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3-8-14 14: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鸽 于 2015-4-15 19:36 编辑

近日,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向东南网记者展示了他在晋江古玩城淘到的一个元代印度教寺庙石墩,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石墩因被凿成石臼,“藏”在晋江古玩市场近一年无人识。
     元代印度教石墩藏身古玩城
     石墩高约24cm,直径约29.5cm,呈八角形,八面都雕刻着精致的覆莲花瓣,底部则有许多小睡莲,石墩中间凹进去,整体优美精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石墩的中间被凿了一个洞,变成了石臼。
     石墩外面磨损严重,里面的石臼也被打磨得很光滑,刘志成估计,石墩可能在明朝时期就已被凿成石臼了,并且经常使用,已经“成形”了。
     据刘志成介绍,石墩是他在晋江陈埭镇涵口村一个开张不久的古玩市场淘到的,老板告诉他,石墩已经买来快一年了。“因为它被不识货的人凿成了石臼,因此,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其实在泉州海交馆就有一个和它几乎一模一样的石墩。”刘志成凭借在海交馆的多年考古经验认定,这就是元代印度教的寺庙石构件。
     泉州印度教兴于元毁于元
     据了解,泉州在唐代便是全国四大港口之一,当时就有大量的印度人涌入泉州,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港口优越位置的日渐突出,来泉的印度人在元代更是达到顶峰。他们在泉州安家置业,同时将印度教的信仰扎根于此。
     印度教又称婆罗门教,泉州最早的印度教寺庙建于元朝,民间称之为“番佛寺”,《晋江县志》及《泉州府志》皆有相关记载。寺庙建在池塘中央是印度教寺庙的一大特点。在泉州中山花园和旧车站交界处附近有一处“番佛寺”遗址,附近的池塘现今已被分割成多个水池,有的则填成平地,但仍有一个池塘就叫“番佛寺池”。
     元、明更替之交,由在泉州的波斯人的组成的“亦思巴奚军”割据泉州并插手福建政治。10年战乱对泉州破坏极大,战乱毁坏了多所伊斯兰教寺庙、基督教堂及印度教寺庙,包括“番佛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泉州城区曾出土和发现大批印度教石刻,包括毗湿奴石像和湿婆神石刻及许多寺庙建筑构件。此后,泉州便很少发现印度教文物。此次发现的莲花瓣石墩与典藏在泉州海交馆的一个石墩几乎一样,海交馆内还有5、6个与之相似的石墩,据悉,这批石墩已收藏了90年了。
     刘志成表示:“此次这个元代印度教莲花石墩的发现,再次证明了元代印度教在泉州的盛行,为研究当时来泉的印度人和印度教提供了实物对象。”(记者 谢玉妹)

真人游戏|电子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