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查看: 1820|回复: 0

云南树皮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6 15: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卫平

    “箭毒木”做衣穿上身

    〔当张树皮穿着他手工制作的“树皮衣服”站在大家面前时,那“酋长”式的微笑,“野人”一样的装扮,让人感到一股原始风扑面而来。

    张树皮的本名叫张卫平,是一名哈尼族民间艺人,因为能用的“箭毒木”的树皮制作衣服,人们就叫他“张树皮”。〕

    树皮衣服质地柔软、轻盈透气

    “箭毒木”是剧毒树种,在古代,人们用树汁涂抹在弓箭尖上,目标被射中即刻死去,即所谓的“见血封喉”。用这样有剧毒的树的树皮制作衣服,能穿?

    “树皮剥下来经过处理后,就没毒了。剥树皮时只要不弄破皮肤,沾不到树液就不会有事!”张树皮憨厚地说道。

    20岁出头时,热爱根雕艺术的张树皮向父亲提出:想要了解并学习树皮制作衣服或床垫,没想到父亲竟一口回绝:“现在只有愚蠢的人才做这个,你是在倒退,走回原始社会了!”

    可在张树皮看来,这不是倒退,而是对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照着家里的树皮床垫做实验,可用了好多树皮,结果都不理想。所以我一再地恳求父亲,他磨不过我,只好带我上山找‘箭毒木’了。”

    因为“箭毒木”树皮的纤维很密很软,做出来的衣服质地柔软,轻盈透气,可穿三五年。记者试着穿了穿,果然轻巧,难怪张树皮称呼它是“世界上最好的树皮”。

    树皮博物馆讲述民俗历史

    张树皮告诉记者:“我制作的第一件树皮衣服,被一位台湾人花200美元买走了,当时真是出乎我的预料。”这不仅让张树皮看到了树皮衣服潜在的市场,也让他名声渐响,从1997年到2000年,他设计制作的树皮风衣,连续三届获得昆明春天杯民族旅游风标民族服饰大赛金、银奖。

    20多年来,张树皮制作了近千件作品,包括树皮衣、帽、鞋、裙、裤、包,还有树皮板凳、古老的马灯,雕刻在树皮上的脸谱,穿着树皮装的木头模特等。最近,他又和妻子一起制作出了市场需求度高的“树皮项链”等女性喜欢的饰物,“这些小东西比较好卖。”

    据记载,哈尼族人穿树皮衣约有1000年历史,生活在云南南部的哈尼族先民白天穿树皮衣遮身,夜间盖树皮被御寒,劳动中用树皮包盛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至19世纪初,树皮服装逐渐消失。

    2005年,张树皮带着十几件树皮衣来到云南民族村,并有了一个树皮衣物展馆,成为民族村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目前,张树皮在家乡西双版纳的森林里建造了一幢二层楼的小楼,准备打造成“树皮博物馆”,“这是我自己出钱建盖的私人博物馆,计划投资20多万元。”



廖力耕指导佤族姑娘绣花。

    廖力耕

    拿绣花针的巧男

    〔刺绣,普遍认为是女红,偏偏有一个七尺男儿就是喜欢它,并深入民间向老大妈潜心学习,掌握了40多种绣法,还教了3000名弟子。他,就是云南民族村白族村寨“民族手工刺绣坊”的主人廖力耕。〕

    20年学会40多种民族刺绣手法

    20多年前,廖力耕从事的是服装设计。有时服装上要镶嵌块绣布,或者要绣朵花作点缀,廖力耕一开始是找别人绣,后来索性欲自己动手。

    要动手,就要拜师。廖力耕走村串寨,跟彝族老大娘、苗族大妈学刺绣,“我第一次拿绣花针时,手都在颤抖。”廖力耕说,认真看着老大妈们的一针一线,一招一式后,他定下神来,慢慢开始穿针引线,老大娘禁不住夸奖道:“小伙子,还不错嘛。”

    从此以后,廖力耕开始对刺绣着迷起来,索性抛开服装设计,全心投入到刺绣学习中,逐渐掌握了40多种云南民族刺绣手法。

    “民族刺绣,是一种云南元素。我就想把这些民族针法进行总结,把学了20多年的刺绣变成理论,又普及到民间去。”

