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7-8-30 00: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竖笛为箫 于 2017-9-10 12:38 编辑

                                                              
                                                            
                                                                                   
                                                               
疼痛里开出的花



                                                    ———读徐伟成长篇小说《校花》感评




                                                                    忧忧子

        
      每个作家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或深或浅的伤痛。那个从不示人的深藏着隐痛的角落,作者用一颗敏感的心,用真挚的情感,用明亮的眼睛,用一切可以触摸的方式触摸着那些若隐若现的疼痛。它们有时是生命的沉淀与养料,有时是忧伤中的徘徊与困惑;是沉重的枷锁;是蘸着蜜糖,裹着香甜的苦楚,是含着泪的微笑,并用泪眼婆娑中纯净的眼眸静静地回望走失的青春。“我”出生在60年代,成长在70年代,青春期在80年代。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经过十年文革的浩劫,那些黑白和是非的倾斜与颠覆,那些排山倒海般的声势,如风霜雪雨瞬间洒遍每一个角落。直到1979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放知青开始返城,全国恢复高考,农村土地承包到每家每户。城里城外的人们开始各奔前程,纷纷规划自己的未来。农村的父母们不再悠闲地扎堆从生产队挣工分,他们没日没夜地逗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伺弄着属于自己的责任田。仿佛在一夜之间,目光所及之处:一念山河壮,一念春草生。
         
     “一九八三年严打,我为了罗娟英打架被判10年,并发配青海唐格木农场”


     这是长篇小说引子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也是小说中“我”疼痛的最初,也是所有疼痛的开始。十年的文革结束之后,全国一片欢腾,人人斗志满怀地准备着开始全新的生活。而“我”却为了帮助"校花"罗娟英免遭伤害,被迫与一帮“玩闹”们打架被判十年有期徒刑,并被发送到青海的唐格木农场改造。高墙铁网把“我”与世界隔离,远离亲情与爱情,丢失了自由与青春,思念,迷茫,困惑,悲伤各种心痛随之来袭。于是,“我”不停地写申诉。并大胆表示打架不是犯罪,就算是犯罪也不至于被判十年有期徒刑。而且“我”认为写申诉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辩解伸张,更是为了帮助司法机关认识错误与改正错误。


     他(大队长)说:“劳改局规定写申诉是不认罪表现,不认罪一律不予减刑,如果大家不写申诉,我跟大家有一个口头协议,判十年的我们最少给减一年半,判十年以上的,减刑不低于两年,我为什么跟你们谈这些,因为我也看了各位的判决书,有些判决确实有点离谱,但我不能说判决是错误的。在严打的环境下,在必要的形势背景下,法院这么判有法院的道理,这里有背景罪、形势罪。”


    大队长的一番话让“我”有了新的认知与醒悟,并且看到了隐约的光亮与一线希望。这段话也从侧面折射出尽管在那样的盲从与疯狂年代,依然还有像大队长这样的正直与仁爱的一类人的存在,从暗淡的阴影里透视出人性永久光辉的一面。人性的丑陋险恶与人性的弱点,迟早会在人性的优点里现出原形。最终,在大队长的努力下,“我”被减刑两年。八年之后,“我”刑满释放,并重获自由。
  
   “从监狱出来,坐上西宁到北京的列车,已是第二天早上九点了。把包放在自己的椅子下,听着铁轨和车轮碾压发出的叮当声,我心里骂了一句:去你的球吧!然后坐在窗前,静静地向最远处望去。”


    “我”刑满释放后,重获自由的“我”坐上了自由的列车,开往了久别的故土与亲人的方向。内心积聚的所有的情感与伤痛在这一刻瞬间爆发,“去你的球吧!”涵盖了服刑期间所有的酸楚与苦涩。也意味着“我”想把这不堪回首的八年的服刑经历统统丢弃,然后遗忘。这只是一种意识,现实中,这些疼痛将如影随行,将一生跟随在自己的记忆中。并在长期的积聚与发酵中,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然后——开花,结果。


      徐伟成的长篇小说《校花》叙述了“我”同罗娟英朦朦胧胧的情感经历,再现了一群中学生不同的人生态度与心路历程。从侧面勾画出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大背景,同时也再现了文革期间的人文与历史的画面。小说的内容经历了文革期间到文革结束之后,人们思想观念与言行习惯也随着时代浪潮的翻涌而慢慢裂变。文革期间的人们言行谨慎,固地自封,不敢真实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或愿望。有意识地隐藏自己的主观思想和内心的感受。内心汹涌澎湃,外表却冷若冰霜。而作者却紧紧抓住男主角——“我”的朴实,率性,本真,自我;以及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敢于同违心者作斗争,敢于矫枉过正,披露“我”的真实,坦荡与正直的高贵品质。


     第二十章节里的几首诗歌中,可以看出“我”对虚幻与现实中种种弊病的欲言又止,含蓄而凝重。用诗歌意象的美感再现生命与生活的欠缺与遗憾,缺憾往往就是酝酿美的前提。最后对小说的命名过程,从其他人物的口中说出。而“我”却用了一位“精神病人”口中说出的标题,———《校花》。这段文字正是隐射了当时是非黑白颠倒的乱象,说真话的人被公认为“精神病”,虚伪的假话,大话,空话甚至是瞎话反而被赞赏,被吹捧。大肆宣扬,高高在上。


    或许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或许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那个时代的青少年,以“我”为代表,他们多数都在文革的浪潮中跌宕沉浮过。受过影响,受过冲击,受过历练。迷茫过,困惑过,怀疑过,却并没有就此沉沦深陷与低头退缩。相反,文革期间成长起来的一代人(50—70岁)如今在现实生活中独树一帜,文革的冲击练就了他们坚韧挺拔,不挠不屈。他们是生活与工作中的强者,担负着家庭与事业的重要责任。他们隐忍,谦让,温和,善良。把苦痛和艰辛留给自己,把快乐和方便留给他人。


    小说《校花》,以平实的笔触,以朴素的文字叙述了文革期间一代年轻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那些蠢蠢欲动的欲望,那些直指人心的叛逆,那些日复一日的琐碎,无不给人一种真实的呼唤与感召。那些渐渐失去的青春,那些忽隐忽现的迷茫,那些敢怒不敢言的思想颠覆。


     “我摸着兜里184块钱,想着请谁吃饭,孙有炳不用说了,回来这么长时间没少帮我。霍国强一定要请,他把雪莲介绍给我,而且,以后在地面上少不了他帮助。魏生京同上。钱君英要请,怎么请没想好,她混的比较好,不想过分和同学掺合。罗娟英更要请,回来后听杨英讲了她的坎坷经历我更爱她了。”这时候的“我”,对于爱情的理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与感受,也会比以往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从监狱回来后,“我”经常一个人坐在铁道上发呆,有时沿着铁道一走就是一宿。这句话里深埋着“我”内心所有的疼痛。以后的生命中,想起,会回忆,会落寞,会疼痛。最终,所有的伤痕会经过长久的发酵,开出一朵朵芳香四溢的花朵。


       《校花》,一棵从低微的尘埃里开出的花,一棵从伤疤的疼痛处开出的花。不繁华,不惊艳,在春的温暖中生长,在夏的热烈中芬芳,在秋的萧瑟中成熟,并终将在冬的凛冽中站成一棵挺拔的树花。


                                                            
                                                                                    忧忧子
                                                                                
                                                   
                                                   安徽省马鞍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马鞍山诗歌协会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