了转型跨越之路。
果品产业是泾川县的第一主导产业,该县按照年递增5万亩的速度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果品的冷藏、包装、加工等,提高果品的“身价”。目前,全县建成了恒兴果汁厂、林塬果酒厂,建成果品气调冷藏库57座。今年,这个县招商引资开建了泾川县陇原红果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建成了一期钢结构气调保鲜库8间(面积3000平方米),计划利用3年~5年时间建成集果品冷链贮藏、精深加工、包材产销、贸易物流、商业服务等5大功能于一体的陇东果品贮销流通园区。
一个个养殖园区就是“微型工厂”,养殖户养出了生态红牛、品牌生猪;一个个蔬菜园区就是建在田间地头的“生产车间”,种植户种出了绿色蔬菜。“工农联盟”推进农业产业化,也改变了泾川县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使这个县养殖、种植逐步走上了集约化的发展之路。目前,这个县累计建成蔬菜产业园区30个,日光温室2155座、蔬菜大拱棚1.9921万座,带动种植露地蔬菜11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76个,生猪饲养量达到了18.7万头、肉牛饲养量13.19万头、肉鸡饲养量184万只。
农业产业化,把农民引进了市场,也让农民尝到甜头,鼓起了腰包。汭丰枣林子村农民向来有种植甜瓜的习惯,传统的露地种植产量不高、上市晚,也卖不上好价钱。今年,这个村建起了蔬菜园区,新建成的日光温室成了群众的“聚宝棚”。“我家的第二茬西红柿已经上市,一公斤4元钱,客商都抢着要,现在是供不应求。”枣林子村菜农乔富成说。
对于规模种植的好处,乔富成说:“种植的规模大了,就有客商来收,我们的蔬菜就不愁销路了。”
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确保“工农联盟”大融合,泾川县还精心订制了“大礼包”。为了吸引更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该县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从土地、行政审批、贷款等方面给予最大的优惠。县财政设立了农业产业化扶持基金,用于扶持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涉农项目引进、品牌创建;对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按照每平方米60元予以补助,对于建设钢架蔬菜日光温室每座补助4万元、土墙日光温室每座补助2万元、大拱棚每座补助4万元、中拱棚每座补助8000元;并把“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创业担保贷款”等财政贴息贷款向产业大户倾斜。鼓囊囊的“大礼包”激发了泾川县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他们的热情更高了、心劲更大了。
农村社区化
打造农村“新样板”
11月8日,天下着濛濛细雨,驱车来到泾川县玉都镇康家村,在这个村组团建设的小康住宅区,只见宽阔平整的水泥硬化路,别具特色的两层小别墅,青砖灰瓦的小康屋,亭台廊榭的中心花园,花园里菊花开得正艳……站在这个村中心花园的最高处,康家村新村全貌尽收眼底、美不胜收,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
玉都镇康家村以建设生态旅游示范村为目标,以文化体验为牵引,多方整合项目资源,深度挖掘发展潜力,初步形成了集产业开发、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发展格局。
康家村的华丽转身,就是该县“抱团”建设新农村的一个缩影。
2006年,泾川县被列为全省第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2009年又被列为第二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两轮试点该县先后争取项目补助资金4450万元,在项目补助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下,该县累计带动群众、整合项目投资10亿多元,打造出了泾川新农村建设的新品牌。
2012年第二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项目结束后,如何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该县就是将新农村建设进行到“底”,并植入社区建设理念;按照“县城—小城镇—中心村”3个层次推进的思路,全县确定了党原乡丁寨村、柳寨村,飞云乡毛家村等68个中心村布局,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中心村为基点的建设格局,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共建共享。目前,68个中心村已初具规模。
在王村镇二十里铺村中心社区,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小康屋整齐排列;公路两旁的蔬菜大棚星罗棋布,蔚为壮观,成了村民的“聚宝棚;硬化道路直通群众家门口,群众个个喜笑颜开。
这个村融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组团式建起了新农村。村民魏恩宏住上了小康屋,他笑着说:“我们现在住上了小康屋,修起了文化广场和鱼塘,挣钱有蔬菜大棚,现在生活很幸福。”
2013年,全县推进了3个示范带、5个示范村和飞云南峪、党原高崖等14个中心村建设,新建、改建小康住宅2640户,实施危旧房屋改造3000户。在组团建成的新农村社区,水电路网、村庄绿化、排水排污工程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农民市民化
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上世纪80年代,提起泾川农村、农民,更多的人觉得是土房、土气。现如今,泾川农民不再“土”,他们也洋气起来了。
近日,来到党原乡柳寨村的武连成家。武连成的母亲带着我们参观了她的新家。陇东特色的小楼,漂亮的装潢,客厅、卧室、整体橱柜、雕花楼梯……一点也没有传统农房的样子。
说起这房子的好处,老太太就打开了话匣子。武连成的家,过去在山里,出来进去路很不好走,加上离城镇比较远,老人看病、孙子上学,都很不方便。去年儿子盖了这栋二层小楼,把她从山里的老屋接出来住。住在别墅似的小楼房里,自来水一拧水龙头就来,电灯一按开关就亮,电视、冰箱一应俱全,路也好走了,出门走3分钟就是村部,生活是一天一个样,老太太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和柳寨村一样,如今,在泾川县建成的农家新村,水电路网,村庄绿化,排水排污工程,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户用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也走进了百姓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县累计建成通乡通村油路224条(总长592.66公里),提前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建成北部、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实现了“自来水化县”的目标。新建户用沼气池1.989万座,发放太阳灶1.5806万台,建成沼气服务网点33个,全县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53.3%。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让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服务。在每年集中办好“10件惠民实事”的基础上,泾川县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要求,将公共服务的链条不断向下延伸,力促各项公共服务惠及城乡群众。
该县以县城为圆心,各乡镇为圆点,着力打造以物流、人流、信息流为主的“一小时便民生活圈”。
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群众最迫切、社会最关注的饮水、行路、上学、看病等问题,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全县新建改造各级各类学校148所,消除D级危房11.4万平方米,乡镇中学、中心小学新建改造达到94.1%。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县里实施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标准化改造工程,并逐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实施大病救助等惠民政策。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并重,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农家书屋”162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0个,完成了1200个自然村2.2万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如今,住在中心村、新社区的泾川农民,一出门就是标准化的村部、卫生所、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代办、医疗、购物、休闲、务工等全方位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