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3-9-15 14: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灯舞

  龙灯舞是由数十人表演的集体舞蹈,龙头用竹、木扎制而成,外糊纸或布,彩画点睛,龙身为10节,也有按当年月份扎制的,平年为12节,闰年扎13节。每节安灯一盏,也可不安灯。龙身、龙尾用竹木扎架。舞时众人举道具,在下边协同动作,进行操作,形成飞龙、倒龙、龙摆尾等。前面有一武生打扮的人引路,如果举龙人功夫高超、熟练的话,还可做些飞腾、蜇伏、戏水等动作。常伴以锣鼓、钹等打击乐。主要流行于河南登封、南阳和沁阳等地。

  洛阳——狮舞

  洛阳狮舞中的大里王狮舞属典型的北派狮舞,表演奔放洒脱,刚烈矫健。通过大幅度、刚劲雄浑的舞姿,表现狮子威武的气质和勇猛的神态。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又极重气氛渲染,在金鼓齐鸣、鞭炮大作的火爆氛围里,民间艺人通过跳跃、跌扑、腾翻、打斗、登高履险,将“狮子”那“兽中之王”的威猛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洛阳大里王狮舞在表演形式上分为“文狮”和“武狮”两大类:所谓“文狮”,是指主要在地面(包括放在地上的桌子上面)上表演。在“回回”(逗狮人)的引领下,两只或多只狮子表演嬉戏、撕咬、打斗、蹿跳(桌子、火圈、刀山)等动作;“武狮”主要表演区域在高空,是在用高杆、梯子和板凳等物搭成几米乃至十几米高的、活动范围极小的“表演场地”上,“回回”和“狮子”在上面做出各种精彩而惊险的表演。

  三门峡——“和尚顶灯”舞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崖底乡向阳村流行的和尚顶灯舞,堪称社火一绝。每逢正月十五灯节演出时,它都会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和尚顶灯舞是由身着鹅黄色僧袍、披大红色袈裟的和尚演出的。他们头顶粗瓷大碗,碗里直立一根又粗又长的红蜡烛。说它是舞,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它借鉴了杂技、体操等艺术形式,使和尚顶灯成为一种动态的艺术。在表演时,和尚们聚精会神,意念纯真,放在头上的大碗纹丝不动。灯节之夜,烛光闪烁,摇曳的蜡头与闪金泛红的和尚服相映成趣。众和尚迈着唐宋舞步,在节奏不断变化的鼓点声中穿梭游动,变换队形。正月是玩耍社火的高峰期,每当和尚顶灯一出现,观众的兴头会立即达到高潮,喝彩助威声经久不断。随着顶灯队伍的行进,观赏的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动。和尚顶灯是正月十五最受人们欢迎、最具吸引力的社火活动。

  陕县——花鼓

  陕县花鼓,流传于三门峡市陕县一带故而得名。每逢灯节、庙会活动时,“花鼓”在社火队伍中间进行表演。陕县花彭表演者有三人,三个男子分别扮演“花鼓女”、“相公”、“丑旦”。陕县花鼓的表演没有唱腔,舞蹈动作随着社火锣鼓队伴奏进行表演,通过舞蹈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强烈感情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南阳——踏跗舞

  流行于南阳民间的踏跗舞是以旋转为特点的女子独舞。跗,是一种形状像鼓,外面围皮,里面实糠的道具。在踏跗舞中,右二人击手为节,左二女子身轻体捷,在鼓上跳跃翻飞,舞者应和音乐节拍,时而倾斜向下,时而旋转摇曳,舞姿优雅,给人以强烈动感,仿佛舞蹈者已远离这喧闹的世俗,“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