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3-8-31 14: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鸽 于 2015-4-15 20:10 编辑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大部分知识青年开始了上山下乡的征程,在这滚滚洪流之中,20岁的杨静荣,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从北大附中到邯郸陶瓷研究所,他开始了与陶瓷一生的缘分。
    杨静荣选择了陶瓷工艺学当中最为复杂的专业,陶瓷颜料与颜色釉的调配,如同一门“武林绝学”,当时掌握配方与技艺的,不过二十人。杨静荣开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1976年,28岁的杨静荣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当时正值故宫博物院青黄不接的时刻,作为“自学成才的典范”,杨静荣正式成为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的骨干力量。杨静荣主持完成了故宫陶瓷馆,并且从中梳理了中国陶瓷史,在中国陶瓷研究领域立下赫赫战功。近年来,在央视《鉴宝》、《一槌定音》等栏目当中频频露脸,让这位身处故宫高墙之中的陶瓷工作者为众人所熟知。杨静荣笑谈,常年在故宫工作,好东西看得太多,再能看得上眼的,能有几件呢?因此,尽管自己经手的文物千千万万,不乏真品,却都是为他人做嫁,并无私藏。但身处这个充满了心理暗战的行业之中,杨静荣也面临无数诟病及谩骂,他都一笑置之。“我就是《皇帝的新衣》当中,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子。”
    近日,在杨静荣先生光临本报“鉴宝”活动的间隙,记者采访了这位矍烁、健谈的花甲老人。
    更爱宋以前的陶瓷
   “过去的人,没有什么功利思想,农闲拉坯,一件瓷器,就好像是自己的孩子,里面有自己的感情。但是这种审美情趣,越到后来,就越落后。”
   《长江商报》:您的专业是瓷器史研究,后来是怎样转而“鉴宝”的?
    杨静荣:改革开放以后,文物交易逐步放开,人大几次修订《文物法》,把“藏宝于民”定为国策。开始“鉴宝”,是因为有这个社会需要。本来我是专门搞研究的,鉴定对我来说是基本功,只在专业里面占很少一部分。我们在博物馆工作,只有在收购东西的时候才会专门去鉴定,也必须格外小心,可不能给国家买错了。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跟其他鉴定人员不一样,因为单纯搞考古的,鉴定有个弊病,辨伪不是特别到位,但是断代特别准,所以鉴定完毕常常会加一句“这是新的老的我不知道”,许多“高仿”,确实搞不清。
   《长江商报》:从事鉴定行业这么多年,有没有失手的时候?
    杨静荣:有,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眼学”鉴定百分之百,这不太科学。以前有个“高仿”的瓷器,我真是不知道,一看胎釉、造型,哪儿都过关,后来一个博物馆要收藏,我说咱还是检测一下,结果用“机测”一查,是新的。还是要相信科学仪器,价值较高的东西,我一般都建议眼学和科技相结合,比较保险。
    时代发展了,不得不采用双轨制,发展到现在这个社会,如果还用大刀长矛气功去对付人家洋枪洋炮,那不成义和团了吗,呵呵。
   《长江商报》:自己有没有颇为得意的收藏?
    杨静荣:我没有收藏,我算过命,没这个运气。现在的生活,可能比你们稍微有钱一点,也就是个小康水平。收藏这件事,运气很重要,曾经见过有人收藏了上亿的东西,但是一屋子都是假的,地摊货。
    再说了,我在故宫工作,好东西看得多了,再能看得上眼的,能有几件呢?
   《长江商报》:瓷器种类繁多,历朝历代的瓷器作品,您自己比较喜好的是?
    杨静荣:比较喜欢宋以前的陶瓷,能够达到玉的质感,我觉得是中国陶瓷的最高境界。过去的人,没有什么功利思想,农闲拉坯,一件瓷器,就好像是自己的孩子,里面有自己的感情,手工就特别淳朴。但是这种审美情趣,越到后来,就越落后。
    明朝嘉靖皇帝迷信道教,而道教的器物,色彩是十分浓烈的,所以当时的陶瓷,就迎合皇帝的喜好,呈现大红大绿。而清朝的彩瓷,现在价格最高,但在我看来,都是十分低俗的作品。
    玩收藏的人是“光着屁股的皇帝”“并不是说科技斗不过‘高仿’。实际上,并不是高科技鉴定不了,关键问题是谁愿意真正去鉴定。有人在拍卖行拍了好几个亿,他愿意让你给他鉴定吗?”
