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境内现有三处山陕会馆,除了社旗山陕会馆,另外还有两处。一处在郏县;另一处在洛阳市。
除了以上保存相对完整的山陕会馆外,河南的山西会馆还有平顶山郏县山西会馆;新乡辉县山西会馆;安阳山西会馆等。
一张图片引出来的采访
这篇文章呈现在读者面前,有很大的偶然性——是无意中在南阳市白河宾馆看到的一份风物简介,简介上说,在全国现存80多座会馆建筑中,社旗山陕会馆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第一个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们誉为“天下第一会馆”。
社旗人口60多万,没有铁路,也不处于主要公路沿线。一个偏僻小县,怎么会有如此规模巨大、蔚为壮观的古建筑群?
记者决定前往社旗探个究竟。虽然来前看过照片,可真正看到时,这个名字为“山陕会馆”的古建筑群的巨大还是让记者很惊讶。会馆坐北朝南,两侧有的辅助建筑有如今的五六层楼高,中轴线上的建筑更有八九层楼高。屋顶分两层或三层,各用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层层叠叠的飞檐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十来座建筑物的屋顶以绿琉璃瓦为主色调装饰,黄琉璃瓦组成菱形图案装饰中心,显得错落幽深而又雍容华贵。
进了会馆,目光首先被一对高耸入云的铁旗杆吸引。铁旗杆插在铁狮子的背上,顶上一只铁仙鹤展翅欲翔,中间两条铁龙凌空盘绕。自上而下有三个云斗,把这个铁家伙装饰得轻灵生动。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徐东告诉我,这两个铁旗杆均高达17米多,用铁2.5万多公斤铸成,重量和高度都是全国之最。旗杆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两层辕门,徐东说,山陕会馆也叫山陕庙,敬祀的主神是关公。在古代敬祀关公的庙属于武庙,所以修辕门,建旗杆。
比旗杆更高的,是旗杆北边巍然挺立着的悬鉴楼,这是会馆的戏楼。全楼由24根巨柱高高撑起,高达30米,分三层,有三重飞檐。悬鉴楼设计巧妙,“一体两面”。面南是会馆的山门,檐廊宽阔,楼的一层架空是进入会馆的通道;面北的二层是戏台的台口,宽12米。台面用十分厚实的木板铺成,走上去很舒服也很踏实。仰头看,四根大方柱把楼的三层凌空擎起,很是壮观。据说这样的三层古戏楼,全国仅存三座,除北京故宫的畅音阁、颐和园的德和阁这两座皇家戏楼外,悬鉴楼就找不到对手了。
春秋楼是会馆最高的建筑
山陕会馆如今是社旗县博物馆。从会馆保存的资料来看,这里是一个令古建筑专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曾在此感叹:“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公输匠艺,壮哉斯馆。”
社旗山陕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那是中国古建筑艺术臻于完善的最后一个高潮期,建造者当初“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用材之优,延聘名匠之多,冠绝一时。各地能工巧匠会聚在会馆工地,各展绝活,因此建筑和装饰艺术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状态。而北方古建筑的雄浑壮观与南方古建筑的严谨柔美融为一体,更使其成为中国古建的经典之作。民间传说这里是慈禧的第13处别宫,但其实查无实据。只是大坐殿廊檐两侧有斗大的石雕“龙、虎”二字,据说是慈禧的亲笔。
社旗人告诉记者,原先在大坐殿的北面有座高38米的春秋楼,春秋楼是以前会馆的最高建筑。可惜的是,这座楼100多年前被捻军一把火焚毁了,据说那火烧了几天几夜,四五十公里外的南阳市都能看到火光。
社旗镇曾经是个水陆码头
在明代的河南地图上,还找不到赊旗镇(现社旗县)这个地方,但到了清朝,这个镇迅速成为商业重镇,并将繁华维持了两个世纪。
赊旗镇是作为南方和北方物流中心而迅速崛起的,这里有幸成为著名的水陆码头,河里千帆竞扬,岸上驼铃鸣响,南方的木材、布匹、茶叶、瓷器,北方的棉花、粮食、药材在这里汇集、流动。而本地的酿酒业、制药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也迅速成长,使得这里成为商机无限、生机勃勃的名镇。
而这一切都和一条河流有关,那就是如今已经载不动小木船的唐河。唐河是庞大的长江水系中比较靠北的支流,赊旗镇就在唐河上游几十里处。据《茶叶杂咏》一书记载:“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当时山西商人把福建、浙江的茶叶先集中到江西,把湖北、湖南的茶叶先集中到汉口,然后一路北上到内蒙古,再穿越大漠,到达恰克图,进而深入西伯利亚,直至俄罗斯心脏圣彼得堡、莫斯科。这是继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清代兴起的又一条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路,一般称之为“茶叶之路”。这条商路贸易额巨大,曾经占到俄国进口贸易额的40%。
社旗县委宣传部部长关玉国认为,山陕会馆的碑记中提到的茶叶大商号很多,这表明那些茶叶大部分是由长江经汉水北上,沿唐河到赊旗镇,再转陆路经平顶山、洛阳,过黄河穿山西到达内蒙古的。如此说来,唐河是这条“茶叶之路”上重要的一环。而在这一区域,赊旗镇无疑是运作最为成功的水陆码头。山陕会馆,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旷日持久的接力工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社旗山陕会馆每座主体建筑的建造时间都在20年以上,加上被捻军部分焚毁后的重建,整个会馆的建造共用了136年的时间。整个会馆可谓“无木不雕,无石不刻”。
这是个没有一文钱官方投入,全是民间自发筹划、捐资的宏大建筑计划。据《创建春秋楼碑记》石刻记载,当时有408家商号参加捐资,多的450两白银,少的800文铜钱。据关玉国研究,为兴建社旗山陕会馆捐银的,有大德玉、大泉玉、大升玉等商号,而这三家商号都是在俄国恰克图经营茶叶的“国际性”大商号。同时捐银的还有盒茶社、蒲茶社等。
会馆的建立用了136年的时间,经历了清朝由鼎盛到衰落的6个皇帝。什么力量能延续百年而不致衰竭?又是什么机制确保了百年工程的实施?
