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3-9-3 11: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早期的情况了解的比较少,中晚期的遗存已发现的主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一、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有人认为属于同一个文化的两种不同的类型。

    范围:河南新郑、密县、登封、巩县等。河北武安磁山等

    特点:

    1. 裴李岗文化

    材质:红陶(泥质和夹砂)为主

    成型工艺:手制

    烧成温度:900-960度

    烧成方式:绝大部分为堆烧、出现少数横穴窑

    器型:器型简单,仅有碗、缽(同:钵)、壶、罐和鼎等几种。

    典型器:小口双耳壶、圆底钵、三足钵、深腹罐、鼎等。其中小口双耳壶,腹部呈球形或椭圆形,耳附于肩部,作半月形,竖置或横置。造型上很有自己的特点。

     纹饰:大多器表为素面,少数饰有划纹、篦点纹、指甲纹和乳钉纹等。

    2. 磁山文化

    材质:绝大部分为夹砂红褐陶,其次为泥质红陶

    成型工艺:手制

    烧成温度:900-960度

    器型:器型增多,有碗、缽、盘、壶、罐、豆、盂、四足鼎以及支座等。其中盂的数量最多,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皆直壁平底。支座作倒置靴形,实心或圈足。

    典型器:盂、支座很反映这一遗址的文化特点,其他如假圈足碗、圆底钵、三足钵、小口双耳壶、深腹罐等有一定代表。还发现一片红彩曲折纹的彩陶。

    纹饰:器表除素面或略磨光外,有划纹、篦点纹、指甲纹、细绳纹、乳钉纹和席纹

    个人观点:两种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裴李岗文化年代更早,制陶方式更原始,磁山文化继承了裴李岗文化,不管从器型还是纹饰,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后期出现彩陶。两种文化的特点都对以后的仰韶文化的发源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仰韶文化

    时    间: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515年——2460年

    分布位置:河南、山西、山西、甘肃东部、河北南部。

    中心地带,关中、晋南、豫西一带。

    文化类型:中心地带(关中、晋南、豫西)分为北首岭、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四个类型。

    冀南、豫北、豫中地区分为后岗、大司空村、秦王寨等三个类型。

    主要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宝鸡北首岭遗址、山西芮城西王村、河南陕县庙底沟、安阳后岗等。

    烧成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以横穴窑比较普遍,具有代表性。陶窑结构不十分完善,陶器往往在一件器物上出现陶色深浅不一的现象。(河南偃师汤泉沟遗址)半坡出现竖穴窑,结构原始。到了较晚期的郑州林山砦遗址,竖穴窑有了很大的改进。

    制作工具:有了制陶工具,陶拍、陶垫、慢轮以及彩绘工具。

    成型工艺:基本上都是手制。采用泥条盘筑和泥条圈筑法。小件器物采用直接手捏。开始采用初级形式的陶轮(慢轮)。

     材    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灰陶比较少,黑陶更罕见。陶土经过淘洗,加入羼和料。也有一部分陶土不经过加工。陶质细腻的大多经过淘洗。作为炊具的均加入砂粒或其他羼和料。

    纹    饰:装饰讲究,表面经过磨光、拍印纹饰、彩绘。素面陶器一般经过精细磨光。纹饰以线纹、绳纹为主,篮纹、划纹、弦纹、附加堆纹等次之。篮纹和绳纹是由缠有绳子的陶拍,拍印形成。开始有彩陶,在陶器未烧前画上去,烧成后彩色固定在淘气表面,不易脱落。颜色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彩绘多装饰在细泥红陶钵、碗、盆和罐的口、腹部,器物下部或收缩部一般不施加彩绘。彩绘使用毛笔。

    烧成温度:900-1000度

    器    型: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

    典 型 器:小口尖底瓶、小口浅腹圆底釜、盆形灶

    陶窑分布:在村防御沟以外,陶窑聚集。

    二、中原地区龙山文化

    时    间:公元前2310年——1810年,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发展阶段

    分布位置:河南、陕西

    文化类型:河南龙山文化(后岗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

    烧成方式:竖穴窑,仰韶文化时期流行的横穴窑已被淘汰。

    材    质:早期以灰陶为主,少量红陶和黑陶。晚期为大量灰陶,一定比例的红陶,黑陶数量增加。

    烧成温度:前期灰陶烧成温度840度。后期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到1000度。

    成型工艺:早期以手制为主,口沿部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底部多采用“接底法”,因此在某些器物的下端常留有底部边沿贴住器壁的痕迹。以罐类最多。晚期轮制仍以手制为主,部分器物采用模制。

    器    型:早期出现了新器型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和斝(jiǎ)等。从仰韶文化小口浅腹圆底釜和盆形灶发展成为大口深腹圆底釜、筒形灶。虽然有了自己的特点,但是在不少器型上依然保留着仰韶文化的因素。后期类型比早期增多,出现了鬲、鬶(gui)、甗(yǎn)、盉等新器型。

    典 型 器:早期有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和斝(jiǎ)等,晚期的河南后岗二期文化和陕西客省庄二期文化两者器型上有着显著的差别。前者以双耳杯、折腹盆、高领鼓腹罐、矮颈鼓腹双耳罐、小口折肩深腹罐、大圈足豆、平底三足鬶和大器座为代表,出现少量蛋壳陶。后者类型简单,器型以绳纹罐、单把鬲较常见。