   《长江商报》:目前国内的文物鉴定队伍如何构成?需要什么样的资质?
    杨静荣:国家没有标准,资质也不好说,即使未来有了资质“证明”,里面混饭吃的也少不了。举个例子,有个福建人叫裴光辉,什么资质都没有,但这个人特有才华,创办了全国第一个鉴定网站,许多高官都请他去当顾问。他说,现在什么叫资质,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承认你,这个就是资质。
    你名声再大,但是老“打眼”,就跟一个著名的将军老打败仗一样。我们国家真正有资质认定的,是各省的文物鉴定站,负责鉴定哪些东西能出口哪些不能出口。
   《长江商报》:目前文物鉴定行业鱼龙混杂,是否因为获得“资质”的门槛太低?应该如何保证文物鉴定队伍的公信力?是否应该对此立法规范?
    杨静荣:什么都靠国家制定政策来解决,我觉得大家都有点推卸责任。你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如果这个人信誉不好,就都不去找他,他就自身自灭了。我觉得好多人是捡漏没捡着,有了一种逆反心理,去埋怨国家政策不好,但要是国家政策好,你能捡到漏吗?我认为大家都有责任去抵制不严肃的鉴定和不严肃的拍卖行。
    艺术品鉴赏的行当历来比较复杂,关于真伪的鉴定,有的一争就是几百年。但是有些不太严谨的拍卖行把《拍卖法》里的一些条款放大,变成卖假货的依据,这个就有点过分了。
    《长江商报》:对文物进行鉴定,有“眼学”和“机测”两种方式,用物理学的方式,是否能够防止一些“不严肃”的行为?
    杨静荣:科技和传统眼学相结合,才是最科学的方法。现在除了玉器,都可以拿仪器检测年代,其他文物品类,用科学方法都能找到作伪的蛛丝马迹。实际上,并不是高科技鉴定不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谁愿意真正去鉴定,有人在拍卖行拍了好几个亿,他愿意让你给他鉴定吗?
    但是“机测”也会出问题,比如外部干扰,所以“眼学”和“机测”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发现问题,然后改进。
    《长江商报》:有些机构会颁发一些“鉴定书”,这个东西有作用没有?
    杨静荣: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有些混乱是正常的,不用看得太严重,但其中有些昧着良心出假证书的,这个肯定要谴责。
    有一种心理是,多少人给他说你这东西不对,他都不愿意听,只要有一个人说对,他就愿意听。传统鉴定,十个专家十个说法很正常,看你愿意听谁的了。就跟皇帝的外衣似的,谁敢说皇帝光着屁股,弄不好还杀头呢。我有时候会跟人说,你就是“光着屁股的皇帝”,只有我怕你没穿衣衫,怕你冻着。好多人都属于认识问题,收了赝品以后心里面不好接受,就跟皇帝的新衣似的,你到底是穿了衣裳,还是没穿,等大雪降临时,你自己就知道了。
    “楚文化当中比较精彩的,是青铜器,但是不要忘了,还有南朝青瓷。湖北出土的莲花尊,是国家一级文物,实际上,莲花尊的价值比四爱图梅瓶要高得多。”
    《长江商报》: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四爱图梅瓶”,价值何以体现?
    静荣:因为带人物纹的元代青花很少,所以特别珍贵。我的印象里面,包括残缺的,存世的一共只有13件。
   《长江商报》:湖北地域,从屈家岭时期开始有造型精美的陶器,但是到了后来,宋代五大名窑八大窑系,湖北却都缺席,依您的见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杨静荣:楚文化当中比较精彩的,是青铜器,但是不要忘了,还有南朝的青瓷。湖北出土的莲花尊,是国家一级文物,实际上,莲花尊的价值比四爱图梅瓶要高得多,是一个南朝大墓出土的,特别特别漂亮。但是莲花尊如果要拍卖,是比不过四爱图梅瓶的。在我们的专业当中,判断标准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三个方面,经济价值是搁在后面的。
    莲花尊,是南朝青瓷的代表之作。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的青瓷,不是江浙一带烧的,就是湖北地区烧的,我曾经到湖北来调查,没有找着,但是你们省里的文物工作者找到了,在梁子湖区,有好几十处,现在还有老窑址,有早期的,也有宋代的,当时主要是外销,从长江运走,质量不比景德镇的差。
    《长江商报》:湖北现存一些老窑址,生产煨汤、熬药的陶器,仍在经营,传统的“龙窑”非常壮观,但是缺乏出路,您有无建议?
