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查看: 2904|回复: 2

黄河民俗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4 14: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地区,也是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黄河文明曾长期居整个中华民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前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在黄河流域表现得尤为强烈和独特。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朝至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具有很高的内聚力和扩散力的华夏文化圈。而公元前11世纪形成的周文化,是中国古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使下上以来的华夏文化更加丰满并发展到新的高度,而且经过选择,使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尽量达到了制度化。周代礼制文化的建立和完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此后三千年中国文化的面貌,对历代社会的习俗风尚产生了强烈而深远的影响。黄河流域民俗基本具备以下三大特征:

    一、封建性

    黄河民俗是中国民俗极为重要的内容。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因此黄河文化也具有较明显的封建色彩。封建纲常礼法在民俗仪礼中表现得十分普遍,三纲五常自不必说,就是丧、孝等也莫不沿袭儒家古礼。

    二、多民族性

    多民族性是黄河民俗的重要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就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发展到春秋时期,以黄河流域商周各族为主体,形成了我国的华夏族,此后经过了几千年的民族融合和发展,才成为今天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多民族特征使得黄河民俗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极不平衡的状态。无论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方面,还是经济和文化水准方面,各地域的民俗都存在着许多差异。

    三、持续性

    黄河民俗还具有持续性的特征。在中国境内独立发展起来的民俗文化,发展极其缓慢,有的持续了数千年而变化甚微。这一特征一方面增加了中国古代文化独特的魅力,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不易变革的特点,使中国民俗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甚至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命运。

    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持续性特征并不表示中国民俗的一成不变,从汉唐以来便不断有新的元素注入。对我国民俗文化产生影响的并不只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儒、道、佛以及禅宗、土教都曾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民俗心态;汉唐以后的西域文化对于中国民俗文化也发生过不小的影响;秦汉后,中亚、西亚、东亚以及欧洲文化也曾对中国民俗文化发生过明显的刺激作用。

    民俗的传承性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民俗的发展并不与朝代的更迭和社会形态的变革同步进行。民俗具有上层建筑性质,它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它既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形态的突变并不能立即使民俗发生改变。民俗的变化具有滞后性。

    黄河民俗,历史漫长

    自黄河中游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开始算起,距今也有七千年的历史了。经过了夏、商、周的更迭,黄河流域已具备了原始民俗的雏形。春秋百国乱,秦汉统一,黄河流域率先进入封建社会,从此,黄河民俗逐渐朝具有浓重封建色彩的方向发展,此后,封建的民俗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鸦片战争后,西风东渐,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王朝,使得黄河民俗渗进了新鲜因素,逐渐演变为黄河流域的近代民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2 03: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