据资料介绍,山陕商会一般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同乡会有选举产生的“领导”,叫“会首”或“首事人”;又设有司事、夫役及香工等管理会馆事务。这些首事人“毅然以为己任”,以精明的商业头脑审查、完善设计规划,有的负责“遍访天下名匠”,有的负责“运巨材于楚北”,有的负责管理账目。当然,他们干这些事都是义务性的,利用的是业余时间。像建造社旗山陕会馆这样的工程,每一笔支出都要公示于众。
百姓可以随意出入会馆
山陕会馆从头到脚都和关公有关。照壁上“义冠古今”是赞誉关公的;东西辕门和铁旗杆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悬鉴楼戏台过去有一个牌子,上书“禁演三国”四个大字,据说其实只是禁演“走麦城”,而其他三国戏中扮演关公的演员必须先焚香拜了关公才能上台演出;而大拜殿、大坐殿和毁掉的春秋楼,更是关公的“地盘”。
然而敬奉关公的山陕会馆,却处处流露着对金钱的渴望:狮子的脚下踩着钱串,仙人的旁边搁把算盘,这看似矛盾,其实很和谐。“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信奉这一套的山陕商人曾经无往而不利。
社旗人说,以前会馆不卖票,是敞开式的,可以随意出入。甚至壮丽的悬鉴楼下层的敞开式过道,到晚上就成了全镇乞丐的“窝”。一般人更是可以随意到会馆拜神、看戏。悬鉴楼北面的中心庭院,全用一尺见方的青石和白石交错铺设,中间是甬道,据说这个庭院席地而坐可容万人。来这里看戏是免票的,不管来什么样的戏班子,来多大的“腕儿”,镇上和附近的老百姓都可以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只把东西两侧的廊房都当作包间,50来个包间可以招待头面人物及其家眷500来人。
会馆的毁灭和重生
传说从唐河上来的船只,离城十数里,就能看到这座壮观的建筑。然而金碧辉煌的山陕会馆其实只在赊旗镇完整地展示了30来年。
1857年八月十五,捻军堂主王党率万余人从确山打到赊旗镇。兴起于太平盛世的赊旗镇毫无防守能力,连城墙都没有,而又“富得流油”,自然成为捻军筹集军费的最好目标。富商们别无去处,带着财宝上了春秋楼,希望居高临下抵挡一阵。春秋楼楼高墙厚,王党毫无办法,这时有人献计:“要想火烧春秋楼,只有用被子浇桐油。”王党恍然大悟,令人从商铺中抢来大量桐油和被褥,扔到春秋楼下点起了火。转瞬间,春秋楼建造者的后人连同他们积聚多年的家产在极端痛苦中与春秋楼一同化为乌有,而王党们也两手空空而归。大火燃着了春秋楼及其周围很多房屋,烧了七天七夜。火灭后,整个山陕会馆只剩下一座悬鉴楼。据说这座悬鉴楼是当地人拼了性命才保护下来的。
遭受重创的赊旗镇并没有被击垮。春秋楼被焚后的第二年,山陕商人发起集资建筑城垣的活动,短短两年之后,长数公里、高三丈有余的砖砌城垣巍然落成。
同治初年,赊旗镇依旧舟楫如梭,车水马龙,生意兴隆,于是山陕商人又燃起了对这块土地的热情。1869年,山陕同乡会和地方各商号再次自发捐资,重修会馆。连同此前先行修建的钟鼓楼,这次重建共用了30多年的时间。到1892年,除春秋楼及其附属的刀楼、印楼未建外,基本上恢复了会馆昔日的皇皇大观。可惜此后山陕同乡会内乱纷起,春秋楼再也没有恢复,只能成为人们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