    纹    饰:早期龙山文化以篮纹最为常见,不少陶器在篮纹上又加饰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还出现了少量具有仰韶文化风格的彩陶。晚期河南后岗二期文化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比早期减少,方格纹有所增加,数量不多。陕西客省庄二期文化以绳纹和篮纹最为普遍,方格纹很少见。

    陶窑分布:晚期分布于居址中。表明由氏族集体生产转向家族掌握。

    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

    1.  马家窑文化

    时    间:新石器时代晚期

    分布位置:黄河上游,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在甘肃东部的泾、渭水上游与西汉水、白龙江流域都有不少遗存。兰州曹家咀、西坡山瓜、青岗岔和徐家坪,以徐家坪窑场为最大。

    烧成方式:多为竖穴窑,横穴窑仅见于马家窑文化早期遗址中。

    文化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烧成温度:红陶约为760度——1020度,彩陶为800度——1050度。

    器    型:碗、钵、盆、罐、壶、瓮、豆、瓶、盂、杯和尊等。

    纹    饰:夹砂陶表面通体饰以绳纹,少数饰有数道平行、折线、三角或交错的附加堆纹,泥质陶绝大部分都有彩绘,而且经常在器物里面也绘以花纹。马厂类型彩陶壶有不少在腹下部或底部画有各种符号。

    典 型 器:马家窑类型的敛口深腹双耳罐、束腰罐、盆形双耳豆。马厂类型的四耳盆、腹部带突钮的单耳筒形罐。在甘肃武山出土过陶屋模型。

    类型特点:石岭下类型以黑色彩绘,具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些特点。马家窑文化类型,制作精细,仍以黑色彩绘,内彩类型发达。半山类型以黑色彩绘,兼用红色。常以黑色锯齿纹作为镶边。马厂类型制作粗糙,有的表面施加红色陶衣。彩绘仍以红黑为主。

    2.齐家文化

    时    间:继马家窑文化之后发展起来

    分布位置:甘青地区

    烧成温度:红陶的烧成温度为800——1100度

    成型工艺:采用手制,小件器物用手捏成。部分器物的颈、腹部和底分别做好后再接起来。结合处用手抹平。器物表面处理简单,除双大耳罐的制作精致外,一般只有湿手抹平,很少经过打磨,表面缺少光泽。

    纹    饰:篮纹和绳纹,前者主要施于泥质陶,后者几乎都见于夹砂陶。另外还有划纹、弦纹、蓖纹、锥刺纹、小圆圈纹、附加堆纹。彩陶少见。彩绘多以黑色为主,红色较少用。彩绘纹饰主要有条纹、平行纹、菱形纹、方格纹。图案对称。

    器    型:早期较为简单,晚期种类多富于变化。有杯、盘、碗、盆、罐、豆、盉、斝、鬲、甑、甗和器盖等。彩陶器型多属罐类。

    典 型 器:双大耳罐和侈口高领深腹双耳罐

    特    点:彩绘纹饰图案很规整,讲究对称排列。这个时期雕塑艺术发达。出土过为小孩制作的一些小玩具。

    四、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

    1.大汶口文化

    时    间:公元前4040年—2240年

    分布位置:山东、苏北一带

    成型工艺:以手制为主,晚期在慢轮修整的基础上出现轮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口沿部大都经过慢轮修整。出现使用高岭土和瓷土制作白陶。

    烧成温度:红陶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白陶为900度。

    器    型:鼎、鬶、盉、豆、尊、单耳杯、高柄杯、觚形杯(三足高柄杯)、高领罐、背水壶。

    典 型 器:背水壶

    纹    饰:划纹、弦纹、篮纹、镂孔、圆圈纹、弧线三角印纹、附加堆纹。彩绘纹有圆点纹、圆圈纹、窄条纹、三角纹、水波纹、菱形纹、漩涡纹、弧线纹、连弧纹、花瓣纹、八角星纹、平行折线纹、回旋勾连纹、带状网格纹。

    特    点:大汶口时期对陶土加工有要求,对陶器表面处理绝大部分都经过磨光,部分细砂陶也有加以打磨的。镂孔大量出现于豆和高柄杯。蛋壳陶制作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彩绘有一部分是烧成后再上彩。彩绘有黑红白三色。陶器除了平足器和三足器外,还有相当多的圈足器。许多器物带嘴或流,同时耳、鼻、把手和器盖应用普遍。大汶口陶器陶色多样,有红、灰、青灰、褐、黄、黑、白等,黑陶胎质多呈红色或灰色。实为一种黑皮陶。

     2.  山东龙山文化

     时    间:公元前2500年—2000年

     分布位置:山东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继承。分布位置也在山东、苏北一带。

    成型工艺:轮制技术普遍应用。这个时期除了部分陶器以及耳、鼻、嘴、流、把、足等附件以外,器身一般都用轮制。

    材    质: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后三种陶多用于制作鬶。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陶土经过精细淘洗,轮制。

    烧成温度: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红陶950度,白陶在800—900度

    器    型:有较多的三足器和圈足器,常见的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高柄杯、鼎和鬶等。

    典 型 器:蛋壳黑陶。

    纹    饰:多为素面或磨光。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出土过一种带云雷纹的蛋壳黑陶陶片。

    特    点: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产物。在一些器物的鼎足做圆环状为其他文化所罕见。鬶的形制与大汶口文化不同,主要变化在颈部扩大变粗,有的甚至与腹部连成一体。背水壶在山东龙山文化绝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