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风鲁韵地 山水茶业口——莱芜市茶业口镇人文风光摄影系列报道 文:艾华 摄影:高群、王毅、苗文录、艾华、王博生 【序】这是一则姗姗来迟的纪实报道,尽管多次走进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乡镇观光、考察、学习和采风,但始终没能捋出想要给予茶业口镇党政领导极其庶民百姓一个确切而又寄予希望的宣传切入点?!还好,在历经长达数月的反复思考、资料查阅、思想沉淀后,总算寻找到了一些能够真实反映茶业口镇历史面貌极其现实状况的着眼点来,以雍常挂心怀的茶业口镇而我自慰…… 
第一次走进茶业口镇,是2015年5月24-27日应新华社中国图片社高群老师的邀请,随图片社摄影家们一行多人采风。在短暂几日的采风活动中,我们在该镇党委政府人员的精心安排下,有条不紊,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半夜三更驱车登临齐长城扑捉晨曦瞬间的美好;我们走乡串户深入百姓与他们拉家常,谈古道今,叙述百姓们的喜怒哀乐;我们走进自然生态保护完整的森林公园尽情享受大自然寄予我们的恩赐;我们拜谒汪洋台、参观抗战民兵纪念碑;我们深夜酌茶与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一起交流和探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感人故事、存在着的突出矛盾以及应对策略……2015年9月当我再次受邀走进这座陌生而又熟悉的茶业口镇,我觉得一切是那样的亲切、亲近,仿佛像是一个久别在外的游子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面见亲人一样,感到了一种力量的攀升,一种温暖的涌动!茶业口镇“焦裕禄、孔繁森”式的朴素基层党委书记李文汇的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睿智博学的执政理念、憨厚淳朴的为人品性,还有团结友好的党政班子以及在那优美生态环境下生活着的淳朴百姓,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一串串动人情景历历在目……茶业口镇,你在等待着什么?而我又在找寻或者给予你着什么?!请随我一同解读“齐风鲁韵地、山水茶业口”的古与今…… 
一、茶业口镇的历史变迁茶业口镇位于古齐鲁长城脚下,地属纯山区乡镇,,耕地面积34068亩,山林面积93000亩,林木覆盖率57%。距省会济南,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东接淄博,北连章丘明水, 西通省会济南,南属莱芜。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等。农业以小麦、玉米、地瓜、花生为主,盛产龙山大红袍花椒、红香椿、大樱桃、富硒板栗等。仲(宫)临(朐)公路、普(集)雪(野)公路穿境。为革命老区,历史著名的吉山战斗就发生境内。主要景点有汪洋台、古齐长城遗址、凤凰山、大岚峪、樱桃谷、马头山、俊林山等。 据史料记载和该镇党委书记李文汇介绍说,茶业口镇因政府驻地茶业口村而得名。村碑记载,建村在明朝中叶,因址在茶芽河口(俗称茶中口),曾名茶芽口,后谐音成茶业口。清末属北乡石城保,民国初年属第七区(雪野区),1941年春属莱芜(北)县的抬头区和茶业区。1942年,两区划归淄川县,同年末,两区合并为茶业乡。1945年10月,回归莱芜县,仍为抬头、茶业区。1946年10月,两区合并称茶业区。1951年3月,改称第十一区。1955年10月复称茶业区。1958年3月分为茶业、腰关2乡。同年10月,改为吉山、腰关2个公社。1959年2月合并为腰关公社(不久更名茶业公社),辖峪门、腰关、茶业、花林、法山、阁老管理区。1984年4月改称茶业办事处,辖峪门、腰关、茶业口、花林、上茶业乡,60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1985年10月,改分为茶业口乡、腰关乡。1997年,茶业口乡面积82.21平方千米,人口21909人,辖3个管理区,茶业口、上龙子、下龙子、阁老、珍峪、卧铺、李白杨、刘白杨、高白杨、王白杨、西圈、上茶业、中茶业、下茶业、上王庄、下王庄、上法山、中法山、下法山、潘家崖、逯家岭、曼里、吉山、双山泉、东圈、史家崖、花林、桑科、上宅科、下宅科、上石城、下石城32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腰关乡面积89.64平方千米,人口15783人,辖2个管理区,北腰关、东腰关、西腰关、南腰关、船厂、上温峪、中温峪、下温峪、董家峪、埠口、龙堂、上石臼、下石臼、龙子庄、上迷马镇、下迷马镇、南嵬石、北嵬石、西嵬石、峪门、东榆林、西榆林、中榆林、暗摇头、姜家峪、尧舜、黑山头、榆林前28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2000年12月,撤销腰关乡、茶业口乡,以原腰关乡和茶业口乡的行政区域设立茶业口镇,镇政府驻原茶业口乡政府驻地。现有国土面积185.6平方公里,人口3.7万人,60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被评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山东省卫生乡镇”、“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山东省绿化模范镇”,享有“中国花椒之乡”、“樱桃之乡”之美誉。 
