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查看: 1425|回复: 0

汉唐巴蜀古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4 14: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古道为题的书,我读过不少,主题大多是金牛道、褒斜道、米仓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等,而同样古老的汉唐巴蜀古道,却至今寂寞无名。从这个角度而言,《岁月雕花》便有了它的学术价值。

  汉唐巴蜀古道起源于汉,兴于唐,是连接成都与重庆的交通干道,因出成都东门,也称为“东大道”,五里一店,十里一铺,三十里一驿站,成都以东的五里店、黉门铺、大面铺、界牌铺、龙泉驿、山泉铺等等,都是因古道而留下的地名,也串联起了古道的脉络,正如作者所言,“它们在古驿道上一字排开,也就串联起汉唐巴蜀古道一卷商旅繁华的行路图。”

  而本书的探索却未止于此,作者查阅地方史志,亲自踏访,走访乡民,最终以田野调查和影像志的方式,厘清了古道的另外两条分支:一条从成都双桥子出发,经保和场、西河场、洛带镇抵达金堂五凤溪,顺沱江而下与主道汇合,因该道以贩卖货物为主,又以洛带古镇最为繁华,故又称“洛带商道”;另一路从九眼桥启程,经中和场、高店子、柏合寺、贾家场、三岔坝、镇金桥入资阳后并入主道,因途经长松寺,为历代文人墨客拜谒之道,故又称“长松文道”。古老的汉唐巴蜀古道的脉络,慢慢变得清晰起来“其时的古道上,那满载货物的马车,肩挑背扛的贩夫,行色匆匆的路人,背包打伞的香客,以及马蹄声急卷一路黄尘而来的信使等等,或路途奔波,或歇脚于店、铺、驿站里,该是何等的热闹非凡啊。与此同时,与那些人流、物流如影随形的,就是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文化与风俗交融了。”

  的确,我们关注古道,其实是为了探寻它承载的文化,比如南方丝绸之路,诸如邛人、僰人、滇人、哀劳人、劳侵靡莫等部落,可见汉代西南部落间一幕幕刀光剑影;比如金牛道,诸如剑门关、翠云廊、庞统祠、摩天岭、昭化古镇等古迹,就是一部可以触摸的《三国》。比起南方丝绸之路与金牛道,汉唐巴蜀古道自然也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便是蜀王陵与客家文化。

  “过去,成都以东的那些黄土垅岗,一直被成都人视为墓葬的风水宝地,顺着古道,明蜀王府的风水师,最终在十陵镇大梁山麓,找到了被数代明蜀王认可的"永结龙脉"四至朝向俱佳的灵魂栖息地。”作者发现,以明王陵为中心,10余座蜀府诸王与王妃长眠在这里,形成了一处类似北京十三陵的明代王陵群,对了解明代藩王陵寝制度颇有意义。

  明末清初,汉唐巴蜀古道上又涌动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无数客家人千里迢迢从岭南走来,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在成都以东这片山地和丘陵拓荒生息,枝繁叶茂。正如作者所言:“"东山客家"这片客家人聚集区,最终成为四川乃至西南最大的客家人聚集区,是中国内陆的"客家王国"。”此外,石刻文化、宗祠文化、公馆文化、会馆文化,通过它们,我们最终看到了汉唐巴蜀古道的风尘远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