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查看: 1874|回复: 1

儒家发展的源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5 14: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儒”这一名称在孔子以前已经出现了。《周礼•天官•大宰》:“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曰:“师,有德行以教民者;儒,有六艺以教民者。”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上古社会知识和技能的全部内容。师教重道德品行,儒教重文化知识。孔子继承这一传统,将师职和儒教结合起来,用六艺教育生徒,仍然以儒者自居,徒众也以儒家为名,可见儒家与儒是有联系的。

    中国儒学,是在孔子学说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形成的。儒学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即先秦儒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和现代新儒学。跟儒家发展史息息相关的是儒家对道统问题的关注,主要分为哲学上的道统和文化上的道统。


    儒学六期分法,主要是依传统的时代分段法,若就治学风格言,不外乎“义理”、“考据”二派而已。汉代今文家、魏晋玄学家、宋明理学家,和清朝后期的常州学派、现代新儒家,即“经学义理派”;而汉代古文家、北朝北学诸儒、隋唐义疏之学和清代朴学家,俱为“经学考据派”。义理、考据二派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济补。若发明义理至于空疏,则有考据学家起而为之考事论实;倘考据训诂至于琐碎,则有义理学家为之提纲挚领,疏通大义。

    因此在儒学史上,今文学空疏苛繁而有古文;古文破碎大道而有玄学;玄学虚空而有北学与之抗衡;唐人义疏穷尽枝叶,故有宋明理学勃然兴盛;理学至于束书不观,故朴学力主无征不信;朴学究心于训诂而忘经世先王之志,于是常州学派经世、新儒家救世之说大行于天下。义理、考据二派角力争先,互有胜负,各有千秋。其间落后与陈腐自不可免,但就其积极意义言之,义理在救世,考据在求实。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求实基础上救世,以救世为目的而求实,就是今天中国人急待解决的学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