二、茶业口镇的现实状况在我们与该镇党委书记李文汇的座谈交流中得知,由于茶业口镇地属纯山区乡镇,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茶业口镇农民生活水平虽然逐年提高,“吃、穿、住、行、用”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30多个村进行了旧村改造或搬迁,85%以上的农民住进新瓦房,全镇新建集市三个,已形成了5天8集的格局,其中有莱芜八大集之一的茶业口大集,每天日交易额20万元,班车实现了村村通,主要开往莱城、济南、淄博等地。但由于地理位置频临山区以及资源分布不对等,道路交通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人口流动等方面所带来的不利因素,仍在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许多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对外的销路缺乏有效对接渠道。几次数日的采风调研活动中,李文汇书记就像是一位十分了解当地实情并且耳熟能详、张口即来的导游一样,向我们详细讲解着齐长城的由来,中法村古村镇的历史渊源、茶业口镇的沧桑变迁。他说,这里民风淳朴,劳动力资源丰富,境内山川秀丽,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龙山大红袍花椒、红香椿、大樱桃、富硒板栗等无公害食品盛名内外,是“中国花椒之乡”。在我们这里流传着“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的地方佳话。(三辣一麻:即葱姜蒜和麻椒;三黑一花:即黑猪黑羊黑鸡和花白兔)。黑山羊的肉肥而不腻,深受外地客户青睐;摩云山香椿芽颜色鲜红、香味浓郁;特产鲜樱桃个大、皮薄、汁多,色鲜味美;紫板栗、黑皮西瓜、豆角等特色产品都有较大规模种植和产量;同时茶业口镇的豺鸡、豺鸡蛋因其山区特有的纯正也在吸引着许多外地客商。 
这里分布的旅游资源也是该镇的一个独到之处,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齐长城遗址坐落于此;曾以经典悲壮爱情故事传送的孟姜女古墓遗址在此发掘;茶业口镇红色文化浓郁,是省级革命教育圣地。抗战时期著名的吉山战役就发生该镇的吉山行政村;红色革命老区、抗战根据地、八路军兵工厂、战地医院以及抗战英烈汪洋、钟效培烈士陵墓、全国抗战民兵爆破大王就在此地;凤凰山、大岚峪、樱桃谷、马头山、俊林山等原生态自然景区群山环抱该镇;已有300多年的樱桃栽培历史的茶业口镇,有万亩樱桃种植采摘园,在这里已连续成功举办过八届樱桃文化旅游节等都无疑是蕴藏在该镇的聚宝盆;金山银山比不上这里的绿水青山,自然生态美汇集于此。在我们交谈该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及如何规划未来发展谋略时,文汇书记意味深长地介绍说,从他担任该镇党委书记一把手时起,我们就反复研究,仔细琢磨,认真负责地制定了一系列齐抓共管以及分工负责的责任制度。要求党员做到的,首先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要求群众做好的事情,党员必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在一次全镇党员大会上他号召茶业口镇全体党员:要树立“四种意识”即(感恩意识、规矩意识、担当意识、忧患意识);处理好“三种关系”即(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明确“三个重点”即:(一是基层党建、二是生态农业发展、三是乡村旅游)。目前,茶业口镇党政干部团结一心,求同存异,互相配合,恪尽职守,想人民群众之所想。 
本届党政一把手把维护当地社会政治稳定与谋求百姓创收致富相结合,把大力推动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抓手,内引外联寻求并带领当地百姓全民奔小康的多种有效渠道。该镇党委、政府竭力要把他们现有的发展目标和既定规划做得有血有肉、有板有眼,让群众看到希望,让百姓得到实惠,让茶业口镇党委政府一班人以及该镇全体党员更有尊严、更有威望!在已建“汪洋中学”的基础上准备规划建设“茶业口镇综合文化中心”,其中包括“吉山战斗纪念馆”、“民俗博物馆”、“群众演艺中心和党员教育中心”。当我们问及李文汇书记这些年在基层开展工作过程中是否也曾遭遇过无奈,甚至有被人误解(包括家人)的经历时,他如是告诉我们,自己家中也有年过八旬的老母亲,因工作在基层一线往往疏于对家人的照顾,难免引发家庭亲人的抱怨是常有的事。他说,做基层工作,特别是做基层党务工作,你必须做到耳勤、眼勤、嘴勤、手勤、腿勤,心更勤。因为你每天要面对的是普通百姓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村与村之间、邻里之间锅碗瓢盆交响曲,农民又没有多少文化,大道理听不懂、不愿听是常有的事。你须不厌其烦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耐心细致、周而复始地向他们讲清党的方针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他分管的一个自然行政村,由于历史渊源遗留下的歪风邪气,时不时频发群体斗殴现象。为了彻底处理和解决好影响茶业口镇整体和谐发展、稳定发展这一突出社会矛盾,他带领党委政府一班人驻扎下来,认真调查研究,仔细研判矛盾的根源,找出在当地较有影响且能代表多数群众意见的人选共同商榷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 