    杨静荣:这个属于民间陶瓷系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在偏远山区,由当地农民农闲的时候烧制。其实90%的陶瓷最初都跟生活有关,但依目前的发展,需要把陶瓷升为“陶艺”了。乡间的龙窑,最好的办法,把陶艺家叫来做监制,一个大师的一件作品,比一个窑都值钱,因为有附加值在里面。
   这些老窑生产出来的东西,尤其是刻人物纹的,升值空间其实挺大的,因为从清朝延续到现在,一直在生产,流散还比较多,价格也比较低,广西云南安徽湖南湖北,都有。
    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收藏家”
   “真正的收藏是有钱人的事业,没钱的人最好别收藏,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收藏家是穷光蛋。所以奉劝大家不要把这个当成是发财的行当,收藏是有技巧、有学问、需要资金实力的。”
    《长江商报》:据您了解,湖北民间的瓷器收藏情况怎样?近年有没有出现收藏大家?
     杨静荣:湖北从收藏角度讲,传下来的东西挺多,因为这里历来是港口贸易重镇,九省通衢,中间贸易的集散地,晚清留洋的人也不少。前些年来的时候,发现好多东西稀奇古怪,有一人拿过一个很怪的罐子找我鉴别,后来我在内蒙一个“王爷府”才找到出处,是当地最后的“王爷”到日本留学带回来的东西,跟这个罐子一模一样,用的珍珠釉,写 “成化年制”,其实是日本人仿中国的。我跟这边的收藏家并没有什么来往。但是严格讲,到现在为止,中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收藏家,好多人只是做艺术品投资。
    《长江商报》:对于那些初入门槛的收藏爱好者,您有什么建议?
    杨静荣:首先要跟大家伙儿说,真正的收藏是有钱人的事业,没钱的人最好别收藏,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收藏家是穷光蛋。所以奉劝大家不要把这个当成是发财的行当,收藏是有技巧、有学问、需要资金实力的。
    对于刚刚入门的收藏爱好者,首先要心态平和,其次要多看少买,如果要买,务必在专家认定和科技检测两方面都过关以后,再确认购买。收藏千万要慎重,一定要记得,钱攥在你手里是钱,放在别人手里就不是你的钱了,并且千万不要有“捡漏”的心理,按照我的经验看,抱着“捡漏”心理搞收藏的,捡到手里都是一把屎。
   《长江商报》:有些人家有些家传的坛坛罐罐,这些东西是否值钱?
    杨静荣:大部分都“对”,但是大部分都不值钱,除非是大户人家流传下来的。要知道,值钱的东西,当初就挺值钱。大众收藏一般不会有真正值钱的东西。
   《长江商报》:如今各地都有古玩市场,是否真的能够找到古玩?
    杨静荣:其实是大家玩得乐呵,真的东西比例很小,比较而言,拍卖会上真东西还是多一些。北京的潘家园,上世纪90年代刚开门营业时没有假货,一捡一个准,后来就不行了,1992年以后,假货越来越多了。现在的收藏,已经到了拼文化底蕴和实力的时候,“捡漏”已经不存在了。
    《长江商报》:之前有人在网上发布了一份“假文物地图”,以您专业的眼光看,是否属实?
    杨静荣:这个问题,其实只要有收藏,这个产业就一定存在,哪有那么多真东西呢?真正高仿的东西,一年做不了几件,第一手,可能几十万,“一条龙”过后,可能卖到几千万,忽悠上上下下,许多瞪着眼睛喊打假的,都是这种人,大忽悠,太恐怖了。但是也有一类做高仿的,他们会告诉你,那是高仿。
    所以我常常说,最可怕的是政治,但是也有比政治更复杂更恐怖的,就是玩收藏。政治再复杂,你不敢欺君吧?搞古玩的,都敢欺骗皇帝。清朝高凤翰,把一幅假画儿给了皇帝,真的自己留下了,所以现在藏在故宫的,是个假的,至于真的,已经找不着去哪儿了。
   记者 易清




真人游戏|电子游戏|足球篮球|时时癶彩| 六合投癶注| 网络赚钱去SO娱癶乐癶城:顶级信用癶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