    传统的刺绣,彝族的有种针法叫“狗牙”,有的名称就只有少数民族语言表达,汉语怎么表达?这对廖力耕来讲是个难题。“我因为有总结,要把零散的学习进行系统化总结,并把它们变成系统的理论与教程,所以现在在写关于刺绣理论的书,但是像‘狗牙’这样的提法,就很难用在书中,我要把民族提法翻译过来,给它们一个贴切的名称。”

    这个想法与做法,廖力耕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了,他认为,云南民族刺绣不同于苏绣,但是同样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如今刺绣没有老去,而是在时光的隧道中,越走越新,针法越多,越证明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民间工艺女红本身就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学生”到老师

    廖力耕在乡下学刺绣,还看到了一种现象:很多女青年都到城里打工去了,祖母、母亲留下的手工绣花技艺她们已全然不会了。对此,廖力耕心里很着急,“织布绣花是几百年来妇女们能拿来换油盐钱的物件。而现在的国际市场,手工刺绣越来越珍贵,价值也在增加,手工绣活绝不能丢。”

    于是,廖力耕又“摇身”变成教绣花的教师,到民间去教妇女们绣花,到老年大学教爱好绣花的人们绣花。由于有一套规范的绣花理论教学,廖力耕的学生很快便能掌握一定的技能:一般的绣花图案大概三个月就可绣,“但要绣好绣绝,需要两年以上。”廖力耕说。同时,他还创造了“刺绣考级”,通过针法难易、图案布局、色彩等对学生进行考评。

    由于绣得好,廖力耕还被外交部与一国际基金会邀请去讲课,在民族中专上刺绣课也成为他的工作之一。



“乌铜走银”工艺制作的茶壶。

    金永财

    “乌铜走银”欲申报世遗

    〔明末清初的云南,“乌铜走银”器皿、酒具,以及文房四宝要一锭银子才能买到,因为贵,它被放在房屋高处、清静之所,为镇家之宝。如今,它仍为高档工艺品,一套文房四宝要花6万元才能买到。官渡古镇乌铜走银“金李记”当家人金永财,打算将这一工艺发扬光大,正将它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铜走银传人金永财。

    “乌铜走银”价高市场窄

    史料记载,“乌铜走银”的制作工艺是源于滇省石屏县的冒合乡岳家湾,生产于清雍正年间。后来,岳家从石屏迁到了昆明,并开设了商铺。金永财年轻时在岳家做了8年学徒,师父把全部技术都传给了他。

    20多年来,家庭作坊伴随了金永财的大半年华。在昆明古玩市场,景星大楼,90%以上的客户都知道金永财师徒俩在做乌铜走银,订单做了20年,困惑仍然存在:做乌铜不赚钱,成本大,货品不能积压。而且缺少文化,无法开拓创新,“乌铜走银”讲究的是字画结合,但金永财最担心的是,“由于乌铜走银的造价高,在铜里加入白银或黄金铸造,成本昂贵,价格自然就高。但是现代人不了解乌铜走银工艺品的售价,市场就很难打开,要是一直没有市场,就肯定坚持不下去,那这门工艺只能面临失传!”每个工艺品的售价,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十几万。

    技艺传习班12月底开班

    今年10月1日,金永财在官渡古镇开设了自己的店铺。金永财带着大家参观他的宝贝:黑色的底是铜,灿烂的纹饰是银。那光鲜的黑色光泽,精细的雕刻花纹,传统与现代审美结合的图案,都经过了岁月的沉淀。

    中的一套“文房四宝”,金永财称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多少钱?”记者好奇地问,“不卖!因为它是几十年前的东西,如今作为老的文物它已价值几十万元。”

    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乌铜走银”,现在正在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0岁以下的人真的不知道乌铜走银是什么工艺”,金永财准备扩大它的知名度。今年12月底,金永财将办传习班,一次招收20个学生学习银饰、金饰手艺,从中又挑尖子生学习乌铜走银,这是金永财在新时代颠覆“单传”弟子的一个大动作。(吴珊 杨映波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