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3-9-9 11: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三峡库区四期移民清库工作的结束,175米水位蓄水的实现,标志着三峡库区长达16年的移民工作业已结束,三峡库区进入后移民时期(其实移民工作远没有结束,暂且用此称胃)。秭归是三峡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极,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三峡蓄水后的新情况和大三峡的旅游新格局,站在秭归旅游发展的角度,对三峡旅游发展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三峡移民时期的秭归旅游得到飞速发展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流经县域64公里,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夏明翰烈士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王昭君的诞生地。全县辖12个乡镇,186个村,近40万人,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 秭归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显赫,旅游资源富集,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三峡工程兴建后,秭归新迁至三峡坝区的县城已经成为“集三峡大坝雄姿、高峡平湖风光、屈原故里风情、库区移民新城为一体”的旅游观光胜地和三峡地区最大的客流、物流集散中心。

  一是确立和强化旅游发展战略地位。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动力产业,用旅游经济的大突破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这是秭归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县在2001年就制定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近些年来,县委更是提出“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三峡物流新县、全国旅游名县”的发展战略目标,致力于创建湖北旅游强县和中国旅游强县,来最终实现“全国旅游名县”的宏伟目标。

  二是着力构建和打造旅游发展平台。在土地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划拨凤凰山500多亩黄金土地,用于库区24处地面文物集中复建,捆绑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功能配套,以期建成与三峡大坝相呼应的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示范区、全国著名文化旅游区和国家5A级景区。实行内部和外部资源整合: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文化支撑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良好发展格局;通过体育、农业、交通等内部资源整合,促进了体育旅游、农业旅游等产品的发展;为改变三峡旅游一度无序竞争、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将优势旅游资源和成熟景区九畹溪、泗溪与三峡旅游公司实行资产重组,在三峡库区率先实现跨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2007年,又与武汉博大集团签订了“中国三峡?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项目和“中国秭归?屈原文化旅游区”项目投资达10亿元的合作协议。

  三是全面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功能。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既有很强的依附性,又有很强的反哺功能。秭归投入大量资金改善综合环境,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生态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以及花园式二水厂,持之以恒开展绿化、亮化、美化工作,从严控制城市规划,最大限度的体现旅游特色。始终坚持安全快捷、旅游优先的原则,实现了通往各主要景区道路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争取国家投资3000万元建成通往乐平里的旅游公路,多方筹集资金1亿元高标准建设秭归港。

  四是精心营造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一是着力营造和谐友善的人文环境。县城搬迁后,先后获得了“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卫生县城”、“全国园林县城”。加强诚信和文明建设,倡导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事事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景点,助推了全县旅游发展。二是全面提升屈原故里品牌形象。每年举办“中国秭归端午文化旅游节”,还举办了全国诗歌大赛、全国自然水域九畹溪漂流大赛、全国龙舟锦标赛等全国性大型赛事,秭归的影响力正日益扩大。
 二、三峡后移民时期旅游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总体上看,旅游在三峡库区既是朝阳产业,又是幼稚产业,既是支柱产业,又是弱势产业。秭归作为旅游资源大县,成为整个三峡坝区库区和湖北“一江两山”区域旅游的核心节点。四期蓄水后的三峡库区后移民时期,面临的挑战异常复杂而艰巨。

  第一、投资不足制约发展。相对来说,旅游业是投资大、回报慢的行业,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来共同投资,任何一方缺位都不可能促使这个产业健康发展。然而,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国家又没有投入,本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旅游发展主要是靠民间资本,但民间资本由于受规模限制,常常也是捉襟见肘,绝大多数旅游企业还显得弱小,投资后劲不足。同时,旅游业是长线投资,招商引资难度较大。由于投资不足,发展速度快不起来,发展水平高不起来,综合配套跟不上来,仍然是包括秭归在内的三峡库区旅游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

  第二、三峡蓄水影响发展。三峡库区历经数次蓄水到175米,库区大量旅游景区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我县九畹溪风景区在过去135、139、156米三次蓄水过程中就受到很大影响,大量旅游设施淹了建,建了再淹,景区投资大大增加,企业的自身积累在这一过程中几乎被消耗殆尽,弄不好还得负债,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补偿。今年三峡蓄水将达到175米,加上三峡水位将来常年在145—175米之间起落,既增加了企业经营的成本,也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难度。

  第三、各自为政阻碍发展。旅游经济是开放经济、合作经济、品牌经济、眼球经济。三峡旅游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先后经历了1992、1997、2003三次大起大落。一方面,由于三峡沿线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投资速度赶不上变化的速度,对如何应对三峡旅游发展还显得十分乏力;另一方面,沿线各地发展旅游的热情普遍高涨,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分工与协作,加上三峡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基本上大同小异,发展越快越容易导致无序竞争,因而目前仍存在产品低质竞争、市场各自为政、全线内耗加剧等问题。

  第四、库周交通困扰发展。根据国家对三峡旅游发展的定位要求,三峡工程建设完成后,三峡旅游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以“一线游”为主要特征的三峡旅游,开始被南北纵贯的“一片游”所取代,大三峡旅游经济圈初见雏形。而目前整个三峡库周的交通七零八落、断断续续,严重困扰着三峡库区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三、后移民时期三峡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前,整个峡江主要是并不发达的农业。改革开放后,旅游才成为了这一区域的主导产业。新的平湖形成后,根据国家规划,旅游是三峡区域唯一可以发展的大产业、支柱产业。为此,我们建议:

