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3-2-21 13: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是一本什么杂志,到底有什么价值?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中国》的存在时间是1985年初到1986年底,起初是双月刊,后来改为单月刊。丁玲去世后它被改为专门发表长篇小说的季刊。为此,北岛等作家愤而退出作协。

  现在的人,即使是中文专业的,恐怕也是大多熟悉丁玲的名字,对她小说的价值认识却不一定清楚,反而更多的人第一反应她是一个马列主义老太太。其实,她只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在中国,个性鲜明总是异类,尤其是在大时代动荡的时候。而左、中、右在建国后的中国,何曾是铁板一块来着?

  丁玲的才华绝对可以与她的个性相匹配。相信即使在今天,如果你肯打开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也一定会被吸引和震撼。迄今,这本书都有剥离灵魂的作用。只是,造化弄人。丁玲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女性一样,才华并不是她们生存的依凭,一切都要服从于革命的要求。革命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每个个体的主观要求。但任何一个大时代都是由日常构成的,面对的问题也不是革命热情就能解决的。而一个有才华的文艺女性该有什么样的爱情,该爱什么人,该怎么革命,怎么创作,甚至该怎么把握自己的命运,都是会跳出时代而凸显出来的问题,是非常有难度的人生课题和历史课题。

  无论如何,说丁玲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女性应该不错。她毫不隐晦自己的爱情。她和“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频同居过,她和冯雪峰爱过,到晚年她说:“我最纪念的是也频,而最怀念的是雪峰。”其坦荡直率非许多男作家可比。她臧否文坛中人,褒贬文艺作品更是有名。那个时候,如今的文坛大腕儿铁凝、贾平凹、张贤亮、史铁生、邓刚,都是文坛新秀,他们的作品都在丁玲的观察和评价范围之内。

  她生命力旺盛,创造力旺盛,做事情的心也旺盛,也许如今职场中的杜拉拉的劲头儿也不及丁玲的百分之一。

  无论是爱情是非,还是文坛是非,丁玲不懂妥协,也不愿意妥协,为此她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很多人以为,王蒙那篇著名的《我心目中的丁玲》既画皮又画骨,集晚辈、领导、男性三重视角于一体,堪称一个了解丁玲的非常独特的视角。但七月派诗人、曾和丁玲一起办《中国》的牛汉却说,王蒙理解的丁玲“片面”,“他不完全了解丁玲”。“丁玲没有官架子,从来不板着脸孔说话。”可见,丁玲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的全部的争议和魅力也都源于此。

  或许是应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的说法,经历了大风大浪,被历史和人事摔打得鼻青脸肿的丁玲,晚年个性依然鲜明。她有一颗热烈的想要有所作为的心,世俗的说法是爱出风头。很多老作家在思想解放之后,有感于创作生命力不能枯竭的自我鞭策,有感于年轻作家的崛起而自己变成被推走的“前浪”,开始张罗办一个刊物。《中国》就是这样诞生的。

  而且,他们第一次提出了“民办公助”这样的办刊理念。当然,这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一定会进行不下去。

  一本杂志,读者拿到的时候往往关注的只是内容,但它作为一个产品,更多的制作功夫在外围:刊号,审批,印刷,发行,监管,等等。而每一个环节都无比琐碎和具体,都需要人脉,需要钱,需要上上下下的跑关系。丁玲为此找习仲勋,找胡锦涛,找李锐,找皮包公司借钱,能动用的关系她都动用。书里收了她写给这些人的信以及这些人给她的回复的照片原件图。文化界、文学界的巴金、叶圣陶、孙犁也给了她一定的支持。

  创刊宗旨是一本老作家的刊物,但产生之后,它却慢慢开始在八十年代末之前承担了承上启下的功能,也部分承担了文学干预现实的功能。文学“新生代”的崛起,《中国》功不可没。它发表当时备受争议的遇罗锦的散文,发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文章,发表了北岛、韩东的诗歌,发表了残雪、格非的成名作,发表了贾平凹的小说。杂志的价值和意义也开始慢慢显示。但是这个时候,刊物的编委内部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刘绍棠愤而离开,其他编委也纷纷表示要散去。

  文人扎堆儿做事情,往往是这样,是非一定多。而且,文人的名利场往往更有隐情,因为文人不喜欢直来直去,而喜欢旁敲侧击。从丁玲办《中国》的过程中就能看出,为什么作协会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而是是非非背后为什么说起来总是没完没了,纠缠不休。牛汉撰写的《中国》的终刊词引用了一位诗人的诗句:“我要这样宣告,我们无罪,然后我们凋谢。”

  丁玲和作协的关系绝对算得上是老作协的一大公案。她和周扬,和张光年,和唐达成,和王蒙,真是让人欲说还休,欲理还乱。这本书自然也绕不过去这些话题,但是老矛盾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让人有新的解读。而著名的第四次作代会在本书中也有详细的记录。

  作者是丁玲晚年的秘书,亲历过程。人事纠葛,历史纠葛还有丁玲的性格,都在她看似平静的叙述中一一展现。这样的纪实作品,看似冷僻,其实掩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实。而因为作者的身份,因为她是女性,她对丁玲自然有更多的近距离的观察和体恤,这种体恤使得冰冷的文坛是非增添了很多温情的成分,也沾染了历史的烟尘。而历史的烟尘总会让人变得更为客观和冷静。

  所谓历史,总是在场景、细节的不断发掘中被充实,被修正,被延续。而历史中的人,只有在回到所在的场景之后,才能够重新焕发魅力和活力,有助于后人的理解和阐释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

  历史烟云俱往矣之后,丁玲留给文坛的背影意蕴丰富,发人深省。她的文学价值自不必说,而她的文化标本的价值、社会学标本的价值还有待于更深的挖掘。可以说,勾勒丁玲的历史形象和文坛形象,可以为研究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群像提供很多有益的参照。而《丁玲办<中国>》为这样的勾勒又提供了更多的素材。来源:中华读书报 付艳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