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3-9-5 20: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鸽 于 2015-4-15 20:24 编辑

雷达(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赵学勇(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雷达:我理解,《大漠祭》的题旨主要是写生存。写大西北农村的当代生存这自有其广涵性,包含着物质的生存,精神的生存,自然的生存,文化的生存。所幸作者没有把题旨搞得过纯、过狭。它没有中心大事件,也没有揪人的悬念,却能像胶一样粘住读者,究竟为什么?表面看来,是它那逼真的、灵动的、奇异的生活化描写达到笔酣墨饱的境界,硬是靠人物和语言抓住了读者,但从深层次看,是它在原生态外貌下对于典型化的追求所致。换句话说,它得力于对中国农民精神品性的深刻发掘。
《大漠祭》承继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饱蕴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正视现实人生的勇气。它不回避什么,包括不回避农民负担过重和大西北贫困的现状。它的审美根基是写出生存的真实,甚至严峻的真实,这样才能起到催人奋进的作用。
当代文学太需要精神钙片了,《大漠祭》正是一部充满钙质的作品。我以为,经济的欠发达,并不必然意味着文化的欠发达,而文化的欠发达,又不必然地意味着艺术感觉的欠发达。西部的生存诗意,可以滋润我们这个浮躁时代的地方太多了,只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不管高科技发展到何等地步,人类永远有解不开的乡土情结,永远需要乡土情感的抚慰,《大漠祭》告诉我们,乡土文学不会完结,新的乡土文学正在涌现。如果说,过去的“农村题材”的提法有某种观念化、狭窄化倾向,把不少本真的、美的、善的和诗意的东西遮蔽了,那么,“感受土地的神力”(王安忆),在乡土生活中寻觅精神的资源,甚至源头,已成为当代许多作家的共识。

(刊于《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附:


真人游戏|电子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囚彩| 六合投囚注| 网络赚钱去SO娱囚乐囚城:顶级信用囚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