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疏的头发、黝黑的肤色、憨厚的长相、朴素的衣着。这就是李保国,“混”在农民堆里,全无一点大学教授的模样。除了去人民大会堂开会等极少数特殊场合外,李保国很少有刮了胡子、西装革履的照片。 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涛对第一次见到李保国的情形记忆犹深:那是2009年2、3月间,一个“司机”载着四个农民来到公司。他左看右看,觉得只有农民中的一个高个子有点像大学老师,结果过去一问,还不是。最后,“司机”下车了,过来打招呼,说他是李保国。原来,这四个农民是听完李保国的培训课后,想请他去自己的园子里看看……李保国就顺路把他们捎过来了。 5月20日,记者在临城绿岭公司看见李保国遗留的一件羽绒服和两双旅游鞋。那件蓝色羽绒服已被洗得发灰,两只袖口露出了白色松紧带,右边袖子上有两处缝补过的针脚,后背还沾着一小块没来得及洗的黄泥巴;旅游鞋看不出什么品牌,两只鞋底后跟的外侧,被磨得很薄,鞋面也有多处裂开的小口子。“1999年与他见面时,就见李教授穿着这件羽绒服,有10多年了。”绿岭公司董事长高胜福说。 比农民还农民,很多人都这样评价李保国。“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开始我也这么认为,后来才知道,那是不了解他。”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一次他见李保国的衣服又被剐了口子,就想给他买件新衣服。李保国却说,你省点心吧,西装革履,怎么和农民坐一条板凳,咋进果园教技术?原来,让自己变得更像农民,是李保国有意的追求。 为了与农民更亲近,除了衣着,李保国讲话也力求“土气”。他给学生讲课,会用专业术语;给农民讲课,却通俗易懂。比如,他将疏果比作计划生育,“一根枝条只能结2斤,你非要它结10斤20斤,就跟养一个孩子和养10个孩子的区别一样,肯定累死了。”岗底村有个农民,跟着别的技术员学套袋,学了3天也没学会,跟着李保国,很快就会了。 他像农民一样,爱树如命,容不得树受一点委屈。“上树剪枝,他不允许穿硬底鞋,怕把树皮蹭破了。”高胜福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