  (一)让“三峡生态游”成为特色鲜明的主题

  历史上的三峡以其壮丽、秀美、神奇的独特景色而闻名于世。蓄水后,从宜昌至重庆的峡江格局虽已经完全改变,但整个库区变成了“神奇、神秘、神妙、神异、神圣”的超级平湖,三峡旅游的特性也由过去的乘船沿江“观光”游,成为由湖光山色的神奇风景、善变多情的神秘阳光、独特迷人的神妙美食、刺激惊险的神异休闲、博大精深的神圣文化等构成的立体“生态”游格局。

  旅游的最高形态就是生态旅游。三峡生态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可以开发出包含奇峰陡岸、森林植被、水域景观、动植物观赏等生态观光产品;包含森林浴、生态保健医疗等生态保健产品;包含湖泊度假、疗养度假、新婚度假等生态度假产品;包含标本采集、地质地貌探幽等生态科考产品;包含野营野餐、狩猎、健身等生态娱乐产品;包含山珍野味、土天然绿色特产等生态美食产品。在坚持生态开发的同时,更要共同维护好三峡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让三峡坝库区旅游整体形成国际品牌

  蓄水后,新三峡旅游的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新三峡即是也应该是大三峡,新旅游即是也应该是大旅游。国家旅游局新近制定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规划”,新三峡的范围从三峡扩大到坝区、库区,重庆城区、渝西和乌江流域,湖北的恩施、宜昌、神农架,四川的泸州,湖南的湘西和贵州的铜仁。大三峡不再只是一条江,而是一个区域。“从中国有旅游的那一天起,三峡旅游就是中国旅游的王牌景点,三峡旅游所具有的人文古迹、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特色,不仅在中国旅游业中有代表性,就是在世界旅游业中也具有独特性,三峡旅游是国际品牌”。
  目前,首要的是应尊重三峡坝库区分属湖北和重庆两省市行政区划的事实,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牢固树立“大三峡”观念,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共同开发这个世界级旅游宝库,整体形成国际旅游品牌。在坚持大三峡旅游发展的前提下,彰显出各地独特的个性。

  (三)让三峡库周大交通成为旅游发展的纽带

  综观目前三峡旅游发展,秭归已经成为新三峡旅游中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和游客中转枢纽。从整个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角度看,在自驾车旅游使旅游格局发生悄然变化的情况下,当前有三件事至关紧要。

  一是已经开工的宜昌至秭归茅坪的江南翻坝高速公路,三峡库区县市都要共同争取向巴东延伸或者提高现有公路等级连接“沪蓉高速”,实现三峡南岸陆路交通的“零阻滞”。

  二是要尽快兴建沟通南北的“香溪长江大桥”,以实现三峡北岸连接“宜渝高速”,贯通巴东、巫山和神龙架、武当山等地的“零阻滞”陆路交通。

  三是要继续加大对秭归港口的招商和投入,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把秭归港口真正建设成为整个三峡库区的始发港、终点港、人流物流的水上枢纽。

  (四)让目的地产品组团成为三峡旅游的优势

  整个三峡库区相关县市区域应充分挖掘本地旅游资源,围绕著名景区,单独或联合打造“目的地产品组团”,形成三峡库区一线穿珠的旅游发展多个支撑极。

  秭归既是三峡旅游的目的地,又是整个三峡库区旅游的中转港。应将包括新县城、凤凰山、九畹溪、泗溪、链子崖、归州、乐平里等在内的旅游资源进行组团整合,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成一个大型国际旅游景区组团——屈原故里国际旅游区。重点建设三大景点:凤凰山国家文物保护区与三峡大坝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目前在三峡库区是最大的文物集中搬迁保护区;九畹溪是在库区移民搬迁过程中成功开发的一个年轻景区,现已成功转型为集探险、漂流、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景区,是华中地区漂流产品的龙头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乐平里是屈原的诞生地,位于富有传奇色彩的香溪河畔,蓄水后,长江回水直抵景区,游客乘船经过香溪,穿过风景秀丽的七里峡直达乐平里,顿似进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应将乐平里打造成中国最浪漫和最富诗意的国际型小山村。

  (五)让屈原文化成为秭归旅游文化的主轴

  屈原是秭归的,也是三峡的,更是中国的和世界的。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素有“屈原故里”之称的秭归,在屈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上明显不足。

  一个民族不仅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且还要有体现本民族精神的典范。楚国的屈原就是这样一位跨越时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屈原及屈原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甚至于不同的国度,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正如毛泽东所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屈原所创立的《楚辞》同《诗经》一样,成为我国文学和文化两大源泉之一。我们务必在开发三峡平湖、壮丽的西陵峡等自然景观的时候,应全方位挖掘、开发和利用屈原文化,把旅游赋予屈原文化的灵魂,使之成为秭归旅游的名片。以屈原文化为旅游的主轴,就会使三峡生态旅游鲜活起来,促进秭归旅游科学发展。

  (六)让巴楚特色城镇群成为库区亮丽的风景

  整个三峡库区在文化地域上处于巴楚文化的集中地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全可以形成以沿江为轴心,以县市城镇为中心,集中体现巴楚文化的特色城镇群,使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余秋雨在三峡谈到“发展生态旅游”时说:“让秭归、宜昌有适合世界性游客住下来的生态环境,要有独具风情的街道、店铺、家庭旅馆,要让世界各国的旅客在这里住上一两天甚至一个星期。”我们秭归迫切需要提升县城的旅游配套服务水平,对九畹溪、屈原、归州等集镇旅游功能进行完善配套,还包括一些旅游村庄(如乐平里)的建设,让独具巴楚特色的文化型、生态型、度假型城镇群和村庄群,更好地服务大三峡旅游经济圈和湖北“一江两山”的旅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