通过用法、用情、用心的大量工作,最终让这个人心涣散、拳脚相加的“复杂村”变成了团结和谐、互敬互助、友好相处的“和睦村”。“要金山银山,更要守住绿水青山”这是李书记经常性的口头禅。在该镇许多村上我们遇到不少的老人,他(她)们精神矍铄、嗓音洪亮、耳聪目明、步伐稳健,依然操持着家务和农活。当看到李书记带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造访的情景时,他们主动上前与李书记及我们打招呼甚至寒暄。在和这些年逾花甲的老人们交谈后方知他们的实际年纪已是70多岁、80多岁、90多岁,有的已年过百岁以上。问其缘由,文汇书记介绍说,我们茶业口镇在面对发展与守护的关键中,为了有效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主动放弃了许多工业项目,特别是对环境有破坏性的矿产资源加工项目,我们宁可拒绝眼前巨额利益的回报也要留给子孙后代绿水青山的优美生活居住环境。茶业口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境内四季分明,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年平均气温10℃,最热为7月份,最高气温35℃,最高极端气温为39.2 ℃;最冷为1月份,最低气温一l7.5℃,最低极端气温为一22.5℃。全年无霜期192天,年降雨量780毫米,年平均日照数为2629.2小时,平均光能辐射总量为124.01千瓦,全镇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周围空气含氧量高于其他地区,地下水资源可直接饮用,因此这里生活的人们普遍健康长寿。 
三、茶业口镇人民的热切期望据我们实地调查了解到,由于茶业口镇地处山区,许多的村民百姓依然居住在大山深处,可耕种的农业用地十分有限,一些地处偏远村镇的信息闭塞、道路坎坷、交通不畅依旧制约着他们的经济发展。如何改变制约茶业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一现状?我们以为,茶业口镇应当积极引进能够帮扶当地农民致富的高科技复合型人才,该镇一些基础设施还很薄弱,茶业口镇急需胸怀梦想,富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投资商、对以深度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创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持有浓厚兴趣的有识之士参与,茶业口镇也期望能够引起新闻媒体、影视文化界广泛关注及推动。 
除此之外,茶业口镇的党政领导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巩固现有社会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前提下,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方式谋求新的创新发展。要注重“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的村级队伍班子培养,大胆启用那些有思想、有觉悟、有谋略、有远见、懂经营、善外交、会管理的乡村优秀年轻骨干。茶业口镇当地农民普遍种植的五谷杂粮、麻椒、花生、樱桃须走集约化生产深加工发展之路。利用当地老区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推动创办旅游线上的“农家乐”、“红色餐饮”文化,有效提升和带动农村、农民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让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老区人民更有热情、更有收益、更有自信。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们对于茶业口镇党委政府领导一班人的评述,那就是“上善若水,大行德广”。假如我们能够寄予该镇老区人民什么诚恳的答复,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党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目标任重道远。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更是多次语重心长地对各级党政领导强调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现如今,我国“十三五”社会发展规划又随即展开全面实施,我们不仅要稳中求进,更要稳中创新社会经济发展。茶业口镇既有丰厚齐鲁文化的历史底蕴,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先天优势,还有求真务实、睿智博学的领导集体,更有民风淳朴、心胸宽阔、憨厚朴实的智慧人民,相信茶业口镇人民的期盼一定能够早日实现,茶业口镇的人民也一定